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5月17日上午,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活動現場,40餘位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書籍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就弘揚嶺南歷史文化和挖掘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展開了研討,並就致力於建立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展開研討。
記者了解到,《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該書以編寫體例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的興衰脈絡和歷史風貌。全書分為4卷,共120萬字,收錄珍貴圖片280餘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認為,該書既是廣州十三行研究的學術著作,又是一部編年史工具書。
全書沿著歷史演進的軌跡,對廣州十三行歷史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依據翔實的皇家檔案和文獻典籍,揭示清政府特許廣州十三行這個半官半商性質的商貿壟斷組織存在發展的歷史必然,展現二三百年前廣州商館的興衰與沉浮,追溯南國廣州與清朝皇宮的特殊關係,從而透視以廣州為窗口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上,來自廣州粵劇院的中國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藝術家黎駿聲等藝術家專程趕到活動現場,為大家獻上新編粵劇《十三行》選段,令現場嘉賓近距離領略「十三行商人」的家國情懷與歷史擔當。
同日發行的《廣州彩瓷鑑賞》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共同編撰,全書共收錄王恆馮傑伉儷向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捐贈的700餘件外銷彩瓷。據王恆先生回憶,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在歐美收藏廣州彩瓷,剛入門時,國內對廣彩研究的書籍和資料都非常少,而且有的資料相互間也有矛盾,當時國內的廣彩實物也不多,無法參考學習。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從已收藏各個時期的廣彩作品當中,窺探到廣彩不同的藝術特點和風格。這次出版的《廣州彩瓷鑑賞》以年代、器型分類編排,逐一列表,配圖對比,突出「鑑」「賞」兩方面內容,從收集、鑑賞、源流、用途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論述,將會是廣州彩瓷研究的重要著述。而《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是對坐落在荔灣區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第一次集中收錄展示。除基本的雕像介紹之外,全書聚焦雕刻技藝的賞析和傳統文化審美的解讀。
據介紹,華林禪寺現存五百羅漢像為1993年參照清光緒年間的《五百羅漢圖》等資料,取上等香檀木,經木雕巧匠之手,歷10餘道工序,耗費數年,終得重現。該書圖片精美,如果身臨其境,直觀塑像所帶來的感受,相信又會是另一番美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