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餘位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書籍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就弘揚嶺南歷史文化和挖掘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展開了研討,並就致力於建立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展開研討。
來自廣州粵劇院的中國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藝術家黎駿聲等藝術家專程趕到活動現場,為大家獻上新編粵劇《十三行》選段,令現場嘉賓近距離領略「十三行商人」的家國情懷與歷史擔當。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該書以編寫體例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按照年月日書序逐條記載,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的興衰脈絡和歷史風貌。全書分為4卷,共120萬字,收錄珍貴圖片280餘幅。其中:第一卷(1647—1756年),從清初海禁到開海貿易;第二卷(1757—1795年),一口通商政策與十三行制度;第三卷(1796—1830年),十三行行商的起落與滄桑;第四卷(1831—1856年),鴉片戰爭爆發與十三行制度終結。
《廣州彩瓷鑑賞》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共同編撰。原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十三行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霍震霆先生為該書作序。全書共收錄王恆馮傑伉儷向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捐贈的700餘件外銷彩瓷。據王恆先生回憶,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在歐美收藏廣州彩瓷,剛入門時,國內對廣彩研究的書籍和資料都非常少,而且有的資料相互間也有矛盾,當時國內的廣彩實物也不多,無法參考學習。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從已收藏各個時期的廣彩作品當中,窺探到廣彩不同的藝術特點和風格。這次出版的《廣州彩瓷鑑賞》以年代、器型分類編排,逐一列表,配圖對比,突出「鑑」「賞」兩方面內容,從收集、鑑賞、源流、用途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論述,將會是廣州彩瓷研究的重要著述。
《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是對坐落在荔灣區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第一次集中收錄展示。除基本的雕像介紹之外,全書聚焦雕刻技藝的賞析和傳統文化審美的解讀。據介紹,華林禪寺現存五百羅漢像為1993年參照清光緒年間的《五百羅漢圖》等資料,取上等香檀木,經木雕巧匠之手,歷10餘道工序,耗費數年,終得重現。該書圖片精美,如果身臨其境,直觀塑像所帶來的感受,相信又會是另一番美的體驗。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連登先生親自題寫書名,該書在社會熱心人士姚仕洪歐少紅伉儷的贊助下完成。
廣州市荔灣區作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遺址所在地,荔灣區委、區政府始終致力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挖掘,近年來,在遺址之上修建起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和粵商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並且推出了廣州十三行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為嶺南文化的學術研究增添了光彩。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粵劇藝術博物館和永慶坊,提出「要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19年,《至味西關》《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四部分別聚焦「味、賞、境、史」的「鄉愁系列」相繼落地。據悉,「西關小洋樓」、「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精品集錦」、「漆器與家具」、「清代外銷畫」、「廣繡織錦」、「琺瑯彩」等西關華彩的史料與研究也正在加緊梳理中,不久將和讀者見面。
【類別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