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荔灣歷史,三本書帶你領略嶺南文化

2020-12-27 大洋網




5月17日,在第四十四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前夕,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40餘位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書籍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就弘揚嶺南歷史文化和挖掘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展開了研討,並就致力於建立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展開研討。






來自廣州粵劇院的中國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藝術家黎駿聲等藝術家專程趕到活動現場,為大家獻上新編粵劇《十三行》選段,令現場嘉賓近距離領略「十三行商人」的家國情懷與歷史擔當。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以發生在清代與廣州十三行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記錄了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到鹹豐六年(公元1856)縱貫210年的歷史,該書以編寫體例採用條目編年體大事記略方式,按照年月日書序逐條記載,向讀者全方位展現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發展的興衰脈絡和歷史風貌。全書分為4卷,共120萬字,收錄珍貴圖片280餘幅。其中:第一卷(1647—1756年),從清初海禁到開海貿易;第二卷(1757—1795年),一口通商政策與十三行制度;第三卷(1796—1830年),十三行行商的起落與滄桑;第四卷(1831—1856年),鴉片戰爭爆發與十三行制度終結。





《廣州彩瓷鑑賞》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和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共同編撰。原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十三行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霍震霆先生為該書作序。全書共收錄王恆馮傑伉儷向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捐贈的700餘件外銷彩瓷。據王恆先生回憶,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在歐美收藏廣州彩瓷,剛入門時,國內對廣彩研究的書籍和資料都非常少,而且有的資料相互間也有矛盾,當時國內的廣彩實物也不多,無法參考學習。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從已收藏各個時期的廣彩作品當中,窺探到廣彩不同的藝術特點和風格。這次出版的《廣州彩瓷鑑賞》以年代、器型分類編排,逐一列表,配圖對比,突出「鑑」「賞」兩方面內容,從收集、鑑賞、源流、用途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論述,將會是廣州彩瓷研究的重要著述。





《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是對坐落在荔灣區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第一次集中收錄展示。除基本的雕像介紹之外,全書聚焦雕刻技藝的賞析和傳統文化審美的解讀。據介紹,華林禪寺現存五百羅漢像為1993年參照清光緒年間的《五百羅漢圖》等資料,取上等香檀木,經木雕巧匠之手,歷10餘道工序,耗費數年,終得重現。該書圖片精美,如果身臨其境,直觀塑像所帶來的感受,相信又會是另一番美的體驗。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連登先生親自題寫書名,該書在社會熱心人士姚仕洪歐少紅伉儷的贊助下完成。


廣州市荔灣區作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遺址所在地,荔灣區委、區政府始終致力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挖掘,近年來,在遺址之上修建起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和粵商文化的重要展示平臺,並且推出了廣州十三行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為嶺南文化的學術研究增添了光彩。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粵劇藝術博物館和永慶坊,提出「要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19年,《至味西關》《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四部分別聚焦「味、賞、境、史」的「鄉愁系列」相繼落地。據悉,「西關小洋樓」、「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精品集錦」、「漆器與家具」、「清代外銷畫」、「廣繡織錦」、「琺瑯彩」等西關華彩的史料與研究也正在加緊梳理中,不久將和讀者見面。


【類別 原創】



相關焦點

  • 留住歷史印跡,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書籍今起發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5月17日上午,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 文化強市|「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荔灣是廣州傳統歷史文化風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區之一,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文化符號享譽全球,廣州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荔灣使命在肩。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 荔灣文化體驗月來了!粵港澳名家同臺唱戲,黃俊英藝術館開館
    ◆ 粵韻聲聲,「粵韻同聲」粵港澳粵曲展演舉行粵曲作為嶺南文化的名片,是粵港澳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號。以粵劇粵曲藝術為代表的多種文化藝術展演是荔灣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定於10月24日下午舉辦的「粵韻同聲」粵港澳粵曲展演暨「西關民樂團」成立活動是此次文化體驗月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粵港澳三地的名家將同臺獻藝,同時,以廣東民族音樂為展示舞臺的「西關民樂團」也將在展演活動上宣告成立。據悉,該樂團將邀請廣東民樂界著名藝術家指導,充分弘揚嶺南傳統藝術之美。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一、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資源背景情況  「嶺南文化聚荔灣,西關風情最廣州」。荔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統城區,自古風物薈萃、名勝雲集,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  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是荔灣轄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濃鬱、最具特色的區域,歷史人文景觀鱗次櫛比,也是市內老廣州西關風情最濃鬱突出的區域,擁有市內最多最密集的「最廣州」歷史人文元素:泮塘嶺南水鄉古村、千年仁威古廟、二百年古榕、荔枝灣湧古水系、文昌古塔、古祠(梁家祠),最多樣的西關大屋及竹筒屋等近代傳統民居建築群、最經典驚豔的騎樓和麻石街巷,還有探花、名伶和軍政、工商巨子等眾多名人故居舊跡
  • 《文化苦旅》:最經典的10句話,帶你領略歷史文化與人生的滄桑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80年代寫下的作品,從都江堰到莫高窟,從沙漠隱泉到陽關白雪,從西域喀什到風雨天一閣……他用自己的一雙腳,在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地方,用自己的筆流寫出一串兼具文化和歷史的文字。內容雖為作者的旅行記錄,字裡行間卻透著文化氣息和歷史氣息,具有深深的時代的氣息和一個文人對於文化的深深思考。
  • 500年窯火不滅的柴燒龍窯,帶你不同領略嶺南文化
    500年窯火不絕,是世界上現存一條還在使用、最古老的柴燒龍窯,是中國嶺南陶瓷的主要代表。在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日用陶瓷三廠西南角鎮崗,窯體依山勢向南伸展而緊靠東平河畔,因窯向正南,故稱。這裡的每一條小街小巷鋪有青磚,維持保留著原始古樸雅致風格;古灶的屋頂層層疊疊瓦磚,屋簷下掛著一排排的紅燈籠,喜慶而又有著古老情懷的老建築;沿路的特色小店門前種有綠植與擺放小玩意,一磚一瓦,一花一草隨意一拍,都感覺那麼美,都能感受到南風古灶的歷史。是值得您停下腳步慢慢欣賞的地方,這裡文化氣息非常濃,可以讓你欣賞藝術特別是陶藝的魅力!
  • 書香海珠丨名家進社區,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破譯嶺南工藝「文化...
    ,帶領讀者一起「穿越」時空,領略嶺南地區的燦爛文化,破譯嶺南工藝「文化密碼」。嶺南民間工藝從何而來?陸穗崗將之歸納為三個歷史時間段,一個交融點。「新石器時代、秦朝、清朝,這三個時期分別代表了嶺南本地工藝發展、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與海外文化碰撞的重要時間點。」
  •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賞析
    區域音樂的歷史書寫文化闡釋——— 陶誠《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賞析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陶誠 著 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的地方傳統樂種中,「廣東音樂」是一個極富嶺南地方特色與研究價值的音樂種類。
  • 荔灣這些圖書館改造完成!
    金花街的張阿姨點讚街道圖書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為加強總分館體系建設工作,荔灣區政府將「荔灣區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項目」列入2020年區十件民生實事,並投入98萬元專項經費。該項目於2020年12月順利完成,區圖書館完成自助化設備安裝,為讀者提供智能化、現代化的自助服務,簡化了借還書流程,提高了服務效率,改變了荔灣區區級圖書館無自助化服務設施的歷史。
  • 這本新書告訴你!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荔宣圖/通訊員提供5月17日上午,在第四十四個「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廣州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
  • 周末書香|帶你領略電影音樂歷史的百年風光
    牛津通識讀本《電影音樂》揭秘電影音樂的魔力領略電影音樂歷史百年風光音樂學者李鵬程作序推薦日前,牛津通識讀本《電影音樂》國內出版。本書不僅以現代理論概念闡明了電影音樂如何以及為何產生效果,還對世界各地的電影音樂以及重要的作曲家和音樂風格一一進行了介紹。電影音樂的歷史和電影一樣長久。在聲畫同步成為標準之前的很多年裡,投影的活動圖像通常在音樂伴奏下放映。如今,電影音樂已經發展出自己的產業,成為世界各地電影市場不可或缺的部分。
  • 「愛心學堂」帶你尋秘嶺南文化!親子家庭玩轉三星獅>>
    近日20對親子走進三星獅工藝廠邊玩邊學尋秘嶺南文化!「一學堂一特色」是祖廟街道「愛心學堂」的一大亮點,敦厚·招李凱賢學堂結合社區特色,將「三星獅」這一特色課程引入「愛心學堂」,讓學員全方位學習三星獅,傳承本土特色文化。當天來自佛山敦厚興義堂國術體育會的陳曉東師傅為親子家庭講述佛山三星獅的傳承歷史。
  • 三次文人大進聚對嶺南文化的特殊意義
    上虞嶺南是一處神奇的地方,山靈毓秀、景色怡人。歷史上,是最早被文人高士作為洞天福地、展示浪漫情懷的地方,文化根基十分深厚。作為上虞地域最高山峰的嶺南覆卮山,那還是東晉詩人謝靈運給領的「身份證」;其山上有一種先苦後甘的苦丁茶,被謝靈運命名為「天茶」。由此,曲曲折折、層層疊疊的群山峻林中,從白道猷的足跡始,此後有過三次文人大進聚,歷史文化星布嶺南山鄉。據此,做好奇麗山水、山珍異果與歷史文化等的整合文章,使在遊樂中更具品味文化的厚重,對嶺南未來的發展,意義深遠。
  • 荔灣廣場或將被拆!中國首條商業步行街上下九啟動城市更新
    荔灣廣場或將被拆除   曾是上下九的地標性建築   為了恢復街區的歷史風貌,規劃中建議,2025年以後,針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荔灣廣場、名匯大廈等於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結合城市更新進行改造,恢復歷史風貌,這意味著荔灣廣場這座飽含話題度的地標建築,將只存活在人們記憶當中
  • 再見了,荔灣廣場?!
    GZ-Number-01—— 荔灣廣場要「拆」了?官方回應:「拆除為誤讀!」近日,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公布的《上下九-第十 甫三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中 提出,要對「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結合城市更新進行改造」。
  • 專訪荔灣區委書記陳小華:黨建引領大招商大建設大發展 提振黨員...
    今年,荔灣繼續吹響新一輪大招商、大建設、大發展的「集結號」,全區進一步明晰「一帶兩區」的發展新格局——以白鵝潭中心商務區為基礎打造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以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為基礎打造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以海龍科技創新產業區為基礎打造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範區。
  • 百度「雲上嶺南」,帶你足不出戶遊嶺南
    想要了解嶺南,這份旅遊攻略足夠讓你暢遊幾天。 寶墨園 建於清末明初、是探尋嶺南古建築和園林藝術的必去景點;園內亭臺水榭、館藏唐伯虎等歷代名家書畫,最出名的是有超過十萬條名貴錦鯉可供觀賞投喂,特別適合扶老攜幼一同遊玩;周邊沙灣古鎮還有眾多地道的粵式小吃、不可不試。
  • 她來自荔灣
    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講述了抗日時期淞滬會戰的一段悲壯往事。1937年10月26日到11月1日凌晨,是中國歷史上頗為悲壯的一頁。提到何香凝,這位荔灣引以為豪的西關名姝,荔灣老街坊肯定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她在抗日戰爭中起的作用以及她與荔灣的故事。
  • 《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等三部新書發布
    昨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三部聚焦嶺南歷史文化的新書發行儀式
  • 一句「雷猴,唔該噻」,帶你走近粵語文化,領略不一樣的語言藝術
    中國九百六十三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秦嶺淮河以南,除了有柔情似水的江南,還有神奇的嶺南。傳統意義上的嶺南,並不單單是指廣東一帶,從歷史上劃分大致包括廣東、廣西和雲南省東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其中還包含海南、香港、澳門三地。當然,在不同的朝代,對於嶺南的邊界劃分也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