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氣散開,遠處漆黑的夜空逐漸露出微微的紅色。馬路兩邊,同心結形狀的燈還亮著,向遠處延伸。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一個相距首都北京千餘公裡的西部小鎮。這裡屬於「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曾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12月21日,冬至,一場冬雪讓當地氣溫驟降,路上的積雪不時被大風吹起。
透過車窗,馬瑞軍望向遠方,「同心結」投影在他的眼眸,閃爍著光芒。作為同心縣人民醫院的院長,這條路,馬瑞軍每天要往返數趟。但此刻,他的心情卻大不相同,「過節,北京的親人來了!」
從北京乘飛機、轉汽車,一路風塵僕僕,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健康扶貧醫療隊,專程趕在冬至這天到同心縣回訪。得知消息,已經下班回家的馬瑞軍,放下碗筷匆匆出門迎接他們。
夜色中,汽車駛入同心縣人民醫院大門。院裡,那棵「同心樹」樹葉已經落沒了,粗壯的樹幹和寬大的樹冠,在無聲訴說著它的生命力。20年前,首批健康扶貧醫療隊的軍醫們與同心縣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共同種下了這棵樹。如今,它已成為友誼的見證、同心的象徵。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健康扶貧醫療隊隊員們來了,站在風裡等候的馬瑞軍,心潮澎湃。這一刻,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現——
他想起自己第一天到醫院報到的情景,想起多年前參與幫扶縣人民醫院的人民軍醫那一張張熱情的臉龐,想起與他們一起義診時走過的那些羊腸小道……
從首都北京到寧夏同心縣,1200多公裡。一條扶貧之路,將軍地醫護人員的心緊緊系在一起。
在縣人民醫院工作20多年,馬瑞軍看著這個當年落後的縣醫院,從一層平房發展到三層樓,各項基礎設施建起來,人才隊伍建起來,病人多起來。馬瑞軍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我們剛剛邁上二級甲等醫院臺階,以後還要繼續發展……」
溫暖,鐫刻在健康扶貧醫療隊隊員心上。最早一批參與健康扶貧的中心血液病醫學部專家張錫剛說,是他和戰友一起把呼吸機、先進的急救技術和理念,送到縣醫院。那天,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和他握手的力度和溫度,他至今記憶猶新。
中心婦產科專家卞麗紅說,這些年她多次走進群眾家中診療,為偏遠地區女性送去關愛。她說,那是人民軍醫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一個個與患者的擁抱所蘊含的溫暖與情誼,永遠記在她心裡。
對於中心肝病醫學部專家張寧來說,來到同心縣是圓夢。她的父親早年曾在寧夏工作生活。她一直期待著,能為這裡的「親人」做點什麼……
中心肝病醫學部專家洪智賢說,參與醫療扶貧,是他這輩子幹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他親眼看到貧困地區群眾看病求醫的不易,更深感自己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離開同心後,我有了新的牽掛。」他說。
20年,他們一路同心。心的距離,很近很近。一聲「人民軍醫」,一生人民軍醫。無論在哪裡,白衣戰士們都會給人民群眾帶來安心。他們衝鋒在前、悉心守護,人民群眾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牽掛。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本報記者 陳小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