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那古墓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疆吐魯番市區東偏南約40公裡處,距高昌故城6公裡,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約形成於公元3-8世紀,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整個墓群從古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5公裡,南北寬2公裡,佔地10平方公裡。
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其進行了13次考古發掘,清理西晉至唐代墓葬近400座。墓中所見的繪畫有壁畫、版畫、紙畫、絹畫、麻布畫等多種形式,內容可分為人物畫、花鳥畫和天文圖。出土有泥塑木雕俑像,絹花、彩繪陶罐,絲、毛、棉、麻織物等。此外,還出土各種文書2000餘件,文書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這其中有三件文物非常珍貴,成為新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彩繪天王踏鬼木俑
出土於206號墓,該墓主人是高昌左衛大將軍張雄夫婦,出土時繪天王踏鬼木俑靜靜地站立在墓室門外,守護著墓主人的安寧。
天王身披盔甲,腳踏小鬼。你看它面部的濃眉倒立,雙眼似銅鈴一般瞪得圓圓的,仿佛正在怒斥小鬼。面部和肢體敷以重彩,人物的眼、眉、鬚髮以墨線或赭紅線描繪。
新疆博物館研究員阿迪力·阿布力孜在《彩繪天王踏鬼木俑:飛揚的盛唐氣韻》一文中這樣說,縱觀全國各地發現的上萬件唐朝時期的天王俑,有泥塑、石雕,至今還未發現木雕的天王俑。這是唯一一件木雕的彩繪天王踏鬼木俑,精細的雕刻、華麗的裝飾實屬罕見,應該遵循了從中原地區傳入西域的漢人的葬俗,堪稱古代藝術品中的瑰寶。
2.《弈棋仕女圖》
出土於187號墓的屏風畫,出土時已破碎,經修復,重現了大體完整的11位婦女兒童形象。畫面以弈棋貴婦為中心人物,圍繞奔棋又有侍婢應候、兒童嬉戲等內容,是描繪貴族婦女生活的一組工筆重彩風俗畫。此圖中貴婦發束高髻,額間描心形花鈿,身著緋衣綠裙,披帛,手戴玉鐲,做舉棋未定、正在沉思狀。她舉棋欲置的手指和全神貫注的神情被刻畫得惟妙惟肖,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較高的繪畫技巧。畫面線條流暢,質感逼真,賦彩凝重,帶有濃麗豐肥的周昉仕女畫風格。
3.伏羲女媧圖
伏羲、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人類是由伏羲氏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後來他們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禮。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的情況。
而這幅圖就是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圖中男女二人,均微側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對方腰部,另一手揚起,男手執矩而女執規;男女下半身均為蛇形,互相交繞,男女頭之間上部繪日形,日中有三足鳥,蛇尾之下繪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樹,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圓點,當系星宿,情態生動,線條粗獷,色澤單純,幅面綴以日月星宿之像,不僅有空間遼闊之感,也顯示了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的崇高意味。整體構圖又似直入雲霄的參天巨木,讓人聯想上古天梯--建木,《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 《山海經·海內經》:「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大暤者,伏羲是也。
伏羲女媧圖在阿斯塔那古墓中多有發現,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用木釘釘在墓頂上,少數則摺疊包好放在死者身旁。
伏羲女媧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始祖,據說伏羲教導人們從事生產,女媧教導人們婚姻倫理。他們手持規矩,既是生產工具,也是社會秩序的象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誌《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插圖就是一幅吐魯番地區出土的伏羲女媧畫像,因其與人類生物遺傳結構——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的雙螺旋線結構非常相似,題名為「化生萬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