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
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下止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約4000萬字。《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包含了許多經典的人生智慧。
既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有對世間規律的總結,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感悟。
《史記》
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
《漢書》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國而忘家,公而忘私。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
...
《後漢書》
有志者事竟成。
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三國志》
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迷而知返,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
《晉書》
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濫者,亂敗之惡也。
非得賢之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
...
《宋書》
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
罰慎其濫,惠戒其偏;
發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
...
《南齊書》
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
豈有民貧於天下,而國富於上邪?
有賢而不知,知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
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
...
《梁書》
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
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
《陳書》
居後而望前,則為前;
居前而望後,則為後。
取草絕根,在於未蔓;
撲火止燎,貴乎速滅。
...
《魏書》
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
迷而知返,得道不遠。
尚儉者開富之源,
好奢者起貧之兆。
...
《北齊書》
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
不度強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
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
至遠期,惟君子為能及矣。
...
《周書》
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道。
...
《南史》
人生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夭。
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北史》
行生於己,名生於人。
審而後發,猶未為晚。
...
《隋書》
時不可再,機不可失。
因人成事,其功不難。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須端其末。
...
《舊唐書》
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 。
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
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
《新唐書》
樂聞過,罔不興;
拒諫,罔不亂。
成立之難如升天,
覆墜之易如燎毛。
在善用,不在眾。
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
...
《舊五代史》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
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寧有種耶。
...
《新五代史》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毀譽亂真深可畏,
直言不聞深可畏。
習見善則安於為善,
習見惡則安於為惡。
...
《宋史》
人不率則不從,
身不先則不信。
世之治亂,在賞當其功,
罰當其罪,既無不治。
感物之道莫過於誠。
上有憂危之心,
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
...
《遼史》
恩賞明則賢者進,
刑罰當則奸人消。
賢達哀樂,
不在窮通禍福之間。
...
《金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
政令乖失,
則人心不服,
雖得之亦將失之。
人之聰明,
多失之浮炫。
教化之行,興於學校。
...
《元史》
學校者,士之所受教,
以至於成德達材者也。
力無所用與無力同,
勇無所施與不勇同,
計不能行與無計同。
為國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
法不徒立,須人而行;
人不濫用,惟賢是擇。
...
《明史》
富貴一時,名節千古。
附小人者必小人,
附君子者未必君子;
蠅之附驥,
即千裡猶蠅耳。
居高位者易驕,
處佚樂者易侈。
...
End
看了這麼多,有沒有哪句是您印象深刻的呢?
留言區亮出您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