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自己的雙手
什麼事都只有自己親手辦才放心,什麼話都只有自己親耳聽到的才敢信。
世上有千裡眼、順風耳,卻沒有萬裡手,像視頻攝像頭一樣將地球那邊家裡的東西抓過來。
有代步的、代言的,卻沒有代手的。
固然不屬懷疑一切,而不信與懷疑,卻也只是百步與十步之別。
各人都有各人的特殊情況,不信並非埋怨,理解並非滿意。
追求過了別後悔草木一秋,人生一世,當絢爛的絢爛,當平凡的平凡。
既不能強求自己,也不能冤枉自己。
當追求的要追求,當捨棄的要捨棄。
你是什麼料,就做什麼用,「別用燈芯當棟梁,別將金玉困泥塘」。
追求不到的,降格以求;蘋果較高的,跳起來去摘。
力氣使完了,心力耗盡了,還摘不到,那是天意,別怪自己;
追求過了就莫悔,悔也沒用。
為何不與強者為伍
與強者為伍,可以學到很多有益東西,從而使自己也跟著慢慢強大起來,何樂而不為!
與弱者為伍,可以使自己經常處於優越高位,彎腰扶持弱者,大發慈悲之心;然時日一長,恐怕滋生唯我獨尊、捨我其誰之感,那樣你就會漸漸淪為弱者。
願與強者為伍,不僅僅是內心強大;而限於與弱者為伍,從而整天樂著找不著北,屬外強中乾。
還用怕困難麼
懦弱者面前只有困難,智勇者面前除了困難,還有光明。
困難原本不是用來嚇倒人的,而是供人像跳欄一樣跨越過去的。
光明不僅用來供人享有,而且可以召喚、激勵人。
跨越困難的過程就像拔繩,你的力氣超出困難,你就贏了,反之則輸。
懦弱者往往尚未使出全身力氣就退縮或趴下,是因為他被困難的「氣勢」給鎮住了。
智勇者激發出的氣勢之所以蓋過了困難,就是因為他從光明那兒吸取了力量。
豈不正中下懷
不同人生階段的轉換變化,必將伴隨角色定位的改變,而且崗位要求也將隨之改變。
但每個階段的角色,並不一定都是單一的,這就決定了崗位的「專職」與「兼職」。
比如全副身心幾近「專職」「幹事業」的階段,多半是「工作幹將」的社會崗位,與或「兼」一點或「兼」不成的「父親/母親」的家庭崗位。
而「事業」幹得差不多之後,極有可能變成有名無實的「社會賢達(閒大)」,與臻於「專職」的「家庭幹將」(年富力強的「爺爺/奶奶」)。
不知人們注意到沒有,僅以家庭崗位的履責而言,這種必然定位就造成了客觀條件與主觀目標的兩極悖離:
父親/母親最該全心全意、鞠躬盡瘁撫育培養子女,卻因時間、精力在事業上耗去大部而心力不逮;
爺爺/奶奶按「一代只能管一代」的傳統,本可在事業「歇駕」之餘安享「桑榆」歡度「第二春」,卻因子女忙於事業急需「幫一把」,而毅然「出山」「貢獻餘熱」。
也罷,客觀上雖釀就無奈錯位,主觀上卻慶幸「歪打正著」,「堤內損失堤外補」;
在父母階段沒能做好做夠的,延後至祖父母階段來彌補來完善,這不「正中下懷」嘛!
你是什麼料,就有什麼用,不論絢麗與平凡。
雙手是幹事的,多做事不虧人;
力氣是用的,用了還會恢復;
力氣用不盡,豈會怕困難!
與強者為伍常鼓勁,做過了、追求了,就別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