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這是裡程碑式的突破。
據悉,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按照官方的說法,潘建偉團隊這次突破歷經20年,主要攻克高品質光子源、高精度鎖相、規模化幹涉三大技術難題。
去年9月,美國谷歌公司推出53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懸鈴木」,對一個數學算法的計算只需200秒,而當時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頂峰」需2天,實現了「量子優越性」。
實驗顯示,當求解5000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時,「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需6億年。等效來看,「九章」的計算速度比「懸鈴木」快100億倍,並彌補了「懸鈴木」依賴樣本數量的技術漏洞。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郭國平之前曾表示,量子計算是在信息學裡的一種應用,比如信息分為採集、傳輸、處理,量子計算就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或者量子態的特性,使信息處理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種計算方法。利用量子態的狀態進行信息的編碼、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讀取,這就是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機就是可以完成量子計算任務的機器。當然,我們不要認為量子計算機就只是硬體。我們現在的計算機要能夠運行得起來,依然需要各種層面上的軟體,最直觀的就是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以及底層的軟體,所以量子計算機應該是指能夠實現量子計算的軟硬體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