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報告:新冠大流行可能會使超過2億人陷入極端貧困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新冠大流行造成的嚴重長期影響,到2030年,會再有2.07億人可能會陷入極端貧困,從而使極端貧困總人數超過10億。
新冠病毒對人的精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邁阿密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由於該流行病,18-35歲的年輕人中有近80%表現出了「強烈的抑鬱症狀」。該研究指出,超1000名受訪者接受了採訪並被要求回答關於他們的焦慮和壓力水平的各種問題。結果顯示,6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焦慮程度在上升,另外有17%的人稱他們的焦慮情況非常嚴重。
感染新冠後磷酸化蛋白質出現異常變化,成病毒快速繁殖「幫兇」
在一項科研小組合作中,科學家們報告了第一張人類肺細胞對SARS-CoV-2感染的分子反應圖譜。通過將生物工程人類肺泡細胞與複雜、高精度的質譜技術相結合,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USM)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肺細胞中宿主蛋白和通路的變化,這些蛋白和通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發生變化,這為疾病病理研究和阻斷新冠病毒的新治療靶點提供了新的見解。
韓國研究發現新冠感染極端案例:空調房內隔了6米,待了5分鐘被傳染
韓國研究人員日前通報了一起新冠病毒感染的極端案例——在空調房內保持6米以上的距離也會被傳染,哪怕在裡面只待了五分鐘。感染的原因被認為是跟空調有關,空調的風將帶有新冠病毒的飛沫四處傳播。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距今約2.5億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研究結果近日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化石記錄》發表。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月27日在《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
小麥白粉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近日,《作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的文章,報導了從簇毛麥中發現一種新類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67。
用森林對抗氣候變化每年花費3930億美元
12月2日,《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到2050年,森林經營活動或有助於讓全球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減少6吉噸(60億噸),這些活動的成本為每年3930億美元。
舊石器時代人們曾向地平線以外島嶼航海遷徙
12月4日,《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現代人可能故意跨海遷徙到了日本西南部的琉球群島,即使這些島嶼在他們出發前的地平線上並不可見。研究結果提示,在3.5萬年前左右,人類有意橫跨了地球上最洶湧的水流之一,為的是遷徙到琉球群島。
研究揭示重度抑鬱症與腸道生態系統間的作用機制
12月2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王剛教授團隊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鵬教授團隊、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胡少華教授團隊等合作開展研究,揭示了MDD腸道生態系統中不同噬菌體、細菌和糞便代謝產物的相互作用機制,為了解整個腸道生態系統在MDD發病機理中的作用提供來深入的見解,有助於研發科學的MDD診斷方法。
科學家首次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應用於肝硬化
12月1日,由中國門靜脈高壓聯盟(CHESS)負責人祁小龍組織發起的CHESS1802國際多中心研究(NCT03766880)發表於國際權威消化肝病期刊《臨床胃腸病和肝病學》,首次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應用於肝硬化場景,建立了一套基於放射影像的AI算法,助力門靜脈高壓精準無創診斷。
黃瓜顯性全雌基因分子機制獲揭示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和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張忠華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等單位,首次證實了黃瓜中顯性全雌基因編碼乙烯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ACS1G,並深入研究了其作用機制。相關研究內容12月2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
研究發現十字花科根腫病病原的侵染循環過程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功能基因組學與抗病性改良創新團隊揭示了十字花科油菜等作物根腫病病原在寄主體內的侵染過程和生活史,並明確了根腫菌寄主抗性和非寄主抗性反應的發生時期。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前沿》上,美國植物病理學會在其官方網站上以代表性的重要研究進展進行報導。
《科學》: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
近日,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 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通過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新開發的高解析度電極,可以使受試猴子大腦中出現人工植入的視覺形狀和知覺。具體而言,這個包含 1000 多個微小的、刺激大腦的電極植入物,可以在猴子的大腦中產生可識別的運動和複雜形狀的感知,包括字母表中的字母。
Science子刊:直接向大腦注射AAV病毒,治療嬰兒罕見致命遺傳病
2020年12月2日,威爾·康奈爾醫學院 Ronald Crystal 等人在 Science 子刊發表的論文表明,該研究團隊通過AAVrh.10病毒載體直接將CLN2編碼基因遞送到CLN2病患者大腦,18個月觀察結果表明,該基因療法安全性良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神經系統中TPP1蛋白表達水平,有效緩解患者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衰退。
教育部再提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
近日,針對2021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教育部下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做出部署。其中特別提到,高校應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
2016年到2019年,山東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
從12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6年到2019年,山東省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持續穩定在90%以上,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IP Club走進中國高校,華為聯合構建高教行業網絡技術圈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期間,華為舉辦「IP Club中國行——高校智慧園區網絡建設實踐研討」。本次IP Club,國內三十餘所985、211高校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高校智慧園區網絡建設的最新趨勢、技術和成功實踐,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加速了全國的教育行業信息化進程。
嫦娥五號點火升空,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點火起飛前,著上組合體實現月面國旗展開以及上升器、著陸器的解鎖分離。此次國旗展開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算力比谷歌「懸鈴木」快一百億倍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 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 「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在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4日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據介紹,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據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發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雲團隊對外發布了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作為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細地表覆蓋產品,該數據集及時反映了2020年全球陸地區域(除南極洲)在30米空間解析度下的地表覆蓋分布狀況。
13個中科院項目集中亮相概念驗證創新大賽
12月1日,中科智匯工場「智匯行動」概念驗證創新大賽開展了「戰新產業項目專場路演」和「生態環境中心專場路演」,來自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聲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過程工程研究所、微電子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13個早期項目參加了本次活動。
最精細銀河系恆星地圖發布!蓋亞望遠鏡完成20億顆恆星的數據測定
12月3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大片區域恆星名錄。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第三版早期數據,包含了近 20 億顆恆星的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等參數的高精度數據,以及首次對太陽系加速度進行光學測量的原始結果,這些數據將向公眾開放。
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12月2日,英國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自願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這個名為「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的項目於去年啟動,最初5年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負責監督這項工作的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表示,STEP最早可能在2032年開始建設,2040年開始運營。
冷凍27年的胚胎發育成女嬰
10月26日,在美國田納西州,一名可以稱得上是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嬰兒成功降生,在此之前,她在胚胎中已經被冷凍了27年。這名女寶寶叫做莫莉·埃弗雷特·吉布森,1992年10月,她作為胚胎被冷凍起來,而她的母親蒂娜·吉布森--即胚胎移植的接受者--今年只有29歲。
崔屹榮獲2020年美國材料學會獎章
12月2日,美國材料學會(MRS)獎勵委員會宣布,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崔屹榮獲2020年美國材料學會獎章(MRS Medal)。這是國際材料學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崔屹榮膺此項殊榮的理由是:在先進材料設計、合成和能源存儲特性方面的傑出貢獻,特別是鋰電池技術。崔屹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12校友,和他同時獲得獎章的還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Linda Nazar。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