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琴,五年簫,一把二胡拉斷腰,千年琵琶萬年箏,嗩吶一響全劇終。" 說起這段老話,老爺子笑出了聲,言語間,滿是對嗩吶 " 誰與爭鋒 " 的驕傲。" 曲兒小,腔兒大,它可是民樂器的『扛把子』,那不是浪得虛名,音頻是鋼琴的 2 倍,音響是鋼琴的 4 倍,音色突出,畫面感和穿透力強,『搶戲』可不是靠聲大。" 發舊的眼鏡片下,老爺子又透出了一個音樂匠人的專業精神 ……
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叫叢文新,叢氏嗩吶的第四代傳人。
太爺爺的 " 鎮店之寶 ":
一把秤桿子做鎖吶
哈爾濱松北區凱利廣場,在各種汽車配件店的 " 包圍 " 裡,隱藏著東北三省唯一一家嗩吶廠——叢氏嗩吶。門店外,連塊牌匾都沒有。推開一樓的玻璃門,映入眼帘的是堆放滿地的長形木塊,還有三臺數控工具機。此時,叢文新正在為新製作的嗩吶調音,從事近 50 年嗩吶製作的叢文新是這兒 " 掌柜的 "。跨越三個世紀、一百多年,聊起他們家有關嗩吶的故事,叢老只是對時間有些模糊。
" 我太爺爺曾在古樂班當學徒,學會了嗩吶演奏和製作,現在算起來,我家從清朝末期就開始演奏和製作嗩吶了。" 叢文新說,太爺爺出生在河北省,是在那裡學習的嗩吶演奏和製作。" 說起來挺遺憾的,我現在都不記得太爺爺叫什麼名字,之前家裡還有一本族譜,可惜『文革』時被燒了。" 雖然族譜不在,但老叢家的第一把嗩吶卻保留至今,這把嗩吶是叢文新的太爺爺用當時收來的秤桿,鑽了三四個月才做成的,那時的氣牌(如下圖)也是用舀水的葫蘆瓢一點點磨成的圓。
爺爺的 " 不務正業 ":
成立紅白喜事 " 演出隊 "
1896 年,叢文新的爺爺叢玉良出生了,成為了叢氏嗩吶的第二代傳人。" 雖然那時家家戶戶都種地,但我爺爺卻把吹嗩吶當成主業。從那時起,村裡誰家有婚喪嫁娶的事兒了,他就去吹一段。爺爺這一生,基本沒下地幹過活。在村裡,這都叫『不務正業』。" 叢文新說,後來河北鬧饑荒,爺爺帶著 5 歲的父親和 7 歲的姑姑投奔在黑龍江省泰來縣的好友,用一把扁擔挑著倆孩子走了整整兩個多月。
在泰來縣落腳後,叢玉良用家裡留下來的那把嗩吶繼續吹奏。他還和當地一個吹嗩吶的組成了一個 " 演出隊 "。隊裡有兩人吹嗩吶,一人打鑔,一人打鼓,再加上一對兒唱二人轉的。縣裡誰家有事兒了喊一聲," 演出隊 " 就去幫忙。碰到心情好的,能賞幾個錢,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錢,頂多給他們留一桌酒席,每次也就五六個菜,剩下的菜打包回家給老婆孩兒。" 縣裡也不是天天有婚喪嫁娶的事兒,單靠嗩吶來養家餬口實在太難了,爺爺也沒啥手藝,只能靠給縣裡有錢人家劈柴、挑水掙錢,那時挑一桶水才五釐錢,日子過的苦啊。" 叢文新說。
父親的 " 改造升級 ":
擀麵杖椅子腿都能 " 成材 "
作為叢氏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叢文新的父親叢佰青從十三四歲就跟著 " 演出隊 " 當學徒。叢佰青一邊打鑔一邊學習吹嗩吶,還跟 " 演出隊 " 裡唱二人轉的學會了拉板胡。雖然在當時,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要找到 " 演出隊 " 來演奏,但 " 演出隊 " 的社會地位卻不高,吹拉彈唱的活兒甚至還被很多人瞧不起。直到解放後,人們才慢慢認可 " 演出隊 ",叢玉良和叢佰青爺倆也開始通過演奏嗩吶賺錢貼補家用。
叢文新說,父親為了賺錢,曾到泰來縣的星光大隊種菜,每天種菜能賺 3 毛 6 分錢。" 那時爺爺和父親每次出去演出,每個人能賺兩三毛錢,吹一天下來,倆人最多能賺 6 毛錢,這在當時能買挺多東西呢,一般都會置辦衣服、襪子之類的生活用品。" 而家裡留下的那把老嗩吶因為音不準,已經不能滿足演出需要,於是在爺爺幫助下,父親開始製作新嗩吶。" 在那個年代,哪有什麼好木材呀,能找到一個秤桿子都算不錯了,父親還曾用擀麵杖、椅子腿啥的做過嗩吶呢。" 叢文新說。而這些老嗩吶,現在已經不能吹了,有的甚至已經開裂壞掉,但叢文新還是小心地用布把它們包起來,這一支支嗩吶不僅凝聚著叢氏嗩吶的製作手藝,也是老叢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縮影。
"看會吹嗩吶"的叢文新:
"露臉"萬人音樂會
1951 年,叢文新出生了,嗩吶和板胡的聲音讓他過耳難忘,只要父親和爺爺出去演奏,他就跟著跑前跑後看熱鬧。雖然叢文新表現出對嗩吶和板胡的極大興趣,但父親卻不讓他學。" 他一直希望我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別像他們一樣吃苦挨累,還不受人待見。" 沒人教,叢文新就趁父親下地幹活時,把掛在牆上的板胡拿下來偷偷練習。剛練明白怎麼拉出聲,就被父親發現了,被狠狠揍了一頓。摸過了板胡,叢文新還想試試嗩吶,於是又冒著挨揍的風險偷吹嗩吶。極具天賦且刻苦的叢文新打動了母親,在母親幾番勸說下,父親終於同意了叢文新學習樂器演奏。10 歲時,叢文新先學了板胡,11 歲時學習嗩吶,也正式成為了叢氏嗩吶第四代傳承人。
" 可不像現在小孩子學樂器,家長得哄著、陪著,我學嗩吶的模式基本上是『他吹我看』。剛開始就是純粹的聽音兒,看父親吹奏。在這過程中,我要去記住音高、音準、手型,手指按哪幾個孔能出什麼音,動哪個手指,音調會有變化,父親沒什麼理論知識,只能靠模仿和悟性。" 叢文新說,剛開始他只能趁著父親下地幹活時,才能拿著嗩吶模仿父親的動作進行練習。訓練沒幾個月,叢文新就具備了 " 絕對音準 ",聽到的任何一個音他都能馬上說出音名。15 歲時,叢文新已經在縣裡小有名氣,更成為學校宣傳隊的文藝骨幹,業務水平甚至能 " 領導 " 老師。16 歲時,叢文新已經能演奏兩千多首樂曲了,拿手曲目包括《百鳥朝鳳》《八條龍》《小龍尾》《一枝花》等。
少年時叢文新已經鋒芒畢露,還在一次萬人音樂會露過臉。" 我記得那是 1967 年左右,16 歲的我有機會參與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在泰來縣的萬人廣場演奏了嗩吶曲《天大地大》,當時整個泰來縣能有 4 萬人左右,三分之一都到了演出現場,我至今還記得觀眾給我的雷鳴般的掌聲,特別有成就感。" 直到那時他才意識到,其他小夥伴在外玩耍,而他整天憋在家裡練琴、背譜的功夫沒白下。
18 歲時,叢文新響應號召 " 上山下鄉 " 來到大慶做起了力工,憑藉出色的音樂才華,在 1972 年 5 月,被調入大慶市採油三廠文藝宣傳隊並成為了隊長。5 年後,宣傳隊解散,叢文新選擇了熱處理工作成了一名 " 鋼鐵大夫 "。直到 1980 年,大慶市歌舞劇院面向社會招收嗩吶專業演奏員,叢文新憑藉紮實的演奏功底成功應聘,從此走上了專業音樂道路,也在大慶市東風新村扎了根。
聽到 "暗號" 兒子乖乖回家:
逼出來一個 "科班出身"
第五代傳承人叢洋從小受到父親叢文新的藝術薰陶,從 7 歲起就隨父親學習嗩吶演奏與製作。" 時代不一樣了,接觸的信息也多了起來。在六七歲的年齡,正是對好多事情都好奇的階段,身邊的小夥伴都在樓下玩,叢洋當然也渴望能下去跟小夥伴兒們一起。不過我們爺倆有個約定,只要『暗號』響起,他就必須回家。" 叢文新說,那時他們住在一棟 5 層的小樓裡,他家在最頂層,每天兒子放學後,都可以跟小夥伴在樓下玩會,可等他下班回來,只要吹響嗩吶,就是吹響了 " 召喚 " 兒子回家練功的號角," 有時是幾個單音,有時是一小段樂曲,比較隨機,主要看我心情。" 叢文新說,兒子剛開始並不是十分喜歡嗩吶,但他知道這是家裡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東西,也就跟著學了。
直到叢洋 10 歲左右,他在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裡因為表演嗩吶贏得了一件毛衣後,才真正意識到嗩吶原來能給他帶來榮譽和認可,這時才真心喜歡上了嗩吶演奏和製作。1992 年,叢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嗩吶專業,在校讀書期間,他多次去北京、上海等知名院校拜師學藝。21 歲時,叢洋順利考入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工作,如今已經成為省歌嗩吶聲部首席演奏員。他算是叢家百年來第一個 " 科班出身 "。
7 歲大孫子:
不僅會拼裝還為自家嗩吶 " 代言 "
2019 年 6 月,叢文新把大慶東風新村的鎖吶廠搬到了哈爾濱凱利廣場。在叢文新看來,祖輩留下的傳統手藝不能丟,到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忘根。
" 現在,我 11 歲的孫女叢詩諾和 7 歲的大孫子叢子越已經開始學習鎖吶演奏和製作了。" 叢文新說,大孫子叢子越只要看到父親和爺爺製作嗩吶,就會湊到跟前認真學習,別看現在只有 7 歲,但他已能獨立完成將嗩吶各部分進行拼裝的工作了。叢子越還自告奮勇當起了叢氏嗩吶的 " 代言人 "," 瞧,這嗩吶多好,是叢氏嗩吶家的,這是我爸作的,也是我做的,我會做嗩吶了!" 叢子越手裡拿著三把嗩吶,瞅著鏡頭滿臉驕傲地推薦自家嗩吶。而這條視頻也被叢洋和叢文新發到朋友圈,獲贊無數。
幾個月前,小孫子叢天越降生。只要喜氣洋洋的嗩吶聲一響,小傢伙不哭不鬧,會目不轉晴盯著爺爺看。叢文新希望這幾個小娃娃也能肩負起第六代傳人的責任,把叢氏嗩吶製作這門老手藝一直傳承下去。
"手工作坊" 申請國家專利:
"父子兵" 造出 8 萬元嗩吶
從一塊方木到一把精緻的嗩吶,要經過車外形、擴內膛、鑽孔、打磨、調音等二十幾道工序。製作過程不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藝,還要懂樂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說起嗩吶製作,叢文新相當有發言權,要知道他可是從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親練習嗩吶演奏和製作的。
別看嗩吶個頭小,裡面的門道可不少。市面上常見的嗩吶有 D 調、C 調、F 調、E 調、G 調等 20 多種,嗩吶根據調性不同,長短也不同,自然價格就不同。入門級的嗩吶價格從 800 元至 3000 元不等,一般選用的是紅木、黑檀木、大葉紫檀木。像用百年老紅木、印度小葉紫檀木等木材製作的嗩吶,價錢自然也會貴一些。當然,也有一些愛好者願意花重金收藏, 叢文新就曾做過用海南黃花梨定製的嗩吶,一把小嗩吶價值 2 萬多元。
叢氏嗩吶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革新和超越的過程。叢文新和兒子叢洋通過研製新刀具、使用數控工具機等先進機械設備,讓古老的純手工製作變為半手工半機械製作,以前三四個月才能做成的成品,現在不到一小時就能完成,大大縮短了製作時間。
經過長期的實驗和摸索,叢氏嗩吶製作工藝日趨完善,深受眾多知名音樂院校教師、演奏家及嗩吶愛好者的青睞。" 之前,我製作的嗩吶都是供學生使用,身邊親戚朋友有喜歡的就送一把。直到退休之後,我才有時間研究嗩吶的批量生產。" 叢文新說,咱東北地區,樂器廠非常的少,作為東北三省唯一一家鎖吶廠,每年他製作的嗩吶數量大概在 1500 至 2000 把左右。2014 年,叢文新還榮獲了 "2014 年度中國民族樂器十大製作師 " 稱號。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滿足嗩吶愛好者的演奏需求,叢文新父子倆又開始琢磨加鍵嗩吶。" 傳統的嗩吶只有高音嗩吶與低音嗩吶兩種,這種加鍵嗩吶,在一支嗩吶上結合了兩種音高,吹奏起來遊刃有餘,高音低音轉換頻繁,十分流暢。" 叢文新說,父子倆研究的加鍵嗩吶曾在 2013 年和 2018 年獲得加鍵嗩吶外觀設計、鈦合復金屬件嗩吶、兩段碗嗩吶三項國家專利。去年在上海舉行的國際樂器展覽會上,叢氏的一把加鍵嗩吶被一名愛好者用 8 萬元收走了。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實習生 於佳琦 記者:於秋瑩 / 文 王譯楠 / 攝 / 視頻剪輯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