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嗩吶傳奇丨跨越三個世紀傳承六代,吹奏一百多年,把「小宅門...

2021-01-10 哈爾濱新聞網

" 三年琴,五年簫,一把二胡拉斷腰,千年琵琶萬年箏,嗩吶一響全劇終。" 說起這段老話,老爺子笑出了聲,言語間,滿是對嗩吶 " 誰與爭鋒 " 的驕傲。" 曲兒小,腔兒大,它可是民樂器的『扛把子』,那不是浪得虛名,音頻是鋼琴的 2 倍,音響是鋼琴的 4 倍,音色突出,畫面感和穿透力強,『搶戲』可不是靠聲大。" 發舊的眼鏡片下,老爺子又透出了一個音樂匠人的專業精神 ……

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叫叢文新,叢氏嗩吶的第四代傳人。

太爺爺的 " 鎮店之寶 ":

一把秤桿子做鎖吶

哈爾濱松北區凱利廣場,在各種汽車配件店的 " 包圍 " 裡,隱藏著東北三省唯一一家嗩吶廠——叢氏嗩吶。門店外,連塊牌匾都沒有。推開一樓的玻璃門,映入眼帘的是堆放滿地的長形木塊,還有三臺數控工具機。此時,叢文新正在為新製作的嗩吶調音,從事近 50 年嗩吶製作的叢文新是這兒 " 掌柜的 "。跨越三個世紀、一百多年,聊起他們家有關嗩吶的故事,叢老只是對時間有些模糊。

" 我太爺爺曾在古樂班當學徒,學會了嗩吶演奏和製作,現在算起來,我家從清朝末期就開始演奏和製作嗩吶了。" 叢文新說,太爺爺出生在河北省,是在那裡學習的嗩吶演奏和製作。" 說起來挺遺憾的,我現在都不記得太爺爺叫什麼名字,之前家裡還有一本族譜,可惜『文革』時被燒了。" 雖然族譜不在,但老叢家的第一把嗩吶卻保留至今,這把嗩吶是叢文新的太爺爺用當時收來的秤桿,鑽了三四個月才做成的,那時的氣牌(如下圖)也是用舀水的葫蘆瓢一點點磨成的圓。

爺爺的 " 不務正業 ":

成立紅白喜事 " 演出隊 "

1896 年,叢文新的爺爺叢玉良出生了,成為了叢氏嗩吶的第二代傳人。" 雖然那時家家戶戶都種地,但我爺爺卻把吹嗩吶當成主業。從那時起,村裡誰家有婚喪嫁娶的事兒了,他就去吹一段。爺爺這一生,基本沒下地幹過活。在村裡,這都叫『不務正業』。" 叢文新說,後來河北鬧饑荒,爺爺帶著 5 歲的父親和 7 歲的姑姑投奔在黑龍江省泰來縣的好友,用一把扁擔挑著倆孩子走了整整兩個多月。

在泰來縣落腳後,叢玉良用家裡留下來的那把嗩吶繼續吹奏。他還和當地一個吹嗩吶的組成了一個 " 演出隊 "。隊裡有兩人吹嗩吶,一人打鑔,一人打鼓,再加上一對兒唱二人轉的。縣裡誰家有事兒了喊一聲," 演出隊 " 就去幫忙。碰到心情好的,能賞幾個錢,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錢,頂多給他們留一桌酒席,每次也就五六個菜,剩下的菜打包回家給老婆孩兒。" 縣裡也不是天天有婚喪嫁娶的事兒,單靠嗩吶來養家餬口實在太難了,爺爺也沒啥手藝,只能靠給縣裡有錢人家劈柴、挑水掙錢,那時挑一桶水才五釐錢,日子過的苦啊。" 叢文新說。

父親的 " 改造升級 ":

擀麵杖椅子腿都能 " 成材 "

作為叢氏嗩吶的第三代傳承人,叢文新的父親叢佰青從十三四歲就跟著 " 演出隊 " 當學徒。叢佰青一邊打鑔一邊學習吹嗩吶,還跟 " 演出隊 " 裡唱二人轉的學會了拉板胡。雖然在當時,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要找到 " 演出隊 " 來演奏,但 " 演出隊 " 的社會地位卻不高,吹拉彈唱的活兒甚至還被很多人瞧不起。直到解放後,人們才慢慢認可 " 演出隊 ",叢玉良和叢佰青爺倆也開始通過演奏嗩吶賺錢貼補家用。

叢文新說,父親為了賺錢,曾到泰來縣的星光大隊種菜,每天種菜能賺 3 毛 6 分錢。" 那時爺爺和父親每次出去演出,每個人能賺兩三毛錢,吹一天下來,倆人最多能賺 6 毛錢,這在當時能買挺多東西呢,一般都會置辦衣服、襪子之類的生活用品。" 而家裡留下的那把老嗩吶因為音不準,已經不能滿足演出需要,於是在爺爺幫助下,父親開始製作新嗩吶。" 在那個年代,哪有什麼好木材呀,能找到一個秤桿子都算不錯了,父親還曾用擀麵杖、椅子腿啥的做過嗩吶呢。" 叢文新說。而這些老嗩吶,現在已經不能吹了,有的甚至已經開裂壞掉,但叢文新還是小心地用布把它們包起來,這一支支嗩吶不僅凝聚著叢氏嗩吶的製作手藝,也是老叢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縮影。

"看會吹嗩吶"的叢文新:

"露臉"萬人音樂會

1951 年,叢文新出生了,嗩吶和板胡的聲音讓他過耳難忘,只要父親和爺爺出去演奏,他就跟著跑前跑後看熱鬧。雖然叢文新表現出對嗩吶和板胡的極大興趣,但父親卻不讓他學。" 他一直希望我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別像他們一樣吃苦挨累,還不受人待見。" 沒人教,叢文新就趁父親下地幹活時,把掛在牆上的板胡拿下來偷偷練習。剛練明白怎麼拉出聲,就被父親發現了,被狠狠揍了一頓。摸過了板胡,叢文新還想試試嗩吶,於是又冒著挨揍的風險偷吹嗩吶。極具天賦且刻苦的叢文新打動了母親,在母親幾番勸說下,父親終於同意了叢文新學習樂器演奏。10 歲時,叢文新先學了板胡,11 歲時學習嗩吶,也正式成為了叢氏嗩吶第四代傳承人。

" 可不像現在小孩子學樂器,家長得哄著、陪著,我學嗩吶的模式基本上是『他吹我看』。剛開始就是純粹的聽音兒,看父親吹奏。在這過程中,我要去記住音高、音準、手型,手指按哪幾個孔能出什麼音,動哪個手指,音調會有變化,父親沒什麼理論知識,只能靠模仿和悟性。" 叢文新說,剛開始他只能趁著父親下地幹活時,才能拿著嗩吶模仿父親的動作進行練習。訓練沒幾個月,叢文新就具備了 " 絕對音準 ",聽到的任何一個音他都能馬上說出音名。15 歲時,叢文新已經在縣裡小有名氣,更成為學校宣傳隊的文藝骨幹,業務水平甚至能 " 領導 " 老師。16 歲時,叢文新已經能演奏兩千多首樂曲了,拿手曲目包括《百鳥朝鳳》《八條龍》《小龍尾》《一枝花》等。

少年時叢文新已經鋒芒畢露,還在一次萬人音樂會露過臉。" 我記得那是 1967 年左右,16 歲的我有機會參與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在泰來縣的萬人廣場演奏了嗩吶曲《天大地大》,當時整個泰來縣能有 4 萬人左右,三分之一都到了演出現場,我至今還記得觀眾給我的雷鳴般的掌聲,特別有成就感。" 直到那時他才意識到,其他小夥伴在外玩耍,而他整天憋在家裡練琴、背譜的功夫沒白下。

18 歲時,叢文新響應號召 " 上山下鄉 " 來到大慶做起了力工,憑藉出色的音樂才華,在 1972 年 5 月,被調入大慶市採油三廠文藝宣傳隊並成為了隊長。5 年後,宣傳隊解散,叢文新選擇了熱處理工作成了一名 " 鋼鐵大夫 "。直到 1980 年,大慶市歌舞劇院面向社會招收嗩吶專業演奏員,叢文新憑藉紮實的演奏功底成功應聘,從此走上了專業音樂道路,也在大慶市東風新村扎了根。

聽到 "暗號" 兒子乖乖回家:

逼出來一個 "科班出身"

第五代傳承人叢洋從小受到父親叢文新的藝術薰陶,從 7 歲起就隨父親學習嗩吶演奏與製作。" 時代不一樣了,接觸的信息也多了起來。在六七歲的年齡,正是對好多事情都好奇的階段,身邊的小夥伴都在樓下玩,叢洋當然也渴望能下去跟小夥伴兒們一起。不過我們爺倆有個約定,只要『暗號』響起,他就必須回家。" 叢文新說,那時他們住在一棟 5 層的小樓裡,他家在最頂層,每天兒子放學後,都可以跟小夥伴在樓下玩會,可等他下班回來,只要吹響嗩吶,就是吹響了 " 召喚 " 兒子回家練功的號角," 有時是幾個單音,有時是一小段樂曲,比較隨機,主要看我心情。" 叢文新說,兒子剛開始並不是十分喜歡嗩吶,但他知道這是家裡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東西,也就跟著學了。

直到叢洋 10 歲左右,他在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裡因為表演嗩吶贏得了一件毛衣後,才真正意識到嗩吶原來能給他帶來榮譽和認可,這時才真心喜歡上了嗩吶演奏和製作。1992 年,叢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嗩吶專業,在校讀書期間,他多次去北京、上海等知名院校拜師學藝。21 歲時,叢洋順利考入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工作,如今已經成為省歌嗩吶聲部首席演奏員。他算是叢家百年來第一個 " 科班出身 "。

7 歲大孫子:

不僅會拼裝還為自家嗩吶 " 代言 "

2019 年 6 月,叢文新把大慶東風新村的鎖吶廠搬到了哈爾濱凱利廣場。在叢文新看來,祖輩留下的傳統手藝不能丟,到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忘根。

" 現在,我 11 歲的孫女叢詩諾和 7 歲的大孫子叢子越已經開始學習鎖吶演奏和製作了。" 叢文新說,大孫子叢子越只要看到父親和爺爺製作嗩吶,就會湊到跟前認真學習,別看現在只有 7 歲,但他已能獨立完成將嗩吶各部分進行拼裝的工作了。叢子越還自告奮勇當起了叢氏嗩吶的 " 代言人 "," 瞧,這嗩吶多好,是叢氏嗩吶家的,這是我爸作的,也是我做的,我會做嗩吶了!" 叢子越手裡拿著三把嗩吶,瞅著鏡頭滿臉驕傲地推薦自家嗩吶。而這條視頻也被叢洋和叢文新發到朋友圈,獲贊無數。

幾個月前,小孫子叢天越降生。只要喜氣洋洋的嗩吶聲一響,小傢伙不哭不鬧,會目不轉晴盯著爺爺看。叢文新希望這幾個小娃娃也能肩負起第六代傳人的責任,把叢氏嗩吶製作這門老手藝一直傳承下去。

"手工作坊" 申請國家專利:

"父子兵" 造出 8 萬元嗩吶

從一塊方木到一把精緻的嗩吶,要經過車外形、擴內膛、鑽孔、打磨、調音等二十幾道工序。製作過程不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藝,還要懂樂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說起嗩吶製作,叢文新相當有發言權,要知道他可是從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親練習嗩吶演奏和製作的。

別看嗩吶個頭小,裡面的門道可不少。市面上常見的嗩吶有 D 調、C 調、F 調、E 調、G 調等 20 多種,嗩吶根據調性不同,長短也不同,自然價格就不同。入門級的嗩吶價格從 800 元至 3000 元不等,一般選用的是紅木、黑檀木、大葉紫檀木。像用百年老紅木、印度小葉紫檀木等木材製作的嗩吶,價錢自然也會貴一些。當然,也有一些愛好者願意花重金收藏, 叢文新就曾做過用海南黃花梨定製的嗩吶,一把小嗩吶價值 2 萬多元。

叢氏嗩吶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革新和超越的過程。叢文新和兒子叢洋通過研製新刀具、使用數控工具機等先進機械設備,讓古老的純手工製作變為半手工半機械製作,以前三四個月才能做成的成品,現在不到一小時就能完成,大大縮短了製作時間。

經過長期的實驗和摸索,叢氏嗩吶製作工藝日趨完善,深受眾多知名音樂院校教師、演奏家及嗩吶愛好者的青睞。" 之前,我製作的嗩吶都是供學生使用,身邊親戚朋友有喜歡的就送一把。直到退休之後,我才有時間研究嗩吶的批量生產。" 叢文新說,咱東北地區,樂器廠非常的少,作為東北三省唯一一家鎖吶廠,每年他製作的嗩吶數量大概在 1500 至 2000 把左右。2014 年,叢文新還榮獲了 "2014 年度中國民族樂器十大製作師 " 稱號。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滿足嗩吶愛好者的演奏需求,叢文新父子倆又開始琢磨加鍵嗩吶。" 傳統的嗩吶只有高音嗩吶與低音嗩吶兩種,這種加鍵嗩吶,在一支嗩吶上結合了兩種音高,吹奏起來遊刃有餘,高音低音轉換頻繁,十分流暢。" 叢文新說,父子倆研究的加鍵嗩吶曾在 2013 年和 2018 年獲得加鍵嗩吶外觀設計、鈦合復金屬件嗩吶、兩段碗嗩吶三項國家專利。去年在上海舉行的國際樂器展覽會上,叢氏的一把加鍵嗩吶被一名愛好者用 8 萬元收走了。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實習生 於佳琦 記者:於秋瑩 / 文 王譯楠 / 攝 / 視頻剪輯

編輯:劉鋮

相關焦點

  • 傳承六代的龍江嗩吶傳奇
    此時,叢文新正在為新製作的嗩吶調音,從事近50年嗩吶製作的叢文新是這兒的「掌柜」。跨越三個世紀、一百多年,聊起他們家有關嗩吶的故事,叢老只是對時間有些模糊。「我太爺爺曾在鼓樂班當學徒,學會了嗩吶演奏和製作,現在算起來,我家從清朝末期就開始演奏和製作嗩吶了。」叢文新說,太爺爺出生在河北省,在那裡學習了嗩吶演奏和製作。
  • 寧陽有個能將嗩吶「吹進骨頭縫裡」的嗩吶世家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俗稱喇叭,也是中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吶藝術更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2006年5月,嗩吶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寧陽縣華豐鎮西故城村的崔氏嗩吶,至今已傳了六代。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個嗩吶世家,聽崔家姐弟講述這項民間藝術背後的故事。
  • 「趣說鹽都」富順童寺嗩吶:四月野麥稈吹奏出地道鄉韻
    近年來,在自貢市大大小小的文藝調演或大型慶典上,總是少不了童寺的嗩吶隊伍。他們或由一百、或由五十名精壯漢子組成,一個個身著或金黃、或雪白、或翠綠的對襟民族服裝,頭包白毛巾,腳踏七彩鞋,肩扛嗩吶,嗩吶碗上挎一羅篼……上得臺後,將羅篼一翻、一放,各或以羅篼為憑、為座、為軸;或坐、或上蹲、或單腳虛踩,或踱步,或圍繞轉圈....
  • 電影《百鳥朝鳳》的文化傳承,時代變遷下的嗩吶
    焦三爺是一個固執的人,但是他對嗩吶情有獨鍾,不單單是喜歡,嗩吶已經融入了他的一生,為了傳承嗩吶,犧牲很大。前半部分關於嗩吶的地位還是蠻高的,天鳴的父親對焦三爺可以說畢恭畢敬,只為天鳴能讓他拜入焦三爺門下,這裡有兩個原因,其一十圓了天鳴父親的心願,天鳴父親遺憾沒有學到嗩吶,只能讓兒子替自己達成願望,其二,學會嗩吶是一件能光宗耀祖的事,家人會以天鳴為榮。
  • 郭雅志的嗩吶傳奇
    1993年,他發明了「嗩吶活芯」裝置——他一直注重改革樂器,這個活芯發明以後,嗩吶就可以吹半音階,可以轉音,除了吹保留的傳統曲目,也能吹別的音樂了——這個活芯就像鋼琴裡的黑色鍵。這在轉換調式和臨時變化音上有了重大突破,他因此獲得了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王勳燦:鄉村嗩吶傳承人
    王勳燦吹奏嗩吶 阮卓然 攝       ■馬祝才安福縣洋門鄉嘉溪村建村於南宋年間,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這裡民風古樸,歷史文化積澱厚重,嗩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嗩吶人王勳燦,現年50歲,出生在嘉溪村,父親王紹嶽,是祖傳嗩吶人。他從小耳濡目染,對吹嗩吶這一民間藝術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十二、三歲時就偷偷拿父親的嗩吶吹著玩。在父親教徒弟的時候,他就在旁邊仔細觀察,認真聆聽,並且學會了嗩吶吹奏中的第一道關卡———換氣(口腔裡一直吹氣不斷,同時鼻腔吸氣)。父親見他悟性極高,心裡早已有讓兒子傳承祖業的意思。
  • 劉興亮|黃河岸的事業與嗩吶手,一代一代的生息與悠揚
    初六清晨,吃過早飯,大炮隆隆三聲,嗩吶「嗚哇—嗚哇」地,迎親隊伍便上路了。六六的婚禮,共有六個「引洽」(家鄉話,迎親客之意),我是其中之一。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組成,兩個吹嗩吶者,既一個壓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個壓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個分別是敲鼓的、拍鑔鑔的和搗鑼的。
  • 吹奏樂器基本技法-百家號 - 百度經驗
    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的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三)吹奏樂器的介紹:1:簫 (1) 簫的由來:  簫在漢魏六朝時代稱為逐(加竹頭),逐(加竹頭)是從我國西北羌族地區傳到中原地區的,最初只有四個按孔,西漢京房(公元前77年--前37年)在背面加一孔,才有了五個按孔。
  • 嗩吶新手初學內容_嗩吶基本功吐音、嗩吶音準的訓練方法剖析
    ,吐音還要根據不同樂曲的風格採用不同的方式去吹奏,運用正確的口型(注意,嗩吶初學者口型一定要運用正確)將氣息均勻地運輸到嗩吶的管體內,在此同時運用舌尖均勻而有彈性地接觸哨片的上端部分,正確的吐音方法是運用舌尖輕輕地點在舌頭的上端振動位置;吐音的產生不能影響舌頭與吹奏口型的動作,同時也不能影響嗩吶的音準效果;三:嗩吶的吐音方法嗩吶的吐音種類比較多,不同的吐音技能而產生的音響效果也有不同
  • 這部吹嗩吶的文藝電影憑什麼
    一是因為嗩吶匠收徒弟頗為嚴格,要從孩童時期開始抓起,要是錯過了最佳學習年齡,基本是吹不好嗩吶的;二是因為學習嗩吶過程漫長,短則數年,長則一生。所以在當時,誰家要是能有一個吹嗩吶的人,可謂是祖上三代都沾光。而要是誰能吹上一曲《百鳥朝鳳》,那就是祖上十八代都沾光的事。難道是因為《百鳥朝鳳》吹奏技巧太高,所以很少人能吹嗎?謎底我們在後面揭曉。
  • 民勤嗩吶有了專門的音像出版物
    民勤嗩吶有了專門的音像出版物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日前由甘肅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音像出版物由民勤縣文化館與民勤匯聚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 《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出版
    民勤嗩吶藝術是民勤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技法豐富、群眾喜愛的民間樂器吹奏藝術。興起於明代,成熟、興盛於清代和民國時期,清代以來,隨著大批移民,傳播到河西地區和新疆、內蒙古等地。民勤嗩吶吹奏技法獨特,所用的「循環換氣法」,是當地特有的一種吹奏技法。藝術風格獨特,具有高亢豪放之氣和剛柔優美之風,獨具南北兼融的藝術風格。
  • 中國嗩吶:嗩吶匠曾經是最受歡迎的職業,如今卻被人們看不起
    嗩吶記憶小時候,聽到村裡的老人去世,總會莫名的感到興奮。老人去世三天後,嗩吶匠就開始來院子裡搭班吹奏。每逢這個時候,姥姥總會拉著我,去死者的院子裡看上一會嗩吶演奏。嗩吶好像就是死亡的代表,村子裡每次有嗩吶聲響起,必是有人駕鶴西去。
  • 【最新】雙吹嗩吶《雙飛燕》領奏:蔡銳輝、演奏: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
    《雙飛燕》 編曲:蔡銳輝    是一首別具特色的潮州嗩吶雙吹曲,表演者左右手各執大、小兩把嗩吶交替吹奏,技巧難度較高,也頗具特色。潮州小鑼鼓《賣雜貨》司鼓:蔡建臣、領奏:郭粦書、蔡銳輝【典雅】廟堂音樂《大彌陀贊》嗩吶:蔡銳輝、演奏:演奏: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清明】廟堂音樂《佛在靈山接掛金索》嗩吶:蔡銳輝、演奏:演奏: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最新專輯】嗩吶曲《賣雜貨》領奏:蔡銳輝、演奏: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真音樂文化傳媒祝願您「新年快樂
  • 萬物皆可嗩吶:這屆年輕人有多野?
    拿到嗩吶的第一天,何卡卡就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步。第一天,嗩吶吹不響,第二天就可以吹響了,第三天可以吹三個音,第四天就可以吹一串音階,練習一周已經可以吹一首小曲子了。她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給閨蜜發自己吹廣東民歌《月光光》時候的場景,閨蜜除了發來無數個「哈哈哈哈」之外,絲毫聽不出任何《月光光》的感覺。
  • 嗩吶聲聲傾訴鄉土情懷
    上世紀60年代末,辛金洋出生在正寧縣周家鎮蘆家堡村。他的爺爺原來是蘆家堡村的一名吹鼓手,常常帶著未成年的3個兒子,上村下塬忙著顧事。3個兒子也悟性極高,不僅子承父業,而且將嗩吶技藝發揚到了一定的高度。長子新民,曾在縣劇團供職,為縣劇團「第一吹」,其笛子演奏,音韻飛舞,動人魂魄;二子辛才,吹藝嫻熟,音高律硬,技壓群芳,其雙杆嗩吶的吹奏,常常是市、縣文藝活動中的獨門絕活;三子辛發,參軍後入選蘭州軍區歌舞團,其作曲錄音曾作為甘肅省廣播電視中首播曲目,他本人取得了教授職稱,有不少作品傳世。
  • 《民勤嗩吶藝術》出版發行
    近日,由民勤縣文化館歷時兩年多攝製的《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由甘肅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共選錄民勤嗩吶曲目297首。據了解,嗩吶藝術在民勤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技法豐富,是群眾比較喜愛的民間樂器吹奏藝術。
  • 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民樂器漸漸被西洋樂器所取代,而嗩吶的意義也被時代所扭曲。嗩吶的歷史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西晉時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金、元時期,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 一聲嗩吶響......
    他的眼淚一直流,卻叫不出這四個字。到了養家後,挨打成了李雲川的家常便飯。一天李雲川尿床了,被養父一腳踢到了地上,頭撞著牆,鼓起了一個大包,李雲川委屈極了,卻沒有一個人問他痛不痛。在夜裡,他一遍遍小聲哼著媽媽唱過的歌:「唱著媽媽的歌,我就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