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勳燦吹奏嗩吶 阮卓然 攝
■馬祝才
安福縣洋門鄉嘉溪村建村於南宋年間,是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這裡民風古樸,歷史文化積澱厚重,嗩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嗩吶人王勳燦,現年50歲,出生在嘉溪村,父親王紹嶽,是祖傳嗩吶人。他從小耳濡目染,對吹嗩吶這一民間藝術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十二、三歲時就偷偷拿父親的嗩吶吹著玩。在父親教徒弟的時候,他就在旁邊仔細觀察,認真聆聽,並且學會了嗩吶吹奏中的第一道關卡———換氣(口腔裡一直吹氣不斷,同時鼻腔吸氣)。父親見他悟性極高,心裡早已有讓兒子傳承祖業的意思。
一
在學校初中的音樂課上,王勳燦學會了簡譜,他覺得這種記譜的方式比嗩吶中的傳統工尺譜記譜方法更為簡單,便於理解和傳唱,於是就先把其中一個最簡單的嗩吶曲牌翻譯成簡譜。後來父親吹的每個曲牌,每個音符他都相應地翻譯成簡譜。隨著對曲牌深入的了解,他把如《十番鑼鼓》《大團員》《賀子調》等都背得滾瓜爛熟。十幾種曲牌牢記心中,所以在正式學嗩吶之前,就已經胸有成竹了。
十六歲後,父親開始正式教他嗩吶的吹奏,不單單是曲牌,還包括氣息的控制,結合指法的運用,要吹出複音的效果,這是第二大難關。南鄉話說「過肉口」,是說任何技藝必須經過師傅口授,而且需要長期每天堅持苦練。
苦練一年後,十七歲的王勳燦與父親一起第一次到鄉鄰人家正式吹奏紅喜事———哄房。「哄房」其實是結婚喜事前夜在新郎家鬧喜的程序,嗩吶吹奏從當天晚飯後開始,要到午夜過後一兩點鐘。好在一年多來的苦練,王勳燦還能適應,他在演奏中不斷提高自己,不斷成熟。
二
2000年開始組建「嘉溪村管樂隊」,既保留了傳統嗩吶,又吸收了西洋管樂,王勳燦以精湛的技藝被推選為樂隊的頭。
地方傳統嗩吶,是用一支嗩吶要吹出七個調來,這是所有其他類的定調嗩吶無法辦到的,買來嗩吶吹一個曲牌音準還行,吹其他曲牌就音不準了。因此,以王勳燦為首的「嘉溪管樂隊」決定自己製作適合演奏七個曲牌的嗩吶。
在製作嗩吶材料的問題上,嗩吶木桿都是用本地木材製作,從來就沒有達到完美的結果。王勳燦接受新事物意識比較強,他想到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購買一些名貴紅木來製作嗩吶,產品不會開裂變形。經過了十幾根嗩吶製作的失敗,從第一根吹不響,到逐漸音都準了,再到音色越來越好,他終於製作出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完美的嗩吶,效果良好,音色優美。而且,摸索出了一套製作的方法。父親試吹後評價說,音色醇厚,乾淨,明亮,無雜音,音準更好,超越了前人。得到父親的肯定,勳燦更是高興地決定在這條路上一走到底。
嘉溪嗩吶人王勳燦能製作出適合本地曲牌演奏的嗩吶,安福南鄉周邊的嗩吶人聞訊後,紛紛前來要求學習製作方法或購買一支材質好音質好的嗩吶。王勳燦毫無保留地將製作嗩吶的技藝和吹奏嗩吶的技巧傳授給每一位前來取經和購買嗩吶的同行,贏得了好評。
三
嘉溪的嗩吶講究曲牌的特殊性,其中的「十番」曲牌在鑼鼓家什的配合下,前後有序、分段演奏達十段,輕鬆活潑,妙趣橫生,激發人向上的精神,是一種大型活動必不可少的演奏曲牌;「賀子調」由單人獨奏或雙人合奏,不用鑼鼓家什伴奏,吹出的音符喜慶莊重,主要用於結婚迎親的場合;「大團圓」是民間喜事專用的曲牌,音調歡快,聚合民心,一般在老者做壽和結婚喜宴上演奏。以王勳燦為首的嘉溪樂隊無論吹奏哪個曲牌都是輕車熟路,行雲流水。
王勳燦為代表的嘉溪樂隊在南鄉本土演奏的名聲,還引起縣內各地的反響,因為曲牌優美動聽,氣氛熱鬧,縣城和西北東鄉的喜事主辦者,也紛紛邀請「嘉溪樂隊」前來助興。
他們參加吉安市組織的一村一品文藝展演;參加安福縣文化局主辦的農村特色文化品牌展演;每年都率領「嘉溪樂隊」參加鄉政府主辦的農民文化藝術節……
其實,王勳燦主要職業是鄉村醫生,為鄉裡鄉親治療疾病是他的主要工作。本來孩子們大了,縣城也買了房子,應該到城裡去安度晚年了,但說起這份神聖的職業,他說,縣城固然好,可家鄉的父老鄉親有小毛小病總得有人診治吧,鄉間紅白喜事總得有人支持吧。
2010年,在侄子王清平的幾度要求下,王勳燦答應收他為徒。王清平,現年35歲,是一名中學教師,對家鄉的嗩吶文化情有獨鍾。在王勳燦的口傳心授下,吹奏技術大有提高,他表示要把這份古老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嗩吶在嘉溪古村吹得更響,更要把嗩吶推廣到全縣各地,為安福紅白喜事和旅遊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