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聊今天這部新片之前,先問個問題:
大家還記得上一次看到宋小寶,是什麼時候嗎?
我一下子能想起來的,還是整整一年前的《囧媽》,臨近結尾,宋小寶以一個熱氣球飛行員的搞笑角色客串亮相。
再往前數兩年,他也都有在一些熱門喜劇電影中出現,不過大多都是客串的身份。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15到16年的宋小寶有多火,國民度有多高。後來因為工作量激增,身體嚴重透支,他選擇休整暫別。這幾年,宋小寶確實大幅減少了曝光量——在演藝圈,這不是個能輕易做出的決定。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遺忘速度,只會比走紅更快。
他去做什麼了?
今天,可以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他做了導演,拍了一部名為《發財日記》的喜劇電影。
宋小寶做導演、拍電影,一直關注他的人並不陌生——17年底電影官宣啟動,他就在微博寫了一篇長文,認真分享了自己即將做導演的心路。
他說這是個關於窮小子心懷發財夢的故事,「特別好玩」,「各種笑料一直沒斷過」,又「有點小情懷」,最重要的是,他看這個人物,「腦子裡全是自己當年的畫面」。
對宋小寶做導演這事兒,很多人第一反應估計是,why?在今天上午剛發出來的個人長文中,宋小寶「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導演」。
不過在我這,都2021年了,我對導演的定義也一直在變化。技法和經驗當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那個標準還是:
你有沒有表達的欲望。
對做導演這件事兒,尤其是跨界的新導演,我始終覺得,態度是要大於能力的。
所以,看到宋小寶在長文中寫,「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這部電影上,只是單純想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我就覺得,這個電影,有戲。
今天,不妨借著電影定檔大年初一,跟大家聊聊我對這部新片的預期,其中最大的那個期待是:
這次,我們是否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宋小寶。
1.
那些樸素的發財夢
那麼,《發財日記》到底是怎樣一部電影呢?
一句話概括就是:
這是一部簡單又複雜的喜劇。
首先,電影的主線故事看起來很簡單。90年代初,兩個東北窮小子,跟隨時代大潮坐火車南下深圳特區,一心想的,就是發財過上好日子。
不需要去貼什麼年代喜劇或者公路喜劇的標籤,我覺得《發財日記》更像是那種,主打演員魅力的「活寶喜劇」,這顯然也是宋小寶,乃至馬麗和沙溢等人的優勢所在。
再一點,電影的細節表現,又是足夠複雜的。換句話說,這樣一個關於小人物發財的故事,可供喜劇發揮的空間,也是非常廣闊的。
舉兩個例子:
比如,如何發財?
預告中一些一閃即過的畫面很有趣,宋小寶和沙溢跑過一片香蕉地,身後被人追打——這是初到深圳的窘迫;
花天酒地,沙溢變身闊綽老闆,宋小寶則一臉茫然——這是淘金成功後的何去何從。
這些當然只是很小一部分,總之我想說的是,這個小人物的發財夢,到底如何實現,是電影的一大看點。
而這發財路上的一系列經歷,反過來又起到了塑造人物的功能。
再比如,在這發財路上,又會遇到哪些人?
這顯然又是另一個喜劇可以盡情發揮優勢的地方,這一點大家從預告片也看得很清楚。
宋小寶和沙溢是窮小子南下發財,預告和海報給的提示是,宋小寶可能會和馬麗發展一段感情,而馬麗飾演的是同在深圳打拼的創業女青年,那麼三人之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這裡我就不劇透了。
包括另一位主演,預告中驚鴻一瞥的張一山,看起來是一臉叛逆的年輕人,又和宋小寶是怎樣的關係。
另外一個細節是,宋小寶和沙溢陰差陽錯收留了一個嬰兒,那麼張一山,會不會就是那個孩子呢?如果是,電影的敘事跨度和背後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自然也令人期待。
除此之外,客串明星的表現也同樣關鍵。
預告中在韓國「研究鞭炮」的肖央,看著文質彬彬卻動手騷擾馬麗;穿著大背心亂認兒子的艾倫,被馬麗大罵「有病」,還有未出鏡的王祖藍,這些觀眾熟悉的喜劇人,是另一個潛在亮點。
這裡還可以多說一句,電影中友情出演的客串明星,可不止這三位。
總之呢,對發財這件事兒,咱們中國人是有著天然熱情與關注度的,這也是《發財日記》的大眾基礎。
而讓我欣慰的是,宋小寶在電影中,並沒有去刻意矮化追逐財富這個行為,更沒有拿這件事來強行搞笑。那就是代表了老百姓想要過上好日子的樸素願望,用現在的熱詞,大家都是打工人,那些笑中帶淚的辛酸,最為動人。
2.
一本真摯的情感日記
「發財」之外,電影還有一個關鍵詞,「日記」。
大家看過電影就會明白:
爆笑只是電影的外殼,和全力投入做導演的宋小寶一樣,《發財日記》的內核,還是要落回到情感的走心上來。
日記,記錄的是打拼的經歷,和背後酸甜苦辣的心路。不管現在的觀眾有沒有親身感受過90年代的火熱下海,這個情感內核是一脈相承的,無非六個字:
小人物奮鬥史。
在刻畫小人物上,我們得承認,宋小寶是有優勢的——用心和認真是一方面,自我經歷的投射加成,是另一方面。
可以這麼說,他就是小人物的代表。
熟悉他的都明白:
宋小寶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出典型的草根逆襲。
81年出生,15歲因為家貧而輟學,因為年紀小,只能去瀋陽打零工,運氣好的話一天能掙32塊錢,晚上睡3塊錢一宿的大通鋪。
年輕時的宋小寶,就像電影中那個窮小子,壓根不知道等在前方的是什麼,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南下的火車。當年的他同樣談不上追夢,最大的心願,不過是來北京看看天安門。
他曾在採訪中回憶自己20多年前的北漂生活,初到北京,每天站在街邊,舉著張寫有 「零活,月/320塊」的卡片,後來這張卡片他一直帶在身邊,「當我現在覺得累的時候,我就拿出它來看,告訴我自己,總比那時候強吧。」
因為窮,而早早看盡人情世故與冷暖。當19歲的宋小寶第一次接觸到二人轉,對其他人來說這可能是愛好,但對他,則是事關生存、決定命運的一次人生轉折。
這份草根經歷,這些最真實的人生際遇,就是宋小寶創作這部電影的最大財富。
宋小寶說,他想在電影中,跟大家好好嘮嘮自己的人生感受。他也說,這個人物不是宋小寶,但吃苦的過往與嚮往好日子的心境,是一樣的。他在長文裡寫,「我不是隨便拍個又俗又爛的東西圈錢糊弄觀眾,我是想認認真真沉下來,把這些年在我心裡積攢下來的東西都掏出來。」
所以,這個窮小子南下淘金的故事,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某種程度上,這是宋小寶對自己前半生的一次回顧,最終,我們會看到他對人生的思考,關於那個終極命題的思考:
人人都夢想發財,那,人生最大的財富,到底是什麼?
說到這,可以告訴大家電影裡的一個關鍵詞,倆字:
情義。
小人物奮鬥一生,賺多少錢、出多少風頭,都不過是過眼雲煙。最終留下來的,是付出是犧牲,是默默的陪伴,是求一個家的溫暖。
電影的這個表達,我是很感動的,也正是像他這樣真正吃過苦遭過罪的人,才會對這樣的情感表達如此投入和認真,「說實話,我就是想要這種從裡往外的熱乎氣兒。」
事實上,翻看宋小寶過去的微博,10年前他剛開微博沒多久寫下的這段話,或許就已經提前寫下了答案。
樸實、真摯,大實話。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討論,我們該怎麼看待,做了導演的宋小寶?
拋開他的喜劇人身份,導演宋小寶,和其他同樣壞有表達欲望的導演,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他說著「初來乍到,請多關照」,他從零出發,他想表達,想給觀眾講一個故事,想讓大家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宋小寶。
他到底做沒做到?大年初一,我想觀眾會給出自己的答案。
結語
「人生就像坐火車,雖然我早就到站了,但我還不想下車,我還想當司機呢!」
這是宋小寶之前作品中的一段金句,在電影即將公映前再看,似乎也能看出,他是真的說到做到。
最後,想再多說一句,大年初一線上看電影這事兒。
「過年看電影」的確正在成為一個全民習慣,在疫情的影響下,「過年線上看新片」,或許也將成為春節重要的娛樂選擇之一。所以,作為春節檔的有效補充,我很期待看到《發財日記》的表現,除了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宋小寶,我們或許也將迎來一個不一樣的農曆新年。
★如何星標我們: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movielov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