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時代」的風聲一起,家長、學校、老師們都坐不住了,各類國學培訓機構更看到了巨大商機。為什麼?因為「大語文時代」傳統文化在高考中的佔比提升,而文化靠的是日積月累,臨時抱佛腳收效甚微。於是,大家一股腦奔向國學,國學自然就熱了。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任何一種熱門概念出來,全民都會撲上去,懂的、不懂的、半懂不懂的,甚至理解完全錯誤的都不例外。「網際網路+」、「區塊鏈」、「虛擬貨幣」、「人工智慧」……哪一個不是呢?
「國學」和傳統文化也是,從孩子們入手,三字經、弟子規、孝經、百家姓……只要不是白話文、現代文,仿佛都能列入國學或傳統文化範疇。
朱自清先生出版過一本書叫《經典常談》,成書於20世紀40年代。70多年前,這本書是寫給中學生或中學教育者的一本關於中國傳統典籍的圖書,是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經典的啟蒙讀物。講解的古代經典包括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章內容。
讀完這本書,不由得想到臺灣學者楊照先生的《經典裡的中國》系列叢書。這套叢書共10本,每一古文經典都在一本書的篇幅裡展現其成書背景、還原其歷史脈絡。再加上楊照先生溫和、簡潔的風格,讀起來毫不費力。
朱自清先生則用一本書對多於10本的古文經典做解讀和梳理。楊照先生10本書只介紹了先秦著作,而朱自清先生從《說文解字》到《紅樓夢》,從文字起源到四書五經,再由詩詞歌賦到話本小說,都一一呈現了它們之間的傳承,作者和作者之間跨時代的聯繫,它們各自在我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價值。
兩相比較,楊照先生對經典的解讀像中年人講故事,有一些人生經歷和指引,有些經歷和人生智慧,聽起來有道理但孩子們總覺得那不過是道理。
朱自清先生則像飽讀詩書又經歷豐富的爺爺,行了萬裡路、讀過萬卷書,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表述精確,有趣、有料……孩子們聽得入了迷,只想再聽一會兒、再聽一些……廢寢忘食只想聽。
國學再熱,也不能忘記它年代久遠,每一本經典都有其局限性,我們回歸國學是想從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自己的來路,這沒有錯,但是冷靜理性不可缺,經典是由人寫出來的,是人就有其缺點,這一點不能忘。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讀者擦亮眼睛辨別真正的國學寶藏,當然,也要學會取捨寶藏自身的優劣內容,這樣我們對國學的追溯才有意義,我們才能真正讀懂那些經典,才能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什麼,從而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在文化衝擊中變成盲目跟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