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遊洞序》與白氏的「平淮西」情懷
作者 袁在平
庚子年六月二十一
2020年8月10日
編者按:喀斯特地貌,勾勒出旖旎的三峽宜昌風景,三遊洞便是其中之一。唐朝以前,三遊洞還是一個無名溶洞,其得名始於兩次名人遊歷。元和14年(公元819年),白居易、白行簡和元稹三人在夷陵相會,同遊此洞,吟詩作賦。白居易作《三遊洞序》,刻在洞壁上。後來,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三父子,於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也來此洞遊歷,並各自作詩一首於洞壁。
後人稱白居易、白行簡和元稹三人「前三遊」;蘇洵、蘇軾和蘇轍三父子「後三遊」。
三遊洞位於宜昌城西北7公裡,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面臨下牢溪,為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蹟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山水洞景,不可言說,惟親歷感受,本期推出袁在平老師的文章《三遊洞序》與白氏的「平淮西」情懷,感謝讀者諸君雅賞。
一
《三遊洞序》與白氏的「平淮西」情懷
一
在宜昌西陵峽東口三遊洞主洞外廳正中,巍巍貼壁豎著一塊白居易《三遊洞序》巨碑。這是一件極珍貴的文物,也是古往今來遊人們賞洞的一個最搶眼的聚焦點。碑系明代峽州知州匡鐸於萬曆六年(1578)所立;此前,在三遊洞是否還另有過白居易《三遊洞序》碑,已無從考證。該碑是享譽千古的三遊洞的一個歷史坐標。因它告訴人們,三遊洞之問世,便起始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三人首次發現並造訪三遊洞;起始於白氏在造訪此洞時所作的《三遊洞序》。而該碑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碑文白氏《序》的本身。我們從碑文《序》中,不僅能品讀到古老三遊洞的奇光異景;且還能觸摸到唐代當時的歷史,更能夠深深地領略到那位偉大詩人白居易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博大情懷。
白居易(字樂天)的《三遊洞序》,是一件藝術珍品,也是一篇奇文。全文378字,但所表達的內容、內涵之廣博,之深刻,之豐富,所描繪出的意境、形象之幽深,之美,之栩栩如生,則令人嘆為觀止。
《三遊洞序》與白氏的「平淮西」情懷
二
《序》開篇一句「平淮西之明年冬」;後又一句「又明年春」;這裡寫的是源起事件的兩個具體時間。
「平淮西之明年冬」,是指唐元和十二年(817)平息淮西叛亂的第二年,即元和十三年(818)冬;「又明年春」,即元和十四年(819)春。即說元和十三年冬,白居易「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次年(即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元稹「各祗(音知)命之郡(即各奉聖命抵郡)」。於是他們在赴任旅途中,便於夷陵不期而遇了!顯然,在這裡,白居易是以「平淮西」為計時標誌的。然而,白居易又為何刻意要以「平淮西」作計時標誌呢?這裡面大有文章,並真可謂用心良苦!
「淮西」位於今河南汝南境。「淮西之亂」是發生在中唐晚期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也是白居易日日夜夜所牽腸掛肚、切切關注的一件國家大事。為「平淮西」,唐王朝的兩位重臣——宰相武元衡、中丞裴度,曾慘遭殺戮:武元衡喪命;裴度死裡逃生。白居易也因此受牽連,而遭貶江州。叛亂自策划算起,歷時七年,大唐王朝不知作過多少次徵討,最終才將其平息下去。在《三遊洞序》中,白居易正是借「平淮西」三個字,以表達出他長期積壓於心中的沉重、熱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發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白居易未能親身經歷;但之後,其導致日益強大的吐蕃(西藏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不斷南侵和藩鎮割據勢力所發動的此起彼伏的叛亂暴亂,給唐王朝所帶來的國破山河碎、時局動亂、民不聊生的嚴重後果,對白氏來說,卻是耿耿於懷、記憶猶新的。半個多世紀後的唐元和九年(814)一月,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又舉兵叛亂。該年六月,為緩解朝廷對吳元濟叛亂的鎮壓,成德鎮(今河北正定境)節度使王承宗、淄青平盧(今山東東平縣西北)節度使李師道,陰謀策劃殺害了主持平叛之國事的宰相武元衡;緊接著,又策劃了謀殺用事御史中丞裴度,「刃三進,斷靴刜(音浮,意砍)背裂中單,又傷首,度冒氈,得不死」(《新唐書.裴度傳》)。叛亂分子遙相呼應,十分兇殘囂張。
白居易因上疏請捕殺害宰相武元衡元兇,卻反遭貶江州!在貶居江州的三年裡,他時時刻刻都關心、牽掛著淮西平叛事態的發展。他在赴江州任所途徑郢州(今湖北鍾祥)時,與一位來自京城的使臣相遇;從使臣口中獲悉淮西叛亂戰火已逼近了東都洛陽,不覺心情異常沉重,感慨萬端!他寫了一首《登郢州白雪樓》詩,以紀其事其情。詩云:
白雪樓中一望鄉,
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來渡口逢京使,
道說煙塵近洛陽。
「京使」,便是來自京都的使臣;「煙塵」,即指叛軍的戰火。《資治通鑑·唐紀》載:「憲宗元和十年,吳元濟縱兵侵掠,至於東畿。」「東畿」,即洛陽郊區。
剛抵江州不久的這年冬天,他又寫了一首《放旅雁》詩,以抒發積壓於心中的沉痛的憂國憂民之情。雁,是一種春季北飛、秋季南來,每逢深秋、隆冬便鋪天蓋地地落於江州鄱陽湖一帶生生不息的候鳥。詩云:
我本北人今譴謫,
人鳥屬殊同是客。
見此客鳥傷人心,
贖汝放汝飛入雲。
雁雁汝飛向何處?
第一莫向西北去。
淮西有賊討未平,
百萬甲兵久屯聚。
官軍賊軍相守老,
食盡兵窮將及汝。
健兒飢餓射汝吃,
拔汝翅翎為箭羽。
白居易於唐元和十二年(817)秋,在江州所作《西樓》一詩中寫道:
鄉國此時阻,
家書何處傳?
仍聞陳蔡戍,
轉戰已三年。
鄉國,指長安。陳、蔡二州,系吳元濟叛亂之地。鄉國受阻,是因戰亂仍在。戰亂已三年,白居易貶謫江州也已兩年多,他是多麼盼望這場災難能早日結束啊!
然而,就在元和十二年,淮西平叛發生了波折。因唐憲宗用人不當,徵討陳、蔡之戰屢屢失利。於是,朝中宦官、昏官便趨勢起鬨,「爭請罷兵」。時已爬到宰相高位的大貪官、賊臣王涯、逢吉也迫不及待地向皇帝建言:「 餉億煩匱,宜休師。」(新唐書)「罷兵」、「休師」之說影響很大,傳播很遠。時在江州司馬任上的白居易獲悉唐憲宗欲下詔「休師」、「停歲仗」的消息後,不覺怒不可遏。當即寫下了一首《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詔停歲仗憤然有感摔爾成章》詩。詩中云:
聞停歲仗軫皇情,
應為淮西寇未平。
不分氣從歌裡發,
無明心向酒中生。
愚計忽思飛短檄,
狂心便欲請長纓。
從來妄動多如此,
自笑何曾得事成。
其實,「詔停歲仗」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唐憲宗的一種謬傳。憲宗對徵討淮西叛亂的態度是堅定的。憲宗詔群臣商議淮西平叛事時,唯裴度力排眾議,「請身督戰」(《新唐書.裴度傳》);憲宗十分賞識,並委以重任,拜其為門下侍郎、彰義軍節度、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總掌徵討淮西的軍政大權。裴度臨出徵,拜謁帝君曰:「主憂臣辱,義在必死。賊未授首,臣無還期!」(同上)果不出兩個月---即元和十二年十月,大將李愬夜入懸瓠城,活捉吳元濟!裴度速遣宣慰副使馬總進入蔡州,叛軍很快土崩瓦解。從陰謀策划起,歷時七年之久的淮西叛亂終於被平定!吳元濟被解往京都,不久於長安著名的殺人刑場——「獨柳樹下」斬首示眾(見楊鳴年《隋唐兩京考》)。李愬因擒賊有功而受到朝廷嘉獎。
元和十四年(819),在裴度的統一指揮下,名將田弘正率大軍困平盧李師道師,屢戰屢捷,「斬萬餘級」。後李師道為其部將劉悟所殺;王承宗被俘。至此淄青平定。
白居易獲悉淮西平定,其喜悅之情,當然無法形容。乃至兩年後來到西陵峽口探訪三遊洞時,也將此事牢牢銘刻於心!在《三遊洞序》中,詩人僅用「平淮西」三個字,其所表達出的愛國愛民之心,則又是多麼地沉重、深遠!
《三遊洞序》與白氏的「平淮西」情懷
三
《序》中,詩人以寥寥數筆、同時又是濃墨重彩地寫了他與元稹在西陵峽口南津關及三遊洞久別重逢、患難相見、「將別不忍」的依依別情;寫了三人對景、對物的宏論卓見;並不失時機,鞭撻時弊,一針見血。知退(行簡)曰:「三遊洞『斯境勝絕』,怎會『寂寥委置,罕有到者』」?白居易奇峰突兀、一語雙關:「豈獨是哉(即世間之事又何只此呢)?」
《序》重點正面寫三遊洞。寫洞內、洞外,奇景、奇山、奇水。把個三遊洞的奇和美,活脫脫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瑩玲瓏。」最後以「愛不能去」、「通夕不寐」、「雖有敏口,不能名狀」等用詞,來作為對三遊洞景色之奇、之美的感嘆和寫景的收筆。
一個「缺岸」、「敏口」,讀之,回味無窮!也真令人欽佩其遺詞、造句、練字的技巧之嫻熟高超。
白居易是寫情、寫景的高手,也是古典語言大師。詞句到了他的筆下,如流金溢彩,噴珠吐玉,潤滑自如,落地有聲。他在其代表作之一的《琵琶行》中,把琵琶聲和音樂美,寫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地!讀《三遊洞序》,在這裡,在這篇序裡,白居易把三遊洞景色的美,不也寫到了這種境地了嗎?
「三遊洞」之名,始載於白居易的《序》。《序》曰:「又以吾三人始遊,故目為『三遊洞』。」
最後,詩人在《序》的煞尾寫道:「洞在峽州上二十裡北峰下,兩岸相嵌間。」詩人用心何其良苦!在此,他把洞的地理位置交待得清清楚楚,深怕這件珍寶被埋沒、被丟失。
值得欣慰的是,後人沒有辜負他的心願。白居易離世130餘年後,便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陸遊、袁中道等歷代大文學家根據這篇《序》,相繼找到了這個洞;記古探勝,並使它在歷史的長河裡,放射出越來越燦爛的光輝。
《三遊洞序》是古代散文珍品、遊記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故眾多中國古文、古代遊記選集,包括當代上海辭書出版社所出版的《古文鑑賞辭典》等,將它選入,就不足為怪了。
白、元峽口相遇後的第四天上午,白居易偕行簡及一家人,歷三峽繼續西上,前往忠州赴任。一路上他所作的《過昭君村》、《入峽次巴東》、《初入峽有感》、《夜入瞿塘峽》等寫三峽的詩篇,均屬古人題詠三峽優秀詩篇中的上乘佳作。在創作上另還值得一提的是,抵忠州後,他還運用三峽地區所特有的民歌形式「竹枝詞」,寫了《竹枝詞四首》。其中一首云:
竹枝苦怨怨何人,
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
愁殺江樓病使君。
作者簡介
袁在平,1944年出生,湖南資興人,武漢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湖北省宜昌市群藝館副研究館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地方文史研究工作,曾為湖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理事。發表文史文章、學術論文,100餘萬字。為《宜昌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副主編、首席主筆,《中國民俗志·伍家崗卷》(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總纂。與夫人龔興華合著出版有計68萬餘字文史專著《三峽史海鉤沉錄》(長江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袁在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