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是怎樣產生的?被憋回去的「屁」去了哪裡?看完你就知道了
文、七月
前言:人吃五穀雜糧,我們的身體也會因此產生很多「廢棄物」,俗話說,「屁乃人生之氣,豈有不放之理」。
受制於我們的傳統觀念,對於「屁」這個字眼還是很少提及,特別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更是避之不談,尤其是在有感覺的時候,「放屁」就成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屁」,又稱矢氣,是包括人類以及其他動物都會產生的生理現象,「屁」的成分很複雜,和正常的空氣成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但凡是有嗅覺的動物都能夠對這種氣體有所感知。
據了解,「屁」的產生是由於唾液、胃液、膽汁等在消化液在混合之後,又被腸道裡的各種菌群再次分解而產生的。一般情況下,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會放10~15個「屁」,白天大約每小時就會有一次,晚上則會延長到兩小時一次。
有研究表明,「放屁」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1公裡,差不多是騎自行車的時速。而「屁」又分為「響屁」和「悶屁」,在生活中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響的屁不臭,臭的屁不響」。
「屁」的成分堪比沼氣,以前我在網絡上看過一個搞笑視頻,一個女孩子將打火機放到了另一個女孩子的臀部位置,這個女孩子剛好放了一個屁,瞬間她的屁股就著火了。所以說,成語「火燒屁股」是真的!
大多數時候我們人體的「屁」是由於吃東西產生的,只要進食食物,就一定會「放屁」,所以,這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從科學角度來說,氣味比較臭的「屁」,通常是因為吃了肉類、蛋白質、豆製品和奶製品等食物而引起的。
而「響屁」呢是因為人們在呼吸的過程中,會將空氣吞咽進體內,再加上攝入過量含糖量高的食物之後,產生了二氧化碳,就會在放屁的時候發出響聲。
很多人在有了想「放屁」的感覺時,都會憋著,這時候你會發現,「屁」好像沒有了。那麼被憋回去的「屁」去了哪裡呢?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了,憋回去的「屁」有可能伴隨著下一次的「屁感」襲來一起放出去,但還有一種情況是,它會重新回到腸道內再次被吸收,繼而通過血液到達其他臟器,再進入肺部,最後從嘴巴裡被呼出去。
天吶,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大家還敢隨便憋「屁」嗎?不如,我們約個地方,一起放個「彩虹屁」吧!好啦,言歸正傳,既然「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可是為了避免尷尬時刻的發生,我們該如何調整呢?
首先,在飲食上要養成細嚼慢咽、多咀嚼的好習慣,另外就是要注意吃進去的食物種類,造成「響屁」的原因是因為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導致體內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要少吃精製的米飯和麵食。
而攝入過多的肉類、蛋類等就比較容易造成「屁」有難聞的氣味,所以平時生活中也要相應地減少脂肪和蛋白質等的攝入。最好就是以粗糧、少量的優質脂肪和蛋白質以及綠色蔬菜和水果為主,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能保持身材,還能避免掉一些尷尬事情的發生。
結語:雖然,「屁」這個字眼在我們看來,極其不雅,但不得不承認,它又的確是人體發生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就像女人在生完孩子以後,也要等到「排氣」了才能進食是一個道理。所以,不要對它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只要儘量做到不在公眾場合「放屁」,影響別人就好啦,當「屁」來臨時,千萬別憋著,趕快找個沒人的地方,盡情放飛自我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