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習繪畫,須要專意學習一家技法,熟練之後而能得心應手,然後再旁通諸家畫法,廣泛徵引,以明白畫法的變化之妙。博覽諸家畫法,使其供己所用,必須做到心手相忘,自然純熟,融會貫通,使古人技法與個人技法不可區分。
有人向我詢問畫法。我說:寫畫是有方法的,但沒有一定的方法,既沒有難易的區別,也沒有多少的區別。四川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畫了一個月才完成,吳道子一夜就完成了,但兩個人的畫作都達到了神妙之境,這就是說繪畫是不能以畫法的難易來區別高下的。李成、範寬的山水畫筆墨稠密,王洽、米芾的山水畫筆墨稀疏零落,均將各自的意趣發揮到了極致,這就是說繪畫是不能以畫法的多少來評判高低的。畫法的妙趣,畫家各有領會並有各自達到的境界,所以說沒有定法。
有人說用筆的起倒、先後、順逆有一定的法則,也不盡然。古人往往有用筆不應該此處起而起,有別趣;有應該順筆而逆筆出之,尤奇特;有用筆應該在先而反而在後,有不盡之意:皆極盡變化之妙,畫豈有成法呀!
中國繪畫中的藝、形、法,實際上是中國繪畫獨特性的體現。古為今用或推陳出新,均暗含著對傳統技法的重視。而古法的獲得,則需要通過大量臨摹古作,熟悉傳統技法。只有對古法嫻熟掌握之後,才能於古典中賦新意,脫離窠臼,有所創新。
如倪瓚早年大量臨摹古畫,而這是中國繪畫發展的獨特演變路徑,古人作畫一直強調模仿古人,一旦畫家被經典化之後,在後世就一直被奉為宗法之典範,繼而畫家作畫的關注點就一直聚焦在圖畫是否得古意,是否直逼古人蹊徑,而非大破大立。復古在中國繪畫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必然趨勢,但復古之對象不一,對復古之內涵與外延把握的尺度不一,畫家之個體人生體驗與情感付諸多少不一,遂繪畫呈現出多種樣貌。
方薰反對「俗」,但並非反對技法,反而很是強調技法,認為經過反覆訓練技法畫出的繪畫與靠天分畫出的繪畫一樣。就某種程度而言,學習繪畫與學習戲曲類似。學習戲曲,則須接觸某一流派,若不宗法某一流派,則沒有風格特徵可言。
但一味宗法某一流派,也即是宗古,個人的創造性必然會受到影響。但宗法一家之後,旁徵博引,融合古法與己法,則能別開生面。如吳湖帆,其處在文人畫衰微的清末,山水從「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神破南北宗論的桎梏,以雅腴靈秀、縝麗清逸的融合畫風獨樹一幟,尤以熔水墨烘染與青綠設色於一爐並多煙雲者最具代表性,扛起文人畫之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