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志不強者智不達,「家傳寶箭」其是一種潛意識

2021-01-08 何時明月夜

在徵伐不斷的戰國時期,一對父子應徵前去打仗。在戰鬥開始前,父親將兒子叫到跟前,無比嚴肅地對他說:我這裡有一個家傳的寶劍,只要將它隨身佩戴,就會讓你產生無窮的力量,同時也會保佑你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

父親說完這話,便伸手從包裹中取出一把劍鞘,劍鞘是用堅硬的皮革包裹,一把鋒利的寶劍正插著裡面。兒子看到父親取出的劍鞘有些震驚,因為他從來不知道家中還有這樣的寶貝。父親看到兒子如此神情,便說道:我就是靠著這把寶劍才在能幾次的戰鬥中存活下來,現在我已經有了打仗的經驗,你是第一次,比我更需要它。

兒子聽完,便伸手借了過來。他仔細感受著這隻箭囊,聯想著父親說的話,臉色忍不住露出了笑意。他已經幻想到,自己靠著這把神箭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身影了。於是,他很開心地將家傳寶劍佩戴在了身上,期待著戰鬥早點打響。

就在這時,父親突然開口道:你在戰鬥中,千萬不能將這把劍拔出來,否則的話,它就失去了庇護你的神效了。兒子聽到父親如此說,心中雖然有些奇怪,但還是聽從了父親的話。

戰爭開始了,佩戴著寶劍的兒子表現的英勇不凡,他在敵人中來回的衝殺,如入無人之境,一時間竟然沒有敵人敢靠近。終於,敵人敗退了。

在返回戰營的途中,兒子的勇猛得到了周圍士兵的稱讚。有些人就很好奇地位問他:為何這麼勇猛?他難掩心中的激動,便向大家展示了家傳的寶劍。在眾人的追捧中,兒子也難忍心中強烈的好奇心,便違背了父親的意願,從劍鞘中拔出了這把劍。

可誰知道,這把所謂的家傳寶劍居然是一把短劍,只有一個短短的劍把。看著手中的斷劍,兒子驚出了一身冷汗,他沒想到保佑自己的居然試一把毫無作用的斷劍!

頃刻間,剛剛還存在兒子胸中的那股豪氣和勇敢煙消雲散,他害怕了。就在這時,潰敗的敵人組織好軍隊又突然追殺了過來,失去了勇氣的兒子,很快地慘死在亂軍之中。

在這個故事當中,兒子的前後經歷和下場可謂是異常的鮮明。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呢?

答案是:潛意識!

「家傳寶劍」其實就是一種潛意識,是一種信念它讓佩戴者相信,只要佩戴著他便會受到保佑,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這種影響會讓人在戰鬥中保持極大的專注,變得心無旁騖,無比地奮勇。

因此,當潛意識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時,人便會擁有強大的信念,這種信念便會支撐著你去戰勝挫折和困難。然而,當你的潛意識充滿了消極的想法時,就會讓你失去支撐,失去與挫折抗衡的力量。

潛意識對我們的影響是如影隨從的,所以為了讓我們更容易接近成功,必須要讓自己的潛意識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想要賺取更多的錢,那麼就要告訴自己我要賺錢,我要賺錢;如果說你想要減肥,你就必須在自己的腦海中深深地刻下你要減肥的印記;如果你想要成功,你就一直重複地告訴自己,我要成功,我要成功。

只有這樣持續地重複,不停地輸入,你的想法才會在的潛意識中留下痕跡,直到你將它變成潛意識的後,你的行動和思想才會配合你的想法,然後指引著朝你的目標前進。

墨家學派創始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曾說過:志不強者智不達。意思就是:意志不堅定的人,智慧就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我們可以將意志看成潛意識的一種,所以,只有潛意識在我們的心中足夠深刻,我們的能力必將得到充分的發揮。

相關焦點

  • 志不強者智不達,聊一聊潛意識的自我暗示作用
    潛意識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在默然間催動著人們的意志,為何物來,向何方去。潛意識最突出的便是自我暗示,也就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催眠術。潛意識無從分辨真假,只要不斷地重複、不斷地被灌輸、不斷地想像、重複地足夠多就會被接受、就會被認同。它很神奇,也很可怕,看你如何運用。
  •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是出自《墨子修身》中的詩句,上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沒有堅定的信念和志向,我們就不能充分的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如果一個人總是說話不算數,那麼他就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總之對於一個言而無信的人來說,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很難,很難。
  • 湖大校長致辭:志不強者智不達
    紅網時刻9月4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李柯夫 實習生 梁國燕)「志不強者智不達。」9月3日,在湖南大學2018年新生開學典禮上,校長段獻忠在致辭中寄語,希望同學們立大志向,擁有放眼天下的氣度。段獻忠指出,每位來到湖南大學的學生都有個共同的新名字——湖大人。
  • 【修身格言】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176【格言】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譯文】意志不堅強的人,智慧就不能充分發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行動就不會有結果。【解讀】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意思是「仁義禮智」都屬於人先天美好的品德。天生就有,不用後天學。但人出生之後,因為自己的生長環境,教育程度,走入社會接觸的環境都不一樣,才形成了獨特的自己。要想找回先天的智慧,就需要把後天的習染去掉。
  • 志不強者智不達,活就要活出個樣子
    一個人如果對於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即使其中有謙虛的成分,也無法使自己獲得真正的成功性格,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健全的自信往往是導致成功的關鍵。夢想。是人類的特權和天性。成功者會展開夢想的翅膀,立定目標飛向誘人的未來,追求人生的成功性格。人們對夢想總是持一種鄙夷的不屑的看法,但實際上,每個人從童年直到老年,誰也無法擺脫夢想的糾纏。應該講,這是一種良好的性格。
  • 墨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
    5、無不讓也,不可,說在殆。 6、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7、力,形之所以奮也。圓,一中同長也。 8、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9、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10、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 15、儉節則唱,淫佚則亡。 16、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17、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18、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19、備者,國之重也。
  • 墨子名言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 《墨子》名言20句,既有大愛,又有大智慧
    墨子,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科學家,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的思想以兼愛為核心,尚賢、節用為支點,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後世弟子編撰的《墨子》一書中。
  • 「人物」志不強者智不達——記全國道德模範李廷俊
    志不強者智不達。9月22日,筆者應約趕到位於太原市建設南路的山西仁愛中醫骨病醫院採訪李廷俊。談及自己的成長之路,李廷俊回憶說:「小時候家裡窮,為了學中醫,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廢寢忘食是常事,成為書迷不覺苦。」
  • 墨子說「兼愛」
    面對著國相殺伐、人相競利的現實,作為思想巨子,他務實較真,以「興天下之利」為己任,繭手胼胝,奔走風塵,以言說、爭辯、行動的方式大聲疾呼,現身說法,鼓吹其「兼愛」的理想主張。墨子的「興天下之利」,也就是改善社會生活。此「改善」純粹是從實際生活著眼的,不含文化道德建設。這是一種功利主義。「興利」的第一要務,就是治亂;而欲治亂。首先得察出亂的根源。
  • 科學網—志不強者智不達
    如果真是靠文章可以提升科研實力,可以培養人才,那麼這點錢真的不多,翻幾倍都不夠多。但是,這些錢真的能變成科技實力嗎?我們先看看這些錢都會變成什麼。 一、 這些錢會變成進口的科研設備。儀器越新,性能越強大,價格越貴,看到的東西越新穎, 發表好論文、高端論文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越是高端的雜誌,越要求用又新又好又貴的儀器。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一、「俠」與「儒」的對立墨家與儒家的對立,首先體現在其成員身份的對立。據考證,墨子很可能出身於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更注重事物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並力求使萬事萬物簡化,易於人們理解和應用。所以,墨子可以算得上具有武士道德的和平主義者,與孔子不同的是,他不依靠說教讓敵人屈服,而是仰仗於自己手中的實用技術。二、對「神」、「鬼」的認識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不相信鬼神,或者說不主張去談論這方面的事情,所以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 國學講堂(80):墨子的思想
    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
  • 墨子摩頂放踵之精神永存 | 婁炳成
    自儒學創立以來,就一直奉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功用,其「兼濟天下」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達」,即事業成功、發跡顯達、取得功名、撈到官職之後,才可以去做的事情。而「窮」,即落魄失意、身為布衣、無以立身之時,則注重個人修養,儘量自我完善,把個人的事情做好。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墨子篇
    墨子死後,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其中部分成語如下:不可勝數不可勝數勝:盡。數也數不過來。形容數量極多。出自《墨子·非攻中》:今師徒唯毋興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以冬夏為者也,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 志不強者則智不達
    想想前些時日上海之行,一日晚上,我路過某地時,當我看到一面牆上寫有「志不強者則智不達」的話時,我還是深有體會,一下子讓我回憶到了過去。「志不強者則智不達」,所以我敢說,社會中或人類中那些學識能力與智力勝過或遠勝過常人的人,絕大數人都是有著堅定志向,有著大志向或遠大志向。當然,不排除極少數人天生就聰穎。如果天生就聰穎的人,後天沒堅定志向.沒大志向,那麼其們中的絕大數人也只會像方仲永般智力會變得越來越平庸。2015年 徐鴻飛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也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其弟子根據其言論記錄而成,作為其思想的主要記載。
  • 教育學考點之墨子
    墨子是教育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人物,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對於其觀點的內容往往會通過觀點反選、名言類型單選題和多選題等形式來進行考察,需要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對墨子的觀點加以理解和區分。墨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創始人。
  • 墨子為治國提出的「尚同」原則是什麼意思?
    墨子在主張「兼愛」、「非攻」的同時,還為治理國家的制度建設提出了「尚同」原則。雖然墨家思想後來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發揮實際的作用,但是在理論創見上,「尚同」的思想卻是很有意義的。墨家主張兼愛,主張愛人之國若己國,愛人之家若己家,則必然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同」,這一點區別於儒家主張的等級差別和道家主張的個性差異。「尚同」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根據最高統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標準,反映情況,統一是非,整飭綱紀,懲罰淫暴。
  • 墨子的「節用」思想
    兩千多年前,墨子提出「節用」思想主張,其「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命題潛移默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道德實踐。墨子是一位集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於一身的時代巨子;墨學是諸子百家中唯一的平民學派。墨子生活的戰國時期,戰亂頻仍,詐偽相尚,社會動蕩,戰爭和統治者的奢靡無度使下層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