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教育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人物,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對於其觀點的內容往往會通過觀點反選、名言類型單選題和多選題等形式來進行考察,需要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對墨子的觀點加以理解和區分。
墨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創始人。下面我們從具體的角度分析下墨子的觀點:
(一)人性說:墨子提出「人性素絲說」的觀點,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強調「染不可不慎也"。
(二)顯學:墨家和儒家並稱為兩大顯學。墨子在政治主張上推崇兼愛非攻,強調和平的重要性。
(三)教育內容:
(1)政治與道德:提出「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
(2)科學技術:重科技是先秦墨家區別於其他學派最具特色的主張。其目的在於培養人的思維能力,與人論辯,推行政治助長。
(3)重文史
(4)思維能力:
①發散思維:提出「三表法」:「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實」、「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②分析思維:察類明故
③獲取知識的三條途徑:親知、聞知、說知-推理(最重要)
(四)教育方法:
(1)重視主動施教,反對孔子的「叩則鳴,一也;不叩則不鳴,二也」和拱己以待的態度。墨子認為教師應主動施教,提出「雖不叩亦必鳴」。
(2)重創造:反對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強調「述而且作」,「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
(3)重實踐:強調「口言之,身必行之」;「強力而行」;「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4)量力性:墨子是中國古代最早提出量力性的教育家,其觀點有「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墨子》中提到:子深其深,子淺其淺、子益其益,子尊其尊。
考題再現:
(單選題)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說明了學生具有( )。
A.依賴性 B.向師性 C.接受性 D.可塑性
【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墨子的思想和學生的特點。因為學生具有可塑性,學生處於身心發展的形成時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潛力,墨子的素絲說體現的是學生發展具有可塑性。故本題選擇D選項。
以上就是對墨子的詳細講解,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