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二戰史應特別注意,日軍的「元帥」嚴格來說並非是一級軍銜,而僅僅是授予少數陸海軍大將的「榮譽稱號」,可以理解為帶有「勳位」的性質,所以某位大將銜軍官獲授元帥後,其正式稱謂是「元帥陸軍大將」或者「元帥海軍大將」,說明其正式軍銜仍然是大將,這個稱謂雖然看起來很可笑,但事實的確如此。
比如二戰末期日本人為了籌劃所謂的「本土決戰」,在日本國內將原來的東部軍、西部軍升格為第一和第二總軍,兩個總司令就都是授予了元帥稱號的陸軍大將,分別是「元帥陸軍大將」杉山元和「元帥陸軍大將」畑俊六,也包括日本海軍的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他後期的稱謂則是「元帥海軍大將」。元帥也沒有專屬的軍銜標誌,而是在大將軍服上佩旭日菊花的「元帥徽」和手持元帥杖。
日本軍隊於明治年間的1898年設立「元帥府」,然後給立有重大戰功、或者對軍隊建設有「突出貢獻」的大將授予元帥稱號,到日本投降為止共有30位陸海軍大將入列元帥府。這個元帥府跟軍事參議院一起,成為天皇的最高軍事諮詢機構,也就是最高「軍事顧問團」的意思。當然,其中也包括給死去的大將追授的情況,比如我們熟知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掛了以後追授海軍元帥。
你要注意追授和追晉這兩個詞的區別,既然是「追授」的用語,也就是說明元帥不是大將的上級軍銜,否則就該用追晉二字,比如鬼子的大佐聯隊長戰死以後,基本都追晉了陸軍少將。另外一點區別,就是陸海軍大將一旦授了元帥,就可以終身無須退役,因為日軍大將的服役年齡上限為65歲,而成為元帥府一員後,則年齡不再有限制,可以一直到死都穿軍裝掛大將軍銜。
舊日本軍隊的將官設置比較簡單,只分為少將、中將和大將三檔,關於「大將」的軍銜稱謂其實是日語直譯,因為中日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聯繫性,日語中大量使用漢字,所以在翻譯軍銜時就直接搬了過來,實際上,日文中的「大將」就是歐美和民國軍銜「上將」的意思,這完全可以歸結為翻譯不專業所致。也包括了佐官階級的大佐和尉官階級的大尉,也因此給軍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誤解。
因為在蘇式和德式軍銜中,「大將」確實是高於上將(德軍稱為兵種上將)的專門一級軍銜,然後再上面就是蘇聯元帥或者德國的陸軍元帥了,有關這一點,其實蘇式軍銜更加直觀,那就是上將三顆將星而大將四顆將星。但是每個國家的軍銜體系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簡單地橫向比較和一概而論,比如民國軍隊則是分為二級上將、一級上將和特級上將,換美式軍服後就分別是三顆星、四顆星和五顆星,你稱呼老蔣為「五星上將」那就不專業了,儘管將星數量對等。
所以在這一層上,我們關於國外軍銜的翻譯是有欠缺的,因為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五花八門,設置的等級和自有特色也非常繁雜,為了便於軍事文獻的說明,應該在翻譯時「以我為主」從而簡單易懂。比如二戰日軍的「大將」就應該翻譯為「上將」,至於大佐和大尉,雖然「上佐」有點不倫不類,但確實等於上校和另外一個「上尉」軍銜,日軍的大尉中隊長和民國軍隊的上尉連長,本就是幾乎相同的職銜設置(咱說了不算,提議而已)。
當時日軍的陸海軍大將,已經是軍隊中最高職務的軍銜,比如擔任陸軍大臣、陸軍參謀總長、陸軍教育總監這三巨頭,也包括海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以及軍事參議院的「軍事參議官」等等。但這些大將未必就能夠獲授「元帥」稱號,在其他三個總軍級的地面部隊中,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就授予了元帥,而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和關東軍總司令梅津美治郎就沒有這待遇,但不影響陸軍大將銜依然可以擔任最高級別的軍職。
正因為如此,在舊日本的軍銜和榮譽體系中,「元帥」既沒有晉級年限、也沒有薪金標準、更沒有現役年限,只是在初敘位階上比大將高了一檔:大將為正四位,而元帥為從三位。也就是官位品秩不同,你甚至可以理解為1955年的「軍隊級別」:與軍銜掛鈎,但又不完全等同。
按照所謂舊日本《元帥府條例》有如下說明:第一,對列入元帥府的陸海軍大將,特授元帥「稱號」;第二,元帥府是天皇在軍事上的最高顧問機構;第三,元帥府奉「敕命」有監督陸海軍之權,看明白了嗎?其實民國軍事委員會也有軍事參議院的,兩邊的職能差不許多。
至於那個戰爭元兇裕仁,他的軍銜是統率兩大軍種的「陸海軍大元帥」,軍銜標誌是在三顆星的前面加了個旭日徽,其實也不能列入日軍的正規軍銜體系,因為那是獨一無二的專屬軍銜,跟史達林的情況相同,其實沒啥必要,在這一點上,他們倆都不如小鬍子低調,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