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元帥」是最高軍銜?從元帥府職能看,它只是個榮譽稱號

2020-12-24 東北行營

研究二戰史應特別注意,日軍的「元帥」嚴格來說並非是一級軍銜,而僅僅是授予少數陸海軍大將的「榮譽稱號」,可以理解為帶有「勳位」的性質,所以某位大將銜軍官獲授元帥後,其正式稱謂是「元帥陸軍大將」或者「元帥海軍大將」,說明其正式軍銜仍然是大將,這個稱謂雖然看起來很可笑,但事實的確如此。

比如二戰末期日本人為了籌劃所謂的「本土決戰」,在日本國內將原來的東部軍、西部軍升格為第一和第二總軍,兩個總司令就都是授予了元帥稱號的陸軍大將,分別是「元帥陸軍大將」杉山元和「元帥陸軍大將」畑俊六,也包括日本海軍的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他後期的稱謂則是「元帥海軍大將」。元帥也沒有專屬的軍銜標誌,而是在大將軍服上佩旭日菊花的「元帥徽」和手持元帥杖。

日本軍隊於明治年間的1898年設立「元帥府」,然後給立有重大戰功、或者對軍隊建設有「突出貢獻」的大將授予元帥稱號,到日本投降為止共有30位陸海軍大將入列元帥府。這個元帥府跟軍事參議院一起,成為天皇的最高軍事諮詢機構,也就是最高「軍事顧問團」的意思。當然,其中也包括給死去的大將追授的情況,比如我們熟知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掛了以後追授海軍元帥。

你要注意追授和追晉這兩個詞的區別,既然是「追授」的用語,也就是說明元帥不是大將的上級軍銜,否則就該用追晉二字,比如鬼子的大佐聯隊長戰死以後,基本都追晉了陸軍少將。另外一點區別,就是陸海軍大將一旦授了元帥,就可以終身無須退役,因為日軍大將的服役年齡上限為65歲,而成為元帥府一員後,則年齡不再有限制,可以一直到死都穿軍裝掛大將軍銜。

舊日本軍隊的將官設置比較簡單,只分為少將、中將和大將三檔,關於「大將」的軍銜稱謂其實是日語直譯,因為中日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聯繫性,日語中大量使用漢字,所以在翻譯軍銜時就直接搬了過來,實際上,日文中的「大將」就是歐美和民國軍銜「上將」的意思,這完全可以歸結為翻譯不專業所致。也包括了佐官階級的大佐和尉官階級的大尉,也因此給軍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誤解。

因為在蘇式和德式軍銜中,「大將」確實是高於上將(德軍稱為兵種上將)的專門一級軍銜,然後再上面就是蘇聯元帥或者德國的陸軍元帥了,有關這一點,其實蘇式軍銜更加直觀,那就是上將三顆將星而大將四顆將星。但是每個國家的軍銜體系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簡單地橫向比較和一概而論,比如民國軍隊則是分為二級上將、一級上將和特級上將,換美式軍服後就分別是三顆星、四顆星和五顆星,你稱呼老蔣為「五星上將」那就不專業了,儘管將星數量對等。

所以在這一層上,我們關於國外軍銜的翻譯是有欠缺的,因為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五花八門,設置的等級和自有特色也非常繁雜,為了便於軍事文獻的說明,應該在翻譯時「以我為主」從而簡單易懂。比如二戰日軍的「大將」就應該翻譯為「上將」,至於大佐和大尉,雖然「上佐」有點不倫不類,但確實等於上校和另外一個「上尉」軍銜,日軍的大尉中隊長和民國軍隊的上尉連長,本就是幾乎相同的職銜設置(咱說了不算,提議而已)。

當時日軍的陸海軍大將,已經是軍隊中最高職務的軍銜,比如擔任陸軍大臣、陸軍參謀總長、陸軍教育總監這三巨頭,也包括海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以及軍事參議院的「軍事參議官」等等。但這些大將未必就能夠獲授「元帥」稱號,在其他三個總軍級的地面部隊中,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就授予了元帥,而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和關東軍總司令梅津美治郎就沒有這待遇,但不影響陸軍大將銜依然可以擔任最高級別的軍職。

正因為如此,在舊日本的軍銜和榮譽體系中,「元帥」既沒有晉級年限、也沒有薪金標準、更沒有現役年限,只是在初敘位階上比大將高了一檔:大將為正四位,而元帥為從三位。也就是官位品秩不同,你甚至可以理解為1955年的「軍隊級別」:與軍銜掛鈎,但又不完全等同。

按照所謂舊日本《元帥府條例》有如下說明:第一,對列入元帥府的陸海軍大將,特授元帥「稱號」;第二,元帥府是天皇在軍事上的最高顧問機構;第三,元帥府奉「敕命」有監督陸海軍之權,看明白了嗎?其實民國軍事委員會也有軍事參議院的,兩邊的職能差不許多。

至於那個戰爭元兇裕仁,他的軍銜是統率兩大軍種的「陸海軍大元帥」,軍銜標誌是在三顆星的前面加了個旭日徽,其實也不能列入日軍的正規軍銜體系,因為那是獨一無二的專屬軍銜,跟史達林的情況相同,其實沒啥必要,在這一點上,他們倆都不如小鬍子低調,哈哈。

(元帥徽章)

相關焦點

  • 被中國擊斃的日軍最高銜級軍官,不是阿部規秀是他
    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日本軍銜中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1943年,為了適應戰爭需要,做了比較大的調整,但整體架構還是沒有變化。
  • 在日本軍隊,元帥和大將哪個更有實權?
    文/王國棟 小編以前寫過一篇關於日軍無條件投降時,四位元帥的結局的文章,遭到了一些網友的質疑。這些網友認為二戰時期日軍的最高軍銜是大將,元帥只是一種榮譽稱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一談二戰時期,日軍元帥與大將的區別。
  • 日本」大佐「軍銜有多高,帶多少兵?為何日軍寧當大佐也不做少將
    二戰期間日本部隊,並沒有集團軍的編制,最高規模只是師團,人均數量在2.7萬人左右,熟悉日本內勤的人可以從編制就能分期出他們戰鬥力的水平,最強的師團為一等甲種師團,比如說守衛皇宮的近衛師,他們擁有裝備最精良的武器。
  • 不是王后蘇提達、也不是詩妮娜,泰國軍銜最高的是誰?
    王后與貴妃的軍銜無論如何,王后蘇提達和貴妃詩妮娜都是厲害的女人,遠比普通女人聰明和堅強,否則不可能從20多個沒有名分的女人當中脫穎而出,沒有後臺沒有背景,真的實現了人生逆襲,鯉魚躍龍門,跨越階層的傳說!蘇提達出身泰國平民小康之家,詩妮娜更是泰北金三角地區的農村,但現在卻是泰國最尊貴的女人之一,而且他們不僅有王室封號,還有榮譽軍銜。
  • 八路軍6個正副師長,其中5個都被授元帥軍銜,為何他只是上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大舉入侵我國土地,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成為了中國人民心裡中最悲憤的記憶。為了保衛國家,當年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以說我們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全都是當年的英雄們用血與肉所鑄成的。而八路軍在其中的表現尤為耀眼,是抵禦日軍不可磨滅的力量。
  • 二戰時,日軍的「大佐」是個什麼軍銜?他們中有83個命喪中國戰場
    二戰時期,對於有志於從軍發展的日本年輕人來說,日本大佐就好像樹上高2米的地方有個果子,一踮腳就可以摘得到。日本少將則像樹上2米5的地方的果實,就是踮腳也不一定夠得著,需要助跑起跳才能摘下來,難度更高。
  • 二戰德國空軍的軍銜辨識
    德國空軍的軍銜體系大體分為士兵、軍士、尉官、校官、將官和元帥,但相比陸軍增加了一級最高軍銜——帝國元帥,專屬於空軍總司令戈林,共計7等25級。對於技術軍官、行政軍官及其他專業人員,德國空軍也採用特殊軍銜標誌加以區別。德國空軍的領章為縱長橫窄的平行四邊形,以適應多為開襟設計的軍服領口,這一點與配合立領軍裝的陸軍領章有所差別。
  • 非洲沿海國家兵力20多萬,元帥軍銜授予國王,軍隊總監只是中將
    那麼,該國的軍銜設置是怎樣的呢?相信很多軍迷都有興趣了解一下。摩洛哥陸軍軍銜區分為元帥、上將、中將、少將、準將、大校(Colonel Major)、上校(Colonel)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和少尉。其中,大校的英文名字是Colonel Major,與上校有明顯不同,因此本文將其稱為大校,不知道是否科學和親切。
  • 華盛頓才是軍銜最高的美國總統!
    拼爹從軍,這在美帝總統史上應該也是頭一遭,但總要有些特別才叫傳奇人物嘛。與甘迺迪相比,艾森豪並沒有拼爹的資本,早年的軍旅生涯也平淡無奇。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時,他已經年過半百,是一位從軍26年的老兵。與之相比,麥克阿瑟在11年前就擔任過陸軍總參謀長(四星上將),甚至連日後的下屬巴頓將軍此時的軍銜都比艾森豪高。
  • 二戰時期,世界公認的最傑出4大元帥分別是誰?其中一中國人上榜
    第一位:朱可夫。他是二戰的常勝將軍,史達林的救火隊長。 特別是莫斯科保衛戰,當時連史達林都沒有把握,而朱可夫臨危受命,硬是把屢敗之師打造成威武之師,最終奇蹟般地戰勝所向披靡的德軍,真是二戰的一代「戰神」。
  • 蒙古國軍諾門坎戰役的騎兵英雄,擊斃日軍中佐東八百藏
    丹達爾在坦波夫一呆就是三年,1938年回國後,他馬上被任命為蒙古人民軍騎兵第6師17團的指揮官,軍銜中尉。此時的蒙滿邊界,局勢日漸緊張,自1936年起日軍和偽滿軍騎兵就多次到哈拉哈河的蒙滿爭議地區挑釁,蒙古喬巴山元帥為此徵召了10萬騎兵備戰。
  • 大功勳成就大元帥《我的使命》軍銜系統首曝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3K《我的使命》軍銜系統,親身感受軍銜提升所帶來的成就感吧!   【一將功成萬骨枯 加官進爵登高位】   3K《我的使命》推出超精細的軍銜系統,從級別最低的列兵,到等級最高的總司令,兩者之間足足相差了二十個等級。而且高級軍銜都有人數限制,稀有的高級軍銜帶來的不僅僅是可觀的屬性加成和獎勵,更彰顯無上的榮耀。
  • 德軍二戰時的軍銜劃分:黨衛軍沒有軍銜,上校軍銜的人最常見
    二戰時期的德軍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國防軍,一個是黨衛軍,一開始黨衛軍只是德國負責執行治安勤務,後來和另外一支希特勒的重要力量衝鋒隊合併以後,隨著黨衛軍的建制越來越完善,在戰爭時期也往往能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 二戰期間史達林為何喜穿軍裝?細說其軍銜變化和難以啟齒的小秘密
    在二戰時期的幾個主要國家中,羅斯福、邱吉爾和希特勒都屬於通過競選上臺的國家元首,從而以文職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自己給自己授了軍銜的有史達林(蘇聯大元帥)、裕仁(陸海軍大元帥)和蔣中正(民國特級上將),這其中最喜歡穿軍裝出鏡的反而是史達林、希特勒和蔣中正,但是許多人其實忽略了史達林的軍銜變化,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吶!
  • 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
    有軍事愛好者提問,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很多人都答對了一點點,但不完整。因為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有四位元帥軍銜的將領,分別是陸軍元帥寺內壽一、杉山元、畑俊六和海軍元帥永野修身,答一兩個人當然不算完全正確了。還有人答是山本五十六和古賀峰一,那就錯得有點離譜了。這兩個人雖然是元帥軍銜,但死於日本投降以前。
  • 奇葩的法國軍銜,湧現了342位7星元帥,現在的上將也要用5顆星
    有趣的是,法國的軍銜設置很有特色,很奇葩,元帥敢用7顆星,上將敢用5顆星,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和研究。我們用這一張圖片將法國陸海空三軍的軍銜全部標示出來,再一一分析。從將軍層面看,陸海空三軍都是按上將、中將、少將、準將這四級設置,但是,法軍的上將是5顆星,中將4顆星,少將3顆星,準將2顆星,有軍迷認為,這是法軍希望在與同等軍銜的將官共處時,能夠有高人一等的感覺。無論如何,準將能用2顆將星,也是挺奇葩的事。法軍的校官和尉官軍銜設置很常規,沒有什麼可講的。
  • 準尉軍銜是什麼級別?地位介於官兵之間,1988年我軍取消這級設置
    其實二戰時期日軍對準尉軍銜的分類最為直觀,它被單拉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即士官、準士官、下士官三級中的「準士官」一級,而日語中士官就是「軍官」,所以準尉就是「準軍官」或者稱為「預備軍官」的意思,是介乎於軍官和軍士(避免混淆暫不寫作士官)之間的一檔特殊軍階。
  • 李乙雪元帥病逝,朝鮮元帥只剩最高司令官
    祖國解放戰爭時期,李乙雪同志歷任人民軍團長、軍事副師長,為擊退美國的武裝侵略、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作為金日成同志的副官長,在保衛朝鮮革命中立下了特殊功勳。 李乙雪同志為黨和革命、祖國和人民建樹了殊勳,榮獲三枚金日成勳章、金正日勳章,印有金日成同志名字的手錶,被授予雙重共和國英雄稱號和勞動英雄稱號等高級別的黨和國家表彰。
  • 圖解二戰日本軍隊軍銜及標誌
    軍銜及標誌日軍稱軍銜為「階級」,於明治維新期間實行軍銜制。1870年12月,明治政府下令統一軍制,於是日本仿西洋兵制, 實行將佐等級制度,正式頒布軍銜等級名稱。(上圖)這張明信片顯示了配備在新型九八式制服上的標準軍銜符號(紅色為步兵)。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銜
    軍銜是軍人身份和等級的象徵,它代表國家授予軍人的榮譽和賦予的職責,對於軍銜的製作來說,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銜可以說是非常精美的,希特勒曾說過只有讓軍人穿上英俊、帥氣的軍裝,人們才更願意參軍,而軍銜作為軍裝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德國人自然對其非常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