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既然想要遁入空門修行佛道,求取無上的菩提智慧,一心只希望能夠早日達成自己的所求,那麼便必須要遵守佛門的戒律生活,以期望能夠通過「戒、定、慧」的途徑而直至佛祖所說的圓滿究竟之地。
所以便必須要斷除與世俗生活的聯繫,戒絕與塵世中人一樣的喜怒哀樂,情感與欲望,才有勇猛精進的獲益之可能。
然而,雖然出了家,卻也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有許多的人和事,以及煩惱還是需要我們認真地去面對的,在這其中,如何正確地去認知異性,又是一個繞不開的千古話題。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男女之間的愛恨情仇是永遠的交織糾纏在一起的,世人也就罷了,本就是在塵欲中摸爬滾打。
可是出家之人呢,畢竟身份不同了,並且修行才是主要的目的,所以該如何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呢?
佛祖告誡我們說: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
在對待異性這個問題上,佛祖告訴我們說,出家修行者最好的辦法便是不要去看她們,如果因為她們的容顏美麗而去看視她們,那麼便很可能因為自己的心地不堅而動心。
心念一動,修行難免有損,所謂眼不見為淨,不去看她們,自然也就避免了事情的發生,和她們說話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
如果實在沒辦法,必須要和她們打交道(看她們或者需要與她們言語交談)時,那麼我們在心裡便應該發起正念,觀想自己以出家人的身份而生活在這個五濁惡世,應該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
不被世俗所染,不被世俗的錯誤所左右,不被眼前的女色所障礙而影響了自己的修行,一心想要求證至高無上的菩提智慧,有了這種正確的心理建設,自然也就可以敵得下心中的慾念了。
佛祖接著又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如果以上說的還不足以使自己的善心生發,而慾念迭起,無法遏制住自己的惡念,那麼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想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人是自己的親人。
如果是年老之人,我們可以將她想做是自己的母親,比自己年齡大的為姐姐,比自己年齡小的為妹妹,童稚之人如自己的孩子,從心裡發起度脫她們出離苦海的善心,自然便會熄滅心中升起的那團慾念之火。
畢竟無論是對於世人或者修行之人來說,血脈親情之間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掉的一種天性,更何況修行之人所發的菩提心裏面,不正是要「發菩提心,勸進行者」嗎?
廣度群倫的菩提之心廣量無邊,心量虛空不可思議,自然也就將心中的惡念息滅而不起了。
修行之人該如何對待異性?
在世人的眼裡,也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千千萬萬個,但是在佛教出家人的眼裡,這個答案卻只有一個,那就是看破、放下、自在!
雖然六祖曾經說過:「菩提不離世間覺」,但若是我們貪戀世間太過,而覺悟時間又太遲的話,恐怕就真的是後果難料了,反過來用這句話去形容如何對待異性,不也是很恰當的一個註腳嗎?
那些現在還在煩惱該如何對待異性之人的出家修行者,應該也可以從佛祖上述的諄諄教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