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古代印度佛法的地位變化
公元前六世紀,一位王子,為了找尋斷除煩惱的真理,最後拋棄了榮華富貴,疏遠了自己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遁世隱居,只為了能夠找到斷除煩惱和解脫痛苦的方法,終於在某一天,他得到了這種智慧,並且從此走上傳播真理的道路,他既是迦毗羅衛國曾經的王儲——喬達摩·悉達多,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無私的把自己所證悟的真理,無償的傳播給所有的人,不論種姓、膚色、年齡、性別一視同仁,當很多特權階級指責他時,他發出了獅子吼般的大慈悲之音,如雷貫耳般的響徹了整個婆羅多之土(古代印度全境,印度人自稱婆羅多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婆羅多而非印度)。
很多國王,因為曾經在外交上,政治上與未出家的喬達摩·悉達多接觸過,對於他的人品和學識都是非常的欽佩,所以即使在喬達摩出家之後,他的人格魅力依舊存在,因此,佛教受到了很多國王的護持和擁護。
但是當時的釋迦摩尼佛帶著弟子四處宣講佛法,雖然受到了尊重,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撼動種姓制度以及老舊的婆羅門教。釋迦摩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像極了孔子,奔走各國,得到了很不錯的禮遇,可是婆羅門教依舊是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印度人民的生活。
自智者釋迦牟尼涅槃之後,他本人的影響逐漸的被抵消了,而佛教更多程度上只能成為一種修行方式和學術研究,雖然也出了很多的大成就者,可終究不復佛陀在世時的盛況,直到孔雀王朝的出現,終於有一位轉輪聖王,將婆羅多之土都納於治下,那就是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
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正式把佛教定位國教,甚至將佛法的一些戒律,引用到了法律之中,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雖然他將佛教立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對其他的宗教也是非常的慷慨,例如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並非一人,只是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姓氏,目犍連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殉道了。)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裡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佛教發源於印度,後來又想中國的西域傳播,西域諸國在宋朝之前普遍都是信奉佛教的國家,後來在西漢開闢了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才慢慢的由西域傳入到了中國。
02
從東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佛教在我們中國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因為某些原因,中國的佛教與古代印度和西域的佛教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之處。
在中國,出家人已經不再託缽乞食(化緣),而且興建了很多的寺廟,古代的政府還給寺廟劃撥了土地,本地信眾的香火供養,僧人們基本上能夠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需要,只要不是日子特別的難熬,不會去做行腳僧。
由於中國本就是文化大國,在魏晉時期,達摩的老師般若多羅法師(印度禪宗二十七祖)就曾經對達摩說,在我涅槃之後,你哪裡都不要去,就去中國吧,那裡的人、那裡的文化有大乘氣象。
本土的儒家與道家文化對佛教影響非常大,原始的佛教只有參禪打坐,幾乎沒有儀軌,更不會有水陸法會,而且《遺教三經》中明確規定,不能搞封建迷信這一套,後來這些都是受道教影響,吸收道教的文化所產生的。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佔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而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咱們中國佛教的現狀還是蠻好的,而且佛教在弘揚自己的同時,更多的是在宣揚「孝悌」等儒家思想,例如《弟子規》、《三字經》、《了凡四訓》等很多古典的文化;還有一些民間的居士們組織起來,將三教文化一起整理弘揚,由只弘揚佛教文化,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組織愛心慈善組織,各種志願者組織的出現,離不開佛教這些在家大居士們的功德。
很多在家居士所發大願,一點也不比出家的老師父們發願小,願力弘深,不僅要顧家庭生活,還要做社會貢獻,很讓人欽佩。
尤其是釋迦佛在世時,曾經預言,自己的法運只有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後便再無佛法。
03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一千年之後,婆羅門教一家獨大的局面才被打破。
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出現了好多其他的教派,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曾經孔雀王朝時期,佛教成為國教,但是隨著孔雀王朝的衰弱,佛教又失去了過去的輝煌。
印度佛教,內部出現了一些內訌,不斷吸收其他宗教的內容,而其他宗教也在不斷的吸收佛教的精華,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
後來的國際局勢變化,13世紀,有一信仰伊斯蘭的國家,從阿富汗進入印度,戰勝了印度,大力的推崇伊斯蘭教,並且向非伊斯蘭教的人民徵取高額的人頭稅,就像是中國清軍入關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一樣的情況,用武力強制人民屈服在某個信仰之下。
甚至摧毀了印度佛教的象徵,那爛陀寺和超巖寺。
04《法滅盡經》預言會成為現實嗎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曾經留下一部《法滅盡經》,這部經是在預言佛法的未來,它不僅預言了佛法的未來,也預言了三寶的未來,還預言了人的未來。
這部經說,未來的人,心地會越來越壞,壞的不斷地用小聰明去爭名逐利,傷害他人。再也沒有了慈愛之心,相互憎恨嫉妒,彼此間恨不得想辦法讓對方失去生命。這個期間,雖然有菩薩、羅漢、闢支佛出現在世間,精進修習道德,對一切事物以誠心相待,人們所可尊崇歸向,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憐憫貧困、關愛老人、教育幫助窮人及苦難者。長期的以經典、聖像,教人恭敬、學習、遵行、供養。廣做一切功德,心裏面所想的全是恩賜眾生的善行。不侵害他人,能奉獻自身、捨棄萬物去救濟他人。不自愛惜自身,能行忍辱、仁慈和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就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出家人嫉妒他,乃至惡人先告狀,說這些做好事的是魔,去誹謗宣揚這些修道人的過惡,排斥、貶低、驅趕、遣散、除名,使不能夠安住修道。
也預言了出家人不再是為了學習真理,也不是為了解脫,更不再是為了教化眾生而出家,更多的出家人是為了生活所迫,為了逃避罪名。女子們越來也端莊,男子們花花腸子越來越多,反而女子們更容易接受真理,而男子覺得沒有用,即使說的對,他也是為了面子不接受。女子的壽命越來越長,而男子卻因為自己聲色犬馬,不好好愛自己的原因,壽命越來越短,也越來越容易得絕症。
未來經常發洪水,而且災難也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容易爆發瘟疫,導致人口迅速的減少,人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的減少。
很多的有志之士不斷的努力去宣傳教化,推廣文化,可是人民更願意維持現狀,保持愚昧的狀態,拒絕接受教化。
一些有根性的人,不再做無謂的徒勞,他們一起歸隱山林,不斷的修行,終於獲得解脫,但是這些佛教的經典,卻會漸漸的遺失,最後佛經在世上再也沒有了,甚至佛教大家只知道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個宗教,更甚至佛教再也不會出現在文字中。
不論如何,佛教對於修身養性,幫助別人都是有很好的作用,學習佛家思想和典籍能夠升華靈魂,提高思想覺悟,我很慶幸自己所生的時代。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