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2020-12-23 劍儒墨涵談修身養性

01古代印度佛法的地位變化

公元前六世紀,一位王子,為了找尋斷除煩惱的真理,最後拋棄了榮華富貴,疏遠了自己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遁世隱居,只為了能夠找到斷除煩惱和解脫痛苦的方法,終於在某一天,他得到了這種智慧,並且從此走上傳播真理的道路,他既是迦毗羅衛國曾經的王儲——喬達摩·悉達多,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無私的把自己所證悟的真理,無償的傳播給所有的人,不論種姓、膚色、年齡、性別一視同仁,當很多特權階級指責他時,他發出了獅子吼般的大慈悲之音,如雷貫耳般的響徹了整個婆羅多之土(古代印度全境,印度人自稱婆羅多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婆羅多而非印度)。

釋迦牟尼

很多國王,因為曾經在外交上,政治上與未出家的喬達摩·悉達多接觸過,對於他的人品和學識都是非常的欽佩,所以即使在喬達摩出家之後,他的人格魅力依舊存在,因此,佛教受到了很多國王的護持和擁護。

但是當時的釋迦摩尼佛帶著弟子四處宣講佛法,雖然受到了尊重,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撼動種姓制度以及老舊的婆羅門教。釋迦摩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像極了孔子,奔走各國,得到了很不錯的禮遇,可是婆羅門教依舊是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印度人民的生活。

釋迦牟尼

自智者釋迦牟尼涅槃之後,他本人的影響逐漸的被抵消了,而佛教更多程度上只能成為一種修行方式和學術研究,雖然也出了很多的大成就者,可終究不復佛陀在世時的盛況,直到孔雀王朝的出現,終於有一位轉輪聖王,將婆羅多之土都納於治下,那就是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

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正式把佛教定位國教,甚至將佛法的一些戒律,引用到了法律之中,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雖然他將佛教立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對其他的宗教也是非常的慷慨,例如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阿育王

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據說總共興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塔。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並非一人,只是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姓氏,目犍連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殉道了。)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裡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

阿育王柱

佛教發源於印度,後來又想中國的西域傳播,西域諸國在宋朝之前普遍都是信奉佛教的國家,後來在西漢開闢了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才慢慢的由西域傳入到了中國。

02

從東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佛教在我們中國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因為某些原因,中國的佛教與古代印度和西域的佛教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之處。

在中國,出家人已經不再託缽乞食(化緣),而且興建了很多的寺廟,古代的政府還給寺廟劃撥了土地,本地信眾的香火供養,僧人們基本上能夠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需要,只要不是日子特別的難熬,不會去做行腳僧。

由於中國本就是文化大國,在魏晉時期,達摩的老師般若多羅法師(印度禪宗二十七祖)就曾經對達摩說,在我涅槃之後,你哪裡都不要去,就去中國吧,那裡的人、那裡的文化有大乘氣象。

本土的儒家與道家文化對佛教影響非常大,原始的佛教只有參禪打坐,幾乎沒有儀軌,更不會有水陸法會,而且《遺教三經》中明確規定,不能搞封建迷信這一套,後來這些都是受道教影響,吸收道教的文化所產生的。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佔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而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咱們中國佛教的現狀還是蠻好的,而且佛教在弘揚自己的同時,更多的是在宣揚「孝悌」等儒家思想,例如《弟子規》、《三字經》、《了凡四訓》等很多古典的文化;還有一些民間的居士們組織起來,將三教文化一起整理弘揚,由只弘揚佛教文化,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組織愛心慈善組織,各種志願者組織的出現,離不開佛教這些在家大居士們的功德。

很多在家居士所發大願,一點也不比出家的老師父們發願小,願力弘深,不僅要顧家庭生活,還要做社會貢獻,很讓人欽佩。

尤其是釋迦佛在世時,曾經預言,自己的法運只有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後便再無佛法。

03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一千年之後,婆羅門教一家獨大的局面才被打破。

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出現了好多其他的教派,佛教、錫克教、耆那教等,曾經孔雀王朝時期,佛教成為國教,但是隨著孔雀王朝的衰弱,佛教又失去了過去的輝煌。

印度佛教,內部出現了一些內訌,不斷吸收其他宗教的內容,而其他宗教也在不斷的吸收佛教的精華,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複雜。

印度教認為佛陀是奎師那的第九個化身

後來的國際局勢變化,13世紀,有一信仰伊斯蘭的國家,從阿富汗進入印度,戰勝了印度,大力的推崇伊斯蘭教,並且向非伊斯蘭教的人民徵取高額的人頭稅,就像是中國清軍入關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一樣的情況,用武力強制人民屈服在某個信仰之下。

甚至摧毀了印度佛教的象徵,那爛陀寺和超巖寺。

04《法滅盡經》預言會成為現實嗎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曾經留下一部《法滅盡經》,這部經是在預言佛法的未來,它不僅預言了佛法的未來,也預言了三寶的未來,還預言了人的未來。

這部經說,未來的人,心地會越來越壞,壞的不斷地用小聰明去爭名逐利,傷害他人。再也沒有了慈愛之心,相互憎恨嫉妒,彼此間恨不得想辦法讓對方失去生命。這個期間,雖然有菩薩、羅漢、闢支佛出現在世間,精進修習道德,對一切事物以誠心相待,人們所可尊崇歸向,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憐憫貧困、關愛老人、教育幫助窮人及苦難者。長期的以經典、聖像,教人恭敬、學習、遵行、供養。廣做一切功德,心裏面所想的全是恩賜眾生的善行。不侵害他人,能奉獻自身、捨棄萬物去救濟他人。不自愛惜自身,能行忍辱、仁慈和善。如果有這樣的人出現,就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出家人嫉妒他,乃至惡人先告狀,說這些做好事的是魔,去誹謗宣揚這些修道人的過惡,排斥、貶低、驅趕、遣散、除名,使不能夠安住修道。

瘟疫

也預言了出家人不再是為了學習真理,也不是為了解脫,更不再是為了教化眾生而出家,更多的出家人是為了生活所迫,為了逃避罪名。女子們越來也端莊,男子們花花腸子越來越多,反而女子們更容易接受真理,而男子覺得沒有用,即使說的對,他也是為了面子不接受。女子的壽命越來越長,而男子卻因為自己聲色犬馬,不好好愛自己的原因,壽命越來越短,也越來越容易得絕症。

洪水

未來經常發洪水,而且災難也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容易爆發瘟疫,導致人口迅速的減少,人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的減少。

很多的有志之士不斷的努力去宣傳教化,推廣文化,可是人民更願意維持現狀,保持愚昧的狀態,拒絕接受教化。

一些有根性的人,不再做無謂的徒勞,他們一起歸隱山林,不斷的修行,終於獲得解脫,但是這些佛教的經典,卻會漸漸的遺失,最後佛經在世上再也沒有了,甚至佛教大家只知道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個宗教,更甚至佛教再也不會出現在文字中。

教化

不論如何,佛教對於修身養性,幫助別人都是有很好的作用,學習佛家思想和典籍能夠升華靈魂,提高思想覺悟,我很慶幸自己所生的時代。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相關焦點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上)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悉達多》《維摩詰的花雨滿天》《走近藏傳佛教》《禪的行囊》《空谷幽蘭》《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
  • 早期部派佛教的發展及對禪法的重視
    作者:隆照法師目錄1.1印度時期佛教的禪法發展過程/12.2部派時期對禪的重視性/42.2.1有部與經部的發展過程/41.1印度時期佛教的禪法發展過程在《論古印度主流禪修與佛教禪修的相互影響—》中講到:「佛教在此基礎上有其自己的創作和發展, 並且也對印度主流禪修產生了很大影響。現在只從佛教的禪支 ( 如:尋、伺、喜、樂) 、習氣、諸行等禪修術語上來辨別, 在佛陀之前的禪修理論上不用這些要素排列, 但後期主流禪修就吸收了佛的禪修理論。」[[] 惟善:論古印度主流禪修與佛教禪修的相互影響—[J],世界宗教研究2011.3。]
  • 《佛教各宗派概論》上
    而太虛大師也立大乘三宗: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印順長老則立大乘三系:真常唯心系、性空唯名系、虛妄唯識系,來歸納所有的大乘教理。門戶宗派的興起,不僅是在印度或中國,其它重要的佛教國家中也都有同樣的現象,如藏傳佛教、日本佛教、韓國佛教……在本冊文中皆已列舉出其主要分派,因此,這裡就不再加以一一細述。
  •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七十空性論》是從《中論》第七品《觀三相品》中的「如幻亦如夢,如乾達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一頌中分列出來的,「七十」為定數,是全論偈頌的數目;「空性」是全文的內容。《七十空性論》在廣破生住滅等自性之後,說明諸法的真理勝義,就是緣起性空。
  • 莊春江 | 佛教僧團的分化
    律典方面,各部派已擁有不同名稱的律典:如赤銅鍱部為《銅鍱律》,大眾部為《摩訶僧祇律》,說一切有部為《十誦律》,法藏部為《四分律》,化地部為《五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為《毘奈耶》(或稱為《根有律》)。經、律之外,另有論典的成立,這是部派佛教的一個特色。「論」不同於「經」,是對佛法作有系統,綜合貫通地深入討論的。
  • 佛教啟示: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佛教宗派?
    一、佛教發源地:印度佛教宗派作為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佛教的發展,對於全世界的佛教宗派都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尤其在早期時候,或者印度佛教高僧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去傳播,或者所有的其他國家從印度取經,回去後經過學習消化,才能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一步讓佛教生根發芽。所以,沒有印度佛教,根本不會有後來的其他佛學宗派。
  • 印度文化思潮與佛教的興起——佚名
    一、佛教在印度文化思潮中的地位印度自古是一個宗教的、哲學的、詩意的國家。因而,在印度發軔、成長的文化思潮,是極為多種多樣的,但其中最為徹底、最為圓滿而又能代表究竟覺悟之道的,當非佛法莫屬。然而,佛法在印度思想史上,是屬於所謂的第四期思潮的產物,是印度恆河文明較晚期的產物。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楞嚴經》原藏於龍宮,由龍樹菩薩默誦而出,被印度視為國寶禁止外傳。老和尚一生對學人的諄諄開示中處處提及《楞嚴經》,他說:「《楞嚴經》此經幾無法不備,無機不攝,究佛學哲學者,圴不可不參究」。《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匯增定本》「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
  • 學誠法師:金陵刻經處與近現代佛教義學
    因通達佛法並在印度各學派交流辯論中表現出色,贏得了「大乘天」和「解脫天」的美譽。大師於公元645年載譽歸國,帶回佛經657部,在其後長達19年的歲月中,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夜以繼日翻譯出大小乘佛教經論75部1335卷,將中國佛經翻譯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新譯」時期,並創立發展了中國漢傳佛教唯識宗,為推動中國佛教發展、充實和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尤其是恆河中遊一帶,受雅利安文化的薰陶,又經「新興」思想融合,有了全新發展方向——即「奧義書文化」。一些非既得利益集團的人脫離社會階級——從良序系統中出離,成為游離於社會之外的自由民(自然人、遊民)。他們紛紛加入沙門陣營,沙門集團應運而興。(因為得到剎帝利集團的贊助並勞苦大眾的支持,苦行與隱遁漸趨成勢,蔚然成風。)
  • 從判教看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
    民國四年開始,太虛由於佛教改革初期的實踐失敗,於普陀山閉關三年,在關中所撰的《佛法導言》中,闡釋了「攝小歸大」的判教原則。他指出,「佛法的根本宗旨,唯在大乘」。小乘以「了生死為因,離貪愛為根本,滅盡為究竟」,大乘則遵循「菩提心為因,大慈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小乘乃是大乘的方便之行,後世人師「無寧先令悟菩提心」,將小乘的修法與思想攝歸於大乘。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經》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分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禪宗發揮《華嚴經》「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的思想,體證時間的圓融。華嚴理事無礙的宗旨深深影響著禪宗。
  • 佛教為什麼最怕神滅論,因為神不滅論會使佛教全部崩潰
    釋迦牟尼自稱在獨坐冥想中獲得無上正覺,就是所謂苦、集、滅、道四聖諦,或簡稱四諦。婆羅門教一向堅信神不滅論,以為人的靈魂從無始以來就存在著,按照人一生行為的善惡,死後定要受各種報應。佛徒所說三世輪迴報應亦從此來。
  • 唐朝的佛教文化對日本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有多大
    唐代長安城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佛教的中心。長安城內宏偉的佛教寺院、規模空前的譯經事業、諄諄善誘的高僧,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日本學問僧、請益僧。(學問僧,來唐學習佛法的僧侶;請益僧,已在本國學有專長,帶著疑難問題來唐質疑問難的僧侶。)波濤洶湧的東海,並不能阻擋日本僧人追求佛理、質疑問難的決心。
  • 佛教唯識學深入次第之概要內容
    二、認識唯識宗在佛教中的地位    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佛教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下面是近代幾位比較有影響的學者,對佛教的發展史作的階段性的分判:中觀與唯識在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中非常的重要,如義淨三藏留學印度時,在他的《南法寄歸內法傳》(大正五四•二0五下)之序中說:「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中觀行於東南印度,瑜伽則盛於中北印度,這都是時代及環境有以助成的結果。
  •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生活的那個年代,佛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支影響廣泛的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出家人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既有真心出家求佛學道以求利益眾生的人,也有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勾結權貴、插手政治、妄圖謀取官職、當個「緇衣宰相」的人,更有大肆聚斂百姓錢財、大興土木、修建塔寺、攀比奢侈之徒。
  • 佛教的基本常識和禮儀
    佛教起於尼泊爾,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在阿育王時期得到發揚光大,也從阿育王時期大規模的向四方傳教,同時,佛教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印度的佛教衰落,卻在東亞、東南亞得到極大發展。》,主張修習禪定,(7)華嚴宗:中國僧侶自創的派別,創始人法藏,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教典是《華嚴經》,其主要教義是「法界緣起」,(8)密宗:始於唐玄宗時期,天竺僧人善無畏創立,教典是《金剛頂經》、《大日經》,宣揚「胎藏」「金剛」兩界說,奉大日如來為最高神
  • 《心經》中最容易忽略的1句話,卻揭示了佛教的宗旨
    《心經》全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之一。《心經》僅260字,可謂最短的佛經之一,但是義理深奧,涵蓋了佛陀的主要思想。玄奘大師所譯的《心經》,文辭順暢精深,是目前主要流通的版本,該版本《心經》是當今世界上流傳最廣的佛經。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我在印度佛教及中國佛教的流傳過程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偈頌,千百年來被佛弟子廣泛傳誦,現試從印度佛教及中國佛教的流傳上,各選三首偈頌,來看看其中的意義。當有人詢問佛教是什麼時,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回答的,便是這首偈文了,它是最能表達佛教倫理精神的一面。上述的七佛通偈,也見於南傳《法句經》第一八三偈。淨海法師在他的現代語譯本《真理的語言— 法句經》一書中,將此偈頌以白話文譯之如下:「不作一切惡,奉行一切善,清淨自己的心意,這是佛陀的教誨。」二、無常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具可參考印順導師著《佛教史地考論論佛滅的年代》、《佛教史地考論佛滅紀年抉擇談》、《印度佛教思想發展史釋尊略傳》;呂澂先生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講談南傳的佛滅年代》;傳印法師著《關於佛曆紀年》等。在近代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個考古成果是必要重視的:阿育王的在位期限,已有相當明朗的年份可考;其依據是對《阿育王摩崖法敕(石刻)》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