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被稱為歌壇天后,那英雖是滿洲葉赫那拉氏,但很少唱滿洲歌曲,是她沒有民族感情嗎?
真的不是,據說她曾跟滿語原創歌手學唱滿語歌曲,但那英有很強的東北口音,說滿語總是學不好音調,唱不出滿語歌曲的味道,最後只能作罷。
最近她在電視臺的一個音樂節目中,她當場演唱同為滿洲葉赫那拉氏的先人納蘭性德的詞《長相思·山一程》。
網上流傳的張愛新覺羅家族合影裡,就有那英的父親。
上圖是1961年,末代皇帝溥儀在七叔載濤家中。中坐者左起:韞嫻、韞潁、溥儀、載濤、載濤夫人、韞和;後立者左起:金瑜庭、溥任、那紅生(那英父親)。
那英的父親那紅生,是香港科學院醫學博士,因攻克世界五大難症之一的白血病,獲得過美國國際名醫藥雙項金獎等多種殊榮,在國外醫學界頗有名氣。母親身體不好,一般不在外露面。那英還有一個姐姐,名 叫那辛,也就是那英的經紀人。
據說她一次在出席娛樂節目的時候,曾直言「難道我是皇族後裔,慈禧太后的玄孫女也要講給你們聽嗎?」
網上曾流傳她是慈禧太后之後,但可能性幾乎沒有。因為慈禧太后只有同治帝一個兒子,而同治帝又無後,那麼慈禧太后怎麼可能會有玄孫女呢?
那麼會是慈禧太后娘家之後嗎?慈禧太后有三個弟弟。大弟弟叫照祥,二弟弟叫桂祥,三弟弟佛佑。其中照祥、佛佑去世的早,無後,所以要是慈禧娘家這邊最近的後代就只有桂祥這支了。
桂祥,三等承恩公,御前侍衛,滿洲正藍旗督統。民國二年(1913年)十二月十五日桂祥逝世,溥儀賞給陀羅經被,並派貝子溥忻前往奠醪,賞銀五千兩用於治喪。
桂祥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
長子:德恆
次子:德祺
長女:輔國公載澤嫡福晉
次女:隆裕太后
三女:貝勒載澍嫡福晉, 載澍是康熙的長子胤褆後代,長子胤褆就是在爭奪皇位中失敗被監禁。這個載澍因為敢打慈禧的侄女,也被判為杖一百,宗人府圈禁。
現在的京味作家葉廣芩、清史專家那根正等據說為桂祥後裔。桂祥的府邸就在朝陽門南小街芳嘉園11號。
那英的老家在遼寧瀋陽,所以不太可能是慈禧弟弟桂祥後裔。
那英唱完納蘭性德詞之後,跟嘉賓老師在探討這首歌的時候,可惜的是那英沒有提納蘭性德與自己的淵源,是否納蘭性德之後單說,但至少都是葉赫那拉氏。我估計是那英可能不知道納蘭性德也是葉赫那拉氏。
納蘭性德的納蘭,就是那拉,滿語是一個詞,只不過漢語音譯選用不同漢字,造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納蘭性德就是那拉氏性德。
那拉,就是一個大的姓氏,也是一個地名。在那拉之地生活的各部姓氏中都帶那拉。葉赫那拉只是那拉氏中的一個姓氏。還有哈達那拉、烏拉那拉、輝發那拉,與葉赫那拉合稱四大那拉。也就是海西女真四部都有那拉氏,另外還有相對一些小的姓氏,在那拉也有分布,稱姓氏的時候也可以加上那拉。
那拉氏,在大金時期寫拿懶氏,大金太祖皇帝完顏阿骨打的母親就是拿懶氏。此姓氏不僅滿洲人中有,其他滿洲——通古斯語族都有分布,因為所有滿洲——通古斯語族都源於女真,自然有很多姓氏是共同的。另外在蒙古中也有此姓,因蒙古滅金後,有一部分女真人被安置在蒙古居住,逐步也融入到蒙古之中去了。
關於說納蘭性德,確是女真葉赫國的後裔,跟隨康熙東巡路過葉赫古城,當時距離滅葉赫國63年,因老罕王滅葉赫國,將人遷走編入八旗。原葉赫古城已經63年無人煙,一片荒涼,納蘭性德感慨萬分,寫有詩作《經葉赫城》。
納蘭性德在大清也是身世顯赫,他父親是大學士明珠,他母親的英親王阿濟格的第五女。
納蘭性德與曹雪芹祖父曹寅都是御前侍衛,都是隨龍入關的滿洲貴族,康熙皇帝的近臣,都是滿洲貴族大家庭。曹雪芹的《紅樓夢》一說是以他自己家為藍圖寫的,還有說法就是納蘭性德家。因為兩家確實有很多近似的地方。
納蘭性德被稱為滿洲第一詞人,曹雪芹可以說是最偉大的文學家。他們雖都是滿洲人,尤其納蘭性德隨時跟隨康熙,應該滿語很好,但他們都沉迷於漢文化中,用漢字寫作。他們一方面是滿洲人的驕傲,但另一方面,又看出滿洲人的悲哀。就是滿洲貴族,進關後,受漢族士大夫影響,開始沉迷漢文化,而遺忘了自己是滿洲人的身份。乾隆之子榮親王永琪的後裔金啟孮寫的北京的滿族,就寫清朝的上層迷戀漢文化,但滿洲下層一直保持尚武,保持著古樸的滿洲海東青精神,他們才是民族的未來。榮親王永琪這支也是重視做學問,其家的顧太清就與納蘭性德齊名,納蘭性德是滿洲第一男詞人,顧太清被稱滿洲第一女詞人。但文學功底再好有什麼用?如宋徽宗等文學功底也很高,但最後成為亡國之君。
關於那英唱的納蘭性德詩詞《長相思·山一程》,寫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剛平定三藩,康熙東巡,就是回滿洲老家,要去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祭告祖先勝利的喜訊。
納蘭性德寫的是二月二十三日出山海關進入滿洲境內。突遇大風雪,苦寒的天氣夜晚,北京八旗將士思念北京溫暖的家鄉。
性德詩詞《長相思·山一程》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喜愛。但我感覺這首詩詞體現出滿洲人的悲哀。當時距離滿洲入關只有三十多年,按理說回故鄉應該興高採烈才是。但剛出山海關,進入滿洲,遇到滿洲大風雪寒冷的天氣,竟然忘記了滿洲,自己真正的家鄉,而思念的竟然是溫暖繁華的北京,這個剛住了三十多年的新家。
也許康熙皇帝和八旗將士並不是這樣的心情,尤其康熙皇帝,如果他真有這想法,估計也會三次東巡。這樣看來,應該還是作者納蘭性德個人的心情。
但即便當時只是納蘭性德個人的想法,但如今四百多年過去了,居住全國各地的滿洲人,也早把自己居住地當成自己故鄉,而忘卻了自己的真正故鄉滿洲。這種想法,估計也是辛亥革命後,滿洲人沒有學蒙古人退回自己的老家滿洲,而貪圖一紙空洞的《清室優待條件》。
現在一般觀點就說漢化,但漢化真的不算嚴重,拿蒙古人來比較,到突厥等地的蒙古人,信奉了伊斯蘭教,實現全面突厥化,現在已經很難分出當地蒙古人。而進入中原的蒙古人,並沒有實現完全漢化。這一大原因,就是漢文化不適合滿蒙傳統文化,而且漢文化天生自大感,認為除了中原以外,都是四夷,這樣滿蒙也就難於真正融合到漢文化之中。
所以,在正視自己真正故鄉這點上,滿洲人應該學習蒙古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要認準自己真正的故鄉。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