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與葉赫那拉的愛恨情仇

2021-03-03 22號公館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歷史上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消亡結束了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時代,開啟了民國時代。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主人,愛新覺羅家族無疑是熱議的對象,但歷史絕不僅僅是冰冷的鎧甲,在刀光劍影中總有一抹嬌嫩的顏色。無數聰敏的女子冥冥中推動著歷史的發展,葉赫那拉家族的女子便是其中翹楚。這個家族的女人貫穿著清朝的歷史,與愛新覺羅家族的男人們有著數不清羈絆。

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家國難兩全


《太祖秘史》中的孟古哲哲


很多人或許沒聽說過孟古哲哲這個名字,但皇太極這個名字不可不識。孟古哲哲便是皇太極的生母,努爾哈赤的第三位大妃,史稱孝慈高皇后。她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后,愛新覺羅氏從皇太極開始便流淌著葉赫那拉氏的血脈,可以說清朝自始便與葉赫那拉氏密不可分。

當時的松花江兩岸,盤踞著多個女真部落,孟古哲哲1575年出生於其中勢力強大的葉赫部,父親是葉赫貝勒楊吉弩,高貴顯赫的出生註定她一生與家國利益綁在一起。在她7歲那年,還未建功立業的努爾哈赤來到了葉赫部,楊吉砮慧眼識人,認定努爾哈赤是天命貴人,儘管她只有7歲,而努爾哈赤23歲且已有妻子,楊吉弩還是堅持將珍愛的小女兒哲哲許配給他,等她長大後成親。

《清史稿》評孝慈高皇后「莊敬聰慧,詞氣婉順,得譽不喜,聞惡言,愉悅不改其常。不好諂諛,不信讒佞,耳無妄聽,口無妄言。不預外事,殫誠畢慮以事上。」

13歲那年,由哥哥納林布祿護送,小孟古嫁給了努爾哈赤,成為他的第三位大妃。來自葉赫部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風姿妍麗、氣度非凡的孟古很快獲得了努爾哈赤的寵愛,在另一位傳奇女子阿巴亥出現之前,她獲得了努爾哈赤前半生最多的寵愛。可惜紅顏總是多磨難,其後幾年葉赫部與勢力逐漸強大的建州女真部在對待明朝的態度上發生了嚴重分歧,由此爆發大規模衝突。1593年,葉赫部糾集哈達、烏拉、輝發等部組成三萬聯軍,對努爾哈赤領導的建州女真部發起攻擊。當時的葉赫部首領是孟古的胞兄納林布祿和堂兄布齋。

丈夫與母族兩軍對峙,孟古的處境變的十分尷尬。但比處境更為艱難的是架上她頭上的葉赫與建州的仇恨。兩個部落間的仇恨加在一個柔弱的聯姻女子身上,是封建時期皇家貴族女子的宿命。她改變不了歷史的走向,這場發生在白山黑水間的決鬥,她的夫君努爾哈赤獲得了完全的勝利,孟古的堂兄布齋被殺,屍體被割成兩半送回,自此葉赫與建州結下血海深仇。楊吉砮的預言被證實,他為最疼愛的小女兒選擇的夫君是天命貴人,努爾哈赤卓越的指揮才能,讓建州女真在處於絕對的劣勢下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努爾哈赤一戰成名,葉赫部逐漸衰落,建州女真一躍成為勢力最強大的部落。

在建州女真蒸蒸日上的同時,莊敏聰慧的孟古漸漸地枯萎了。雖然努爾哈赤對她寵愛依舊,但她夾在兩大家族的恩怨中備受煎熬。部落中的貴族對她們母子的態度並不友好,她與兒子生活的小心翼翼。年幼的皇太極便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正是這種環境造就了他低調嚴謹的性格。這對於他後來成為一代君主有著很大的影響。


《太祖秘史》中阿巴亥


1601年,另一個女人的出現加劇了孟古的痛苦,時年12歲阿巴亥嫁給了努爾哈赤,年輕貌美、機智聰慧的阿巴亥很快便俘獲了努爾哈赤的心。原本丈夫的寵愛被分給了他人,思鄉之情更是深切,但家人與夫君勢如水火,十數年不得見。1603年長期受困於窘境的孟古終於病倒,並且再也沒有好起來,於同年九月去世,年僅28歲。去世前孟古迫切想要見母親一面,努爾哈赤派出特使去求見卻遭到了拒絕,在孟古心中這無異於是母族放棄她的表現。帶著不甘與哀怨,她長眠於地下。努爾哈赤對她的無限追思與後世對她的種種加諡也沒能改變她的悲劇命運。

《滿文老檔》:努爾哈赤曾說「四貝勒乃餘愛妻所生之唯一後嗣,故不勝愛憫」

孟古哲哲與努爾哈赤的愛恨情仇就此畫上句號,從她死後努爾哈赤為她舉行的盛大葬禮和對她的獨子皇太極的愛護可以看出,她在努爾哈赤心中有著不輕的分量,後來備受寵愛的阿巴亥與孟古不乏相似之處,她們同出身於高門貴族,同是年幼嫁給努爾哈赤,同是聰慧機敏的女人。不能臆測努爾哈赤是否因孟古才寵愛阿巴亥,或許努爾哈赤本就喜歡這類女子。但可證實的是,孟古在努爾哈赤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即使家國難兩全,孟古曾被真心對待過,也不枉此生。

1619年努爾哈赤滅葉赫部時,葉赫部首領布揚古死前發下詛咒「即使葉赫那拉只剩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但事實是7年後,擁有一半葉赫血脈的皇太極承襲汗位,追封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后,使其成為清朝的第一位皇后。愛新覺羅氏從皇太極開始便有著葉赫那拉氏的血脈。順治入關後,葉赫那拉氏成為滿洲八大姓之一,世代與皇族聯姻。自此後清朝延襲的二百七十多年間,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的羈絆不斷延續著。前朝後宮皆有葉赫那拉氏的身影。孟古哲哲與努爾哈赤愛恨情仇只是葉赫那拉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族百年羈絆的開端……

儘管努爾哈赤滅葉赫時受布揚古的詛咒影響曾下令不許葉赫部女子入後宮為妃,但後世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的關係卻很不錯,後宮中先後有皇太極的庶妃、康熙帝的惠妃、乾隆帝的舒妃出自葉赫那拉氏,前朝有權傾一時的重臣葉赫那拉納蘭明珠和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父子。清朝最後的兩位太后慈禧與隆裕更是葉赫那拉氏女子中的翹楚。

皇太極的庶妃葉赫那拉氏並不得寵愛,生子碩塞後被皇太極賜予大臣,愛新覺羅·碩塞後隨多爾袞入關,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清初十大鐵帽子王之一。乾隆帝的舒妃是納蘭明珠的孫女,生皇十子(早殤),因為子嗣等多種原因,留下的記載極少。唯有與納蘭明珠同時代的康熙惠妃生育了大阿哥胤褆,又曾在孝昭仁皇后時期協理六宮。初為庶妃,後冊惠嬪,康熙二十年晉惠妃,為四妃之首。資歷深厚,家世顯赫,初生子承慶(早殤),後生大阿哥胤褆,又為八阿哥胤禩養母,所以她在康熙後宮佔有極高的地位。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惠妃

惠妃出生年月不詳,影視劇《寂寞空庭春欲晚》中設定惠妃是納蘭明珠的女兒,納蘭性德的妹妹,其實不合史實。真實的惠妃是郎中索爾和之女。索爾和與明珠同一祖父,即金吉臺。而金吉臺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孟古哲哲的胞兄。所以明珠是惠妃的堂叔,惠妃與明珠父子都是正宗的葉赫部王室之後。

康熙十一年,惠妃生下大阿哥胤褆,因是長子,母妃為四妃之首,協理六宮,又有明珠在前朝呼應,胤褆一度有奪嫡之心。康熙二十八年孝懿仁皇后去世後至康熙三十九年佟氏被冊為貴妃的這十一年間,後宮地位最高的就是惠妃。正是惠妃與明珠顯赫的地位,朝中一度有立嫡立長之爭。這極大地激發了胤褆奪嫡的野心。但他卻低估了康熙對原配孝誠仁皇后的深情,及對孝誠仁皇后獨子胤礽的疼愛。康熙四十八年,胤褆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卒於雍正十二年。

惠妃是葉赫王族之後,氣質高貴,與生俱來葉赫女子的高貴大氣,聰穎妍麗。她與康熙帝共同經歷「三藩之亂」。康熙幾度出徵,皆是惠妃在後宮協理事宜。出徵途中,康熙曾寫信令延禧宮妃(惠妃)為年輕低級嬪妃製作衣物,可見其主事后妃的地位。這也凸顯了她的氣度才能。另外康熙曾在信中贈送延禧宮妃與翊坤宮妃(宜妃)禮物以表思念之情,所以惠妃應頗得康熙喜愛。

她不僅是一位賢妃,更是一位聰明大氣的母親。八阿哥胤禩便是由她撫養長大,儘管胤禩最後在與雍正奪位之爭中失敗,但不能不承認他的能力,朝臣一度稱其為「八賢王」。胤禩便是在惠妃的教導中長大,成為奪儲的有力人選。而更可見聰慧則是她巧妙救下自己兒子的性命。康熙四十八年,胤褆魘咒胤礽,謀奪儲位,康熙震怒,胤褆獲罪險些被殺。惠妃上書康熙說:我這個兒子從小不孝順,是我沒有教養好,請陛下讓我好好教導他。康熙並不是無情之人,且胤褆曾多次隨康熙徵戰,幾度取得康熙信任。惠妃的話剛好給了他一個臺階,他便順水推舟將胤褆幽禁在惠妃宮中。

雍正即位後,允許部分母妃隨子而居,親子胤褆仍被圈禁,惠妃便欣然移居胤禩府中。胤褆因為惠妃的關係,在無奪嫡希望後一度支持胤禩。親子與養子都對其恭順孝敬,可見她是一位合格的母親。胤禩被禁後,雍正將其接回後宮安度晚年,她與後宮中人相處的也十分和睦,亦能知當年在後宮中她的出眾德行為她積了不少善緣。

《 清史稿 · 列傳 一· 后妃 》有如下記載:

卒其卒於康熙中及雖下逮雍正、乾隆而未尊封者,又有: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皇后妹。子一,允誐。女一,殤。惠妃,納喇氏。子二:承慶,殤;允禔。

惠妃或許不是康熙一生摯愛,卻是封建時代一個合格的妃子,是親子和養子偉大的母親,也是葉赫那拉家族出色的傳人。她身上有著葉赫那拉氏天生的貴氣,也有著與她的姑祖孟古哲哲同樣的氣度和不凡的能力。她們同作為王族之後,嫁入皇家,生兒育女,為夫君打理後宮,為家族的榮耀奮鬥。歷史於她僅有的幾筆記載絕不足以承載她波瀾的一生,但我們卻能在這隻言片語中想像她不凡的風姿,明麗的氣韻。

在康熙時期,因為納蘭明珠與惠妃的關係,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氏的關係日益密切。兩個家族的關係得到良好的發展,甚至影響到後人,明珠的孫女後來成為乾隆的舒妃。明珠的正妻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的第五女,也是正宗的愛新覺羅氏。他們共生三子三女,長子納蘭性德,次子揆敘娶耿聚忠與和碩柔嘉公主之女,三子揆方娶康親王第八女。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氏的聯姻關係在此時一度達到頂峰,唯有晚清時期慈禧太后權傾朝野時將葉赫那拉的女兒一股腦的嫁給愛新覺羅的王公貴族可比擬。而慈禧太后也是愛新覺羅與葉赫那拉的百年羈絆中一個繞不過的人物。

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大清,追封他的母親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為孝慈高皇后,使孟古哲哲成為大清史上第一位皇后。二百多年後,她的同族人,慈禧太后因為生了大清王朝唯一的繼承人而臨朝稱制,掌握這個國家的命運近半個世紀。

葉赫那拉•杏貞——被妖魔化的亡國罪人


電視劇《蒼穹之昴》中慈禧太后

很多人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布揚古的詛咒得到了應驗,葉赫那拉氏的慈禧太后亡了大清,但清朝的覆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應將歷史的重擔壓在一個人身上。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慈禧被妖魔化,集中展現她誤國誤民的一面。但歷史,本就是在前人有限的記載中,發揮的無限想像。大清正史上,慈禧是記載最多的葉赫那拉氏,而關於她的野史更是不少。後世就是從這些這些有限的記載一點點認識、走近這位中國最後一個站在權利頂峰的女人。幾千年中國歷史上,女人們在政治中心的各種手段,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關於慈禧的身世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有天亡大清,所以慈禧降世的說法,但大部分為後人編撰,最為可信的是從清宮檔案中考據出的:慈禧太后,本名葉赫那拉•杏貞。1835年出生於北京西四牌樓劈材胡同,小名蘭兒,滿洲鑲藍旗(後抬入鑲黃旗)。父親葉赫那拉•惠徵,官至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1852年,17歲的慈禧選秀入宮被封為蘭貴人,1856年生鹹豐獨子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帝,次年晉升懿貴妃,成為後宮中僅次於皇后的女人。

從檔案中可知慈禧的母家到她父親這一輩已經寥落,家世並沒有幫上她很大的忙,所以初進宮她僅被封為位份不高的貴人,但作為葉赫那拉氏的女人,慈禧怎會甘於默默,傳承自黑水河畔,融進骨血的高貴聰敏,和妍麗非凡的容貌是葉赫那拉家族女人的致命武器,很快她便憑著驚人的容貌和聰慧的頭腦獲得皇帝的恩寵,並一舉生下大清唯一的繼承人。寵冠後宮,垂簾聽政甚至成為大清朝實際的主人皆是這個女人靠著自己一步一步的奮鬥得來的。

在慈禧的執政生涯中,愛新覺羅家族的男人們面對這個不尋常的葉赫那拉氏女人卻是出奇的順從。與慈禧關係最緊密的愛新覺羅氏是她的丈夫鹹豐帝,兒子同治帝,養子光緒帝以及愛新覺羅氏的幾位親王,其中以恭親王奕訢為最。丈夫,兒子與慈禧有著割不斷的血緣關係,光緒帝也是慈禧外甥,而恭親王、慶親王、醇親王這些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卻甘心臣服於慈禧腳下,為慈禧和她的兒子的天下盡心盡力不得不讓人奇怪。有些野史中記載慈禧與恭親王有私情,聯合恭親王誅顧命八大臣,形成兩宮垂簾,親王執政的局面便是證據。但這次政變主要是皇權與臣權的衝突,且中心人物不只慈禧,還有當時的東宮慈安太后。所以這種說法有待考證。

1862年,愛新覺羅•載淳登基,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太后,嫡母鈕祜祿氏為慈安太后,授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兼軍機大臣,改年號同治,意為兩宮太后與親王攜幼帝共同治理國家。大清就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氛中拉開了新的帷幕,此時的慈禧才27歲,正是盛年,意氣風發,有著充沛的精力和偉大的抱負。慈禧太后優於才能,慈安太后優於品性,政事大都是慈禧做主,所以在兩宮太后共同執政的21年裡,慈禧始終對慈安恭敬有加。同治年間,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先後平定了山西、甘肅的回亂,同時大力興辦洋務運動。在前朝,慈禧打壓恭親王,提拔醇親王,設立總理衙門,重用左宗棠,曾國藩等漢人,平衡各方勢力。史稱「同治中興」。慈禧優秀的政治能力在此時得到充分的發揮。

同治年間的卓越政績奠定了慈禧在朝中的地位,正因此,日後的戊戌變法在慈禧面前才如此的不堪一擊。但前朝的成就斐然,慈禧與同治帝的關係卻愈來愈差,儘管慈禧精心挑選了四位大師級的鴻儒悉心教導,同治帝卻不學無術,比他的父親更加風流成性。而更令慈禧心酸的是同治帝與慈安太后的關係更甚於她。或許是慈禧對同治寄予厚望,所以每次見面不是教導就是訓斥,而慈安太后則對同治更加和藹。之後又因為同治帝選了慈安太后心儀的阿魯特氏為皇后,慈禧對皇后百般刁難。同治帝夾在生母與妻子中間愈加苦惱,於1875年染天花去世。


電視劇《蒼穹之昴》中光緒皇帝

這時的慈禧已經大權在握且不願放權,她違背祖制立醇親王與她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4歲的兒子愛新覺羅•載湉為帝,即光緒帝,兩宮太后繼續垂簾聽政。這一次,慈禧沒那麼多雄心壯志了,畢竟50多歲的老太太了,在政事上明顯的懈怠了,只想著頤養天年。她挪用海軍軍費修繕頤和園,在外憂內患中極盡奢侈地過六十大壽,導致甲午海戰慘敗,被迫籤訂屈辱的《馬關條約》。這一切無不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電視劇《蒼穹之昴》中珍妃

轉眼間,光緒帝也到了大婚親政的年紀,這一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慈禧直接將娘家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嫁給光緒為後,即隆裕皇后。甚至為了避免爭寵,她故意讓光緒中意的德馨家的兩個女兒落選,轉而選了他他拉氏的兩個女兒入宮,就是珍妃和瑾妃。然而事與願違,光緒與隆裕不合,盛寵珍妃。珍妃的盛寵、種種「出格」行為以及「買賣官爵」事件引起慈禧不滿,最後公然支持光緒變法招致殺身之禍。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攜光緒出逃前下令將珍妃溺斃。

其實最初光緒與慈禧的關係並不差,光緒自小在宮中長大,以慈禧為母,一直叫慈禧「親爸爸」。隨著光緒大婚親政,慈禧移居頤和園,帝黨與後黨爭鬥愈發激烈,但光緒與慈禧的關係卻仍不錯,甚至慈禧最初是支持光緒變法的。但變法本身急於求成,太過激烈觸動了滿洲貴族的利益,直到兵圍頤和園的消息傳到慈禧耳中,這對母子的情分才是真正的走到了盡頭。接下來便是血腥的鎮壓,光緒被囚於中南海灜臺,慈禧重回紫禁城,開始第三次垂簾聽政。

經過這次政變,大清朝已經暮氣沉沉,儘管慈禧之後又頒布「新政」,甚至仿日、俄的君主立憲制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但列強已經開始全面侵略中國,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緒與慈禧先後去世,留下年幼的宣統帝,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醇親王載灃輔政。這個奄奄一息的王朝只差最後一擊便消逝於歷史。

從17歲到74歲,慈禧一生歷經四朝,輔佐同治,光緒兩代皇帝。她的一生都與愛新覺羅的男人相依相存,作為站在權利頂端的女人,有人說她堪比孝莊太后,有人說她是禍國妖婦。與她的祖先們不同的是,無論哪一種,她的功績和過失都被載入史冊任憑後人去說。作為最具爭議的葉赫那拉氏,慈禧有著葉赫那拉氏王族的貴氣與魄力,或許時不造人,讓她出生在大清的黃昏。與四代皇帝的羈絆伴隨她的逝世長埋地下。在生命的最後,她將又一個葉赫那拉氏的女人推向前臺,這個小名叫喜子的女人又會與愛新覺羅家族發生怎樣的羈絆?

1912 年2月12日,在慈禧與光緒去世後的第三年,大清朝的最後一位太后隆裕,代年幼的宣統帝執筆,在退位詔書上蓋章,正式結束了清朝自皇太極建國,歷經十二帝,長達276年的統治。袁世凱的叛變給了奄奄一息的大清最後一擊,流動著葉赫那拉氏血脈的雙手為愛新覺羅氏世襲的王朝畫上了句號,也為這衍生自白山黑水,糾纏數百年恩怨畫上句號。這位葉赫那拉氏的末代太后,一生也與愛新覺羅氏有著理不清的恩怨。


隆裕皇后照片

許多作品將隆裕描寫成善妒懦弱,小肚雞腸的形象,但隆裕本身的性格並不是這樣,作為慈禧之弟葉赫那拉•桂祥的女兒,隆裕出身名門,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生性低調,溫柔嫻靜,是真正的大家閨秀。隆裕的本名叫葉赫那拉•靜芬,小名叫喜子。閨閣時代,她隨父母住在芳嘉園的桂國公府,那時的隆裕在芳嘉園中過著平靜歡樂的日子,正是雖然長相不是幾個姐妹中最出色的,但她的氣度卻是幾個姐妹中最穩重的,慈禧十分欣賞這個二侄女,指定她作為將來光緒的皇后。

1889年,20歲的隆裕終於等到光緒大婚親政,穿戴著鳳冠霞帔,乘坐著華麗的鳳攆,離開了生活二十年的芳嘉園,隆裕從大清正門被抬入皇宮。從此開始翻開她人生新的篇章,又一次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的聯姻,誰也不知道結局會怎樣。葉赫那拉氏第一次從大清正門被迎入古老的紫禁城,名正言順的成為大清的女主人。命運再一次將糾纏百年的兩個姓氏綁在一起。

大婚後,老實人隆裕雖然名義上是尊貴的皇后,然而真實情況是,對上不得老佛爺歡心,對下不能管束妃子,丈夫光緒對她更是冷漠,甚至敵視。隆裕雖然是慈禧的親侄女,但她顯然沒有慈禧的魄力和手段,且性情低調,不會討人歡心,所以慈禧對隆裕態度十分冷淡。相反,慈禧喜歡聰慧的瑜妃,和活潑可愛的珍妃。瑜妃故意陷害隆裕,而慈禧不僅不幫隆裕做主,還處處袒護瑜妃,賞賜東西也是先賞給瑜妃,後珍、瑾二妃,最後才是隆裕。在這樣的環境中,隆裕只得小心謹慎,處處低調。正因她低調的態度,又少與光緒交流,且光緒認為她是慈禧安插在身邊監視他的人,又懷疑珍妃與慈禧的種種事端是她暗中告密。老實的隆裕不善分辨,默默承受著夾在這兩母子中間的夾板氣。說她是最可憐的皇后也不為過。

女官德齡曾經回憶:到了夏天,常見到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御花園散步,她臉上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或許她是想到了芳嘉園的花草吧。

1900年,中華民族受盡屈辱的一年,八國聯軍侵華,佔領北京紫禁城。慈禧攜光緒逃往熱河,臨行前帶走隆裕,賜死了珍妃。光緒被囚灜臺無人照料,最終隆裕進入灜臺陪伴光緒。離開了紫禁城高高的圍牆,生活或許能多點陽光。

剛到瀛臺的日子是心酸又無奈的,光緒失去了摯愛的珍妃,變法失敗,被逐出權利中心,光緒將所有的情緒都發洩在這個可憐的女人身上,不僅對她不理不睬,甚至經常罵她。一次隆裕與其爭執了幾句,一向瘦弱的光緒一把搶下她頭上的髮簪,狠狠摔在地上。

隆裕雖然傷心,但紫禁城中那樣艱難的日子都過來了,這一次她仍舊想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撫慰光緒的心情。隆裕依舊每天問候光緒,陪他吃早膳。灜臺被封鎖,外界的消息傳不進來,他們也遠離了皇宮的紛紛擾擾。日子漸漸過去,光緒對隆裕的態度也漸漸不那麼冷漠了。隆裕讓小太監找來了一些蠶蛹,開始動手養蠶,孵化,摘桑葉,結架,繅絲,隆裕都親力親為。從小在皇宮中長大的光緒從沒有見過養蠶,便常常在一邊看著。當第一隻蠶寶寶出生時,兩個人都歡喜的像孩子一樣。

在帝黨與後黨的爭鬥,光緒曾想過連隆裕一起除去,然而此時,沒有了權利的紛爭,偌大的灜臺只有隆裕陪在他身邊,或許這個時候他開始意識到隆裕是個好妻子,雖然已不能改變什麼,但對隆裕終究是沒那麼冷談了。於隆裕來說,在灜臺陪伴光緒的日子或許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沒有紛爭,沒有其他人,只有她和光緒。

寧靜的日子不久便到了盡頭,1908年,光緒與慈禧接連去世,大清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按慈禧先前的打算,新立的皇帝只能算是同治的子嗣,那麼隆裕身為光緒的皇后與新帝沒有關係便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可幸的是慈禧死前終歸念及了家族親情,讓新帝兼祧光緒一脈,留下遺詔「攝政王載灃監國,大事並請皇太后懿旨」。慈禧死前給了隆裕權利,可這風雨飄搖的大清又能支持多久?皇太后的位子究竟是權利還是枷鎖?

次年,年幼的溥儀在太和殿即位,隆裕太后與攝政王載灃輔政。隆裕卻沒有姑母慈禧的手段和魄力,在朝中她甚至連自己的親信都沒有。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宣布獨立,袁世凱迫使載灃退位,獨攬大權。他一邊大肆打壓革命黨人,一邊以優待清室為條件迫使清帝退位。

老實人隆裕再一次站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愛新覺羅的男人們一個個都撩了挑子,這個孤立無援的女人抱著小皇帝潸然淚下:「悔不隨先帝早走,免遭今日殘局,再不同意共和,再不同意遜位,恐我大清宗室皇族,蕩然無存;況今已國無寧日,生靈塗炭,敢問於心何忍?」一向懦弱的隆裕在這個關頭少有的果斷理性,她曾對陸軍都統說「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的條件都沒了,豈不是要亡國?」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宣統名義頒布《退位詔書》,結束大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同時民國政府頒布《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尊號不廢、暫居紫禁城、以外國君主之禮優待、歲用四百萬元、宗廟、財產由專人保護。這些是隆裕為清室爭取到的最後的優待。

這個老實本分的葉赫那拉氏女人被迫走上歷史前臺,扮演了一個朝代的終結者,她成全了一場沒有流血的革命,又最大限度的保全了清室。社會各界對她大加讚揚。退位後,隆裕日夜在亡國的愧疚中度日,抑鬱成疾,1913年2月22日,在長春宮與世長辭,年僅46歲,上諡「孝定景皇后」,中華民國政府為她舉行國葬。如今看來,隆裕雖然沒有權術,但她冒著屈辱宣告亡國,以此了斷南北對峙,這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母性的寬容。

愛新覺羅氏的王朝最終由葉赫那拉氏的女人做主,退出歷史舞臺。命運總是如此的戲劇化。隆裕的一生半輩子都夾在這對母子的恩怨中,命運於她何其殘忍。死後她終於與光緒同葬,願她在崇陵中能與光緒再續在灜臺的前緣。光緒與隆裕的悲劇結束了兩個家族的羈絆。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的恩恩怨怨糾纏百年,歷經幾代,終於隨大清的覆滅消逝於歷史的塵煙中。

相關焦點

  • 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的血海深仇與累代婚姻說明了什麼?
    首先,葉赫那拉的女兒入宮品級都極高,曾有三位皇后出自葉赫那拉家族,貫穿愛新覺羅興衰史。第一位嫁到愛新覺羅家族的葉赫那拉氏女兒,便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皇太極的生母孟古格格。因為皇太極後來成為清太宗,所以葉赫那拉的孟古格格被追尊為孝慈高皇后。
  • 「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一個女人,也要滅亡愛新覺羅!」是真是假?
    有一個人女子叫做葉赫那拉意歡,她當著眾人說出了自己的姓氏之後,在場的人都感到吃驚,然後有一個妃嬪開口說道:說起來,葉赫那拉和愛新覺羅之間的恩恩怨怨,真的是斷斷續續持續了好多年,都說上一輩的恩恩怨怨就不要帶到下一輩,不然冤冤相報何時了,可是這兩個家族偏偏就不這樣,恩恩怨怨掰扯好多年,就是要分出個勝負。
  • 「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愛新覺羅!」,這個是真的嗎?
    傳說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有世仇,過去愛新覺羅氏把葉赫部滅了,葉赫部的人便發誓哪怕以後男丁死絕,家族僅剩一個女子也要報仇。
  • 葉赫那拉家族文化傳承者 集滿漢文書法藝術之大成者
    葉赫那拉家族文化傳承者 慈禧皇太后五世內侄孫 集滿漢女真文書法藝術之大成相傳元末明初的時節,在東北的葉赫河邊,葉赫那拉家族便已世居在此。但是某一天,草原上忽然燃起了烽煙,葉赫那拉家族與來犯的愛新覺羅家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攻防戰。
  • 如懿傳葉赫那拉詛咒是什麼 亡清必葉赫那拉氏留言真的嗎
    如懿傳葉赫那拉詛咒是什麼 亡清必葉赫那拉氏留言真的嗎  《如懿傳》中,葉赫那拉氏的詛咒,是指在努爾哈赤滅亡葉赫那拉部族的時候,當時葉赫那拉部族的大將臨死對天所發的毒誓,大致內容是「我死後,我的後代就算只剩下一個女子,也必定會覆滅滿洲國的」。從此民間就有了「亡清必葉赫那拉氏」的留言。
  • 憶世古今:神奇的「葉赫那拉」詛咒,究竟是如何讓大清王朝滅亡的
    在元末明初時期北方女真部落崛起,崛起的部落中就有葉赫那拉和愛新覺羅等大小部落,經過百年的徵伐後,草原上只剩下八個強大的部落,此時北方的愛新覺羅部落迎來了他們的新首領努爾哈赤。今天的東北地區主要以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為主,愛新覺羅和葉赫那拉氏分別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部落首領,兩大部族經常發生戰爭以葉赫那拉氏的戰鬥力最為強悍,因為多年的徵戰與勢均力敵的抗衡,愛新覺羅家族與那拉氏的仇恨也是越積越深。
  • 起底:宋丹丹與英達的愛恨情仇
    今天小編用洋洋萬言起底:宋丹丹與英達的愛恨情仇。讓我們從中細品人生、婚姻、親情的玄妙。①宋丹丹的「四戀三婚」網傳宋丹丹的初戀叫袁鋼,懵懂青澀的年華,沉迷愛情,大抵我等凡夫俗子都經歷過,那是囫圇吞棗的笑話。後來男友出國,便順其自然草草收場。
  • 百年的詛咒:葉赫那拉的最後一個女人慈禧,果真結束了清朝統治
    百年詛咒,歷史中最大的偶然,東哥死後,努爾哈赤終於滅了葉赫部落,葉赫部落首領布揚古被大軍包圍拒不投降,引火自焚,昨死前對天發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最後一個女人,也必滅你愛新覺羅!』從葉赫那拉東哥,到布揚古,其間所有的故事中,無論是巫師的預言,還是努爾哈赤和布揚古的詛咒都實現了,俗語有云,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一次二次可以說是巧合,難道,所有應驗的預言和詛咒都是巧合?不,這個世個本沒有巧合,任合事物都有各自存在的道理,而其間的相關聯的一切都有一條線相聯,重要的是這條線是什麼?知道了這條線那麼就是邏輯,發現不了那麼就叫做巧合!
  • 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的漢語意思是什麼
    說到清朝,令人震耳發聵的兩個姓氏莫過於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了。愛新覺羅氏是清朝的皇室姓氏,按今天的話來說,屬於國姓。葉赫那拉氏卻因為出了個老佛爺而名聲大噪。到明朝末年,那拉氏分化為烏喇那拉、哈達那拉、葉赫那拉、輝發那拉四大支系。其中,烏喇那拉氏和哈達那拉氏被稱為「同姓那拉」,葉赫那拉氏和輝發那拉氏被稱為「異姓那拉」。葉赫那拉氏屬於「異姓那拉」。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和漢化的影響,葉赫那拉氏的後人紛紛改漢姓為:那、南、葉、白等。例如:那英、那威、葉嘉瑩、葉廣芩、吳京都是葉赫那拉氏後人。
  • 這些明星都擁有「皇室血脈」,還有人保留了愛新覺羅姓氏
    葉赫那拉同樣是海西女真四大部落之一葉赫部的氏族,滿洲八大姓之一。歷史上曾出現過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東哥、孝慈高皇后(朱元璋的髮妻)、納蘭容若等著名人物。那英是葉赫那拉·靜芬(光緒的老婆,隆裕太后)的後代,父親那紅生還和溥儀有過合影。郎朗、黃海波,鈕鈷祿氏。這個姓氏大家肯定不會陌生,畢竟憑藉一部《甄嬛傳》,孫儷飾演的鈕鈷祿·甄嬛那是紅遍了全國。
  • 娛樂圈裡的愛恨情仇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娛樂圈裡的愛恨情仇」1.霆鋒與柏芝當年霆鋒與柏芝是娛樂圈裡的金童玉女求婚成功也避免不了分手的命運娛樂圈裡,她們之間的愛恨情仇,真的是不知道怎麼去形容啊,
  • 揭秘清朝滅亡之謎,禍根竟是葉赫那拉的詛咒,慈禧只是媒介?
    從古至今有許多野史在流傳,許多王朝都有其滅國的謠言,有些謠言不攻自破,有些謠言卻一直流傳,在民間一直有個傳說,清朝的滅亡和葉赫那拉的詛咒有關,這個詛咒是怎麼來的呢?這還要從一個女人說起。1582年,海西女真族葉赫部葉赫那拉氏誕下了一名女嬰,這名女嬰一下生就被大薩滿貼上了「此女可興天下,可亡天下」的預言。此女嬰名叫東哥,長大後貌美如花,成了許多部族爭搶的對象,其中也包括努爾哈赤,東哥先後被許配給了多個部族。
  • 《奔愛》愛恨情仇預告 王千源吳莫愁「先性後愛」
    電影《奔愛》王千源「愛恨情仇」版海報  搜狐娛樂訊 愛情電影《奔愛》即將於2月14日情人節全國上映,該片由華語影壇五位著名導演張一白、管虎、張猛、滕華濤、高群書執導,章子怡、彭于晏、佟麗婭、周冬雨、日前,影片雙發「愛恨情仇」版海報及同主題預告,展示了主創的情緒張力,章子怡彭于晏領銜的九大主演困頓於七情六慾,或隱忍或宣洩。預告中,佟麗婭周冬雨挑戰「同性床戲」,王千源吳莫愁則體驗「先性後愛」,吳莫愁更是詢問對方「你覺得我性冷淡嗎」,王千源直言「很旺盛」。
  • 被誤解了百年的清朝妃子——葉赫那拉杏貞,你們知道是誰嗎?
    可不是葉赫那拉哦!說起這個姓氏,在清朝可謂是顯赫一時。並且這個姓氏歷史悠久。葉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職,地位顯赫的人甚多,包括納蘭明珠、蘇克薩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計其人口在滿族中也是較多的一姓,因此被稱為八大姓之一。葉赫那拉氏的後人漢字姓氏為:那、南、葉、白。大家熟知的:那英,那威、葉嘉瑩、葉廣芩等等。
  • 細數劉洲成與馬蘇的「愛恨情仇」
    今日,劉洲成點讚說馬蘇拍戲少視頻細數這二人的「愛恨情仇」,真是讓人捉摸不透。
  • 細數黃聖依、張雨綺與周星馳的愛恨情仇
    愛恨情仇似曾相識,狹路相逢皆因一男(黃聖依篇)看著屏幕上兩個如花似玉的姐姐表面一團和氣 風輕雲淡,實則暗潮湧動 的鬥法,我們吃瓜群眾不禁想起了與這兩個姐姐都有過愛恨情仇的一個男人——周星馳。從此,黃聖依便與周星馳開啟了往後的愛恨情仇。
  • 《影》首發同名主題曲 譚維維梁博共譜愛恨情仇
    《影》首發同名主題曲 譚維維梁博共譜愛恨情仇 1905電影網訊 張藝謀執導作品《影》首發同名主題曲MV,高曉松擔任製作人並作曲,尹約作詞,譚維維、梁博演唱,詮釋出一段鏡花水月之下的愛恨情仇
  • 愛恨情仇,五味雜陳
    所有的愛恨情仇,五味雜陳,其實都是因為我們被命運擺布,無法與其融合共存。
  • 義大利語開口說 | Bello的愛恨情仇
    我是劃分愛恨情仇的分割線仇
  • 三人的「愛恨情仇」——《霸王別姬》
    除凱歌就是其中一位,用獨特拍攝手法展現《霸王別姬》裡段小樓和程蝶衣從小對打唱戲,由其一起演《霸王別姬》滿京城,後來程蝶衣取了名姬,三人的愛恨情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