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自己是哭點易擊潰的人,催淚片兒幾乎不敢看。最喜歡周公子的時候,《李米的猜想》把我給哭慘了,《風聲》的結局從來是跳過去不看的。
但是新年我有點飄了,我想挑戰一下自己,求了我「鐵石心腸」的母親大人一起去看《你好,李煥英》。真沒讓我失望,一會哭一會笑,一會眼淚鼻涕一起擦,讓我堅強的母親給鄙視了。
這部電影是賈玲同名的小品改編,向她意外去世的母親致敬的劇本。劇情是有點俗套的穿越,在母親車禍病危床前,一心想給母親爭氣的賈玲穿越到了80年代母親結婚前。她努力的討好著母親,並想在一些關鍵的選擇上,犧牲自己幫母親爭取更好的命運。電影由幾位成熟的喜劇明星支撐,做到了要你笑你就笑的效果,前半段我幾乎笑的在座位上打滾。轉折點在最後半小時,有一個設計精巧的線索,引出了飆淚點。原來穿越回去的不只是賈玲一個人,她的母親先從病床上穿越了回去,接住了後來的賈玲。所以電影中女兒對母親做的一切,其實都是母親在生離死別前,對女兒的最後一次寵愛和成全。因為這個層次的處理,把之前的情緒全部推翻,生生的在上面建構了天下父母心。孩子想爭氣想討父母的歡心;而天下父母,最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我去看電影前是做了功課,看過影片介紹,沒想到讓電影變得更好哭了。從穿越回去第一次相遇,倆人分別都有濃濃的情緒又克制住自己;到賈玲跟李煥英說,下輩子我做媽媽你做女兒;最後賈玲發現了李煥英是穿越回來的母親,哭著求她不要離開自己。倆人的表演很有層次,我是哭的喘不上氣。有一說一,劇情一般不算新穎,表演和拍攝都算是交出了一個合格的答卷,也還有潛力空間。這部電影在賀歲檔刷爆口碑,佔據了文化模因的優勢。中國家庭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深重又濃厚的羈絆,對不爭氣的抱怨,與犧牲自我的包容,這就是發生在千千萬萬家庭的實況。電影中對於80年代的還原非常棒,我媽經常指著屏幕跟我說:過去就是這樣的,廠裡就是這樣的,穿的就是這樣的,買東西就是這樣的。。。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我生下來我的媽媽就是一位中年婦女,所以我忘了她也有年輕的樣子。這時候我媽突然對我說:你要記得我年輕的樣子啊。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媽媽現在老了。電影中還有很多一前一後的背影畫面,媽媽走在前面,女兒跟在後面。我每次看到直接飆淚,想到龍應臺的《目送》,不必追。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就是超級英雄,是我們想要探索世界的全部答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逐漸高大而他們單薄佝僂,我們逐漸能耐而他們遲鈍小心。我們漸漸失去了探索父母的好奇心,他們的世界越來越小,回憶越來越多。我不記得母親什麼時候開始帶老花鏡,用退休金,帶起孩子不撒手。我印象裡她還是指哪打哪的娘子軍,走起路來我得小跑著跟上。她愛聽樊登讀書會,用混沌看單教授的財務課,承包了姐妹們的excel需求。我的媽媽是超人,從來都是我前進的榜樣,而我想討她的歡心,記住她年輕的美貌,也愛她現在的端莊。我想做她永遠長不大的女兒,也想學著像個媽媽一樣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