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未央,今天4月25日(星期六),我們幾個朋友一行來到位於夷陵區樂天溪鎮王家坪村上面的金剛山,山上漫山遍野的映山紅開的正豔,紅豔豔的映山紅沿著最高海拔1080米的高度梯次盛開,怒放的映山紅開遍整個山脈的山脊,讓染上新綠的群山披上綿延的「紅色絲帶」,蔚為壯觀。
來到金剛山,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你會看到火紅火紅的映山紅在青山綠水間雲蒸霞蔚,與秀美的長江、蔚藍的晴空自成風景,遠遠看上去好像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卷。
我們登上金剛山,在幾個天然觀景平臺上眺望,遠山如黛,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風景如畫。
西陵峽,三峽大壩、石牌、燈影峽、三把刀、毛公山、蓮沱等盡收眼底,天柱山也屈尊腳下,真可謂一覽眾山小。
金剛山,位於長江西陵峽北岸,地處樂天溪鎮王家坪村境內,山頂海拔1080米,被譽為三峽最高峰。站在金剛山頂,可以俯瞰川鄂兩省,瞭望長江上下,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金剛山的典故;
金剛山峰巒起伏,連綿不斷,得名於山頂修建的一座金剛廟。據殘存的碑文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修建金剛山廟宇;明末崇禎九年,復修金剛山廟。」
這裡曾四季香火旺盛,人氣興旺,遠近聞名。後因各種原因寺廟被毀,目前仍保留著部分建築、碑文、石刻。
當地人講,金剛廟四季香火旺盛,許願、求拜非常靈驗。江南有一富戶,丈夫得怪病身亡,獨子又得怪病,終日昏睡不醒。母親萬般無奈,前來金剛廟求菩薩保佑。燒了高香回程,走到廟旁山溝裡,腳下一滑,摔倒在路邊,暈乎乎地仿佛聽到觀音菩薩說話:「你如捨得錢財,就此修橋普渡眾生,你兒子自然會長命百歲。」母親一覺醒來,半信半疑。說來也巧,回去後兒子就慢慢甦醒了。為了還願,單身母親拿出家中積蓄捐給金剛廟,在廟旁修建了一座橋,全是石灰與石頭漿徹,半圓拱形,至今還在。人們稱這座橋叫「寡婦橋」。
「寡婦橋」為單拱圓弧形拱橋,拱軸半徑1.54米,橋高15米,拱腹由24塊石料和3塊拱頂石組成,拱頂石為矩形,兩邊石料長50釐米,中間一塊石長92釐米,石上面刻有太極圖。24塊石料和3塊壓頂石組成拱背,拱背兩邊各寬於拱腹2.5釐米,拱背、拱腹由三合土漿砌,拱軸線勻稱完整。拱座長2.1米,高43釐米,寬48釐米,以兩邊巖壁為基礎。拱兩邊由石塊砌成花牆,橋面由石塊拼砌,橋面兩邊鋪設有路肩石。橋面寬2米,長12米,就山勢架設,橋與路相連成S形,石拱橋結構合理,造型優美,與山形自然融為一體。前行30米就是金剛山古碉堡,再走70米就到了金剛山摩崖石刻和金剛山廟遺址。
到了明崇禎年間由一個叫如海(人尊稱他律爺)的老道士把金剛山廟重修擴建,1958年天柱山人胡傳桐撤毀了金剛山廟,在撤廟當天,當地村民黃大奎掉下懸崖不幸摔死,因為出了人命,金剛山摩崖石刻和金剛山石拱橋才沒有遭到破壞和拆除,保存至今。
當地老人李生俊生前講述他親眼看到廟中刻有「洪武二年建廟」碑刻和因金剛山石拱橋是上山進入金剛山廟的通道,說明金剛山石拱橋已經有了650多年之久。
金剛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宜昌縣誌》記載,民國十七年(1928)元月,中國打內戰,川軍與桂軍在天柱山、下牢溪一帶對峙交戰。桂軍佔領了金剛山,幾個營的兵力駐紮在金剛廟中。金剛山居高臨下,四面懸崖,只有一條小路可通,易守難攻。桂軍盤踞廟內,川軍無可奈何。為趕走桂軍,川軍從蓮沱上騾馬洞,向金剛山進攻,屢次強攻不下。危急之中,川軍頭目找到地方團總雷學仁,並交給他一支部隊,要雷學仁去打敗桂軍。雷率部乘著月色,直接從金剛山正面攀爬懸崖峭壁,夜襲金剛山,終於將桂軍全部圍殲。川軍獎給雷學仁一匹高頭大馬、20條長槍。從此,雷學仁威名大震,當地人稱他為「雷金剛、雷天王」。
說實話,我相信來過金剛山的部分朋友應該和我一樣,最初為滿山遍野盛開的映山紅而來,而後走過看過這滿遍山間的映山紅和歷史遺址後,對金剛山這個地方有了更多的認知,它不只是單一的「映山紅」景觀而已,它是先有歷史文化,因歷史文化的色彩而紅遍了山川大地!
據了解 ,金剛山後續將持續發展旅遊項目,項目內容包括恢復佛教古文化、古遺址,碉堡、索道觀光車、攝影觀景臺等項目。
——周 中 華
2020年 5月 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