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夷陵區的金剛山位於長江西陵峽中段江岸,離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約12公裡,離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所在地宜昌約17公裡。
金剛山地處樂天溪鎮王家坪村境內,山頂海拔約1080米,被譽為三峽壩區最高峰。
站在金剛山頂,據說可以俯瞰川鄂兩省,瞭望長江上下。
西陵峽,三峽大壩、石牌、燈影峽、三把刀、毛公山、蓮沱等盡收眼底,天柱山也屈尊腳下,很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我們從宜昌出發,駕車一路往三遊洞方向行駛,在兆吉坪村委會右轉上山,走鄉村公路大概5公裡就到了金剛山停車場。
村裡小路狹窄,會車一定謹慎避讓,路旁不時會有村民養的看家狗出現,望著我們吠叫,一副欺生的神情。
來到金剛山下,我們沿著臺階拾級而上。
登山的步道由磚石堆砌而成,兩旁樹木枝葉也砍伐修繕過,還有攔網在險要之處捆綁著,山頂也有攔網圍在險要的地方。
我們登上山頂,往遠處眺望,茫茫蒼穹之下是大好的河山,江水如綾緞一般繞青山而過,群山靜臥在藍天白雲之下,青山綠水,風景美如畫。
金剛山得名於山頂曾有的那座金剛廟。據殘存的碑文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修建金剛山廟宇;明末崇禎九年,復修金剛山廟。」
金剛山廟系明洪武二年(1369)修建,明崇禎二年復修,鼎盛時方園數百裡的信眾都前來燒香拜佛。山頂現存一刻有「金剛山」三個大字的石碑,鑲嵌在一堵2米多高的石坎裡;石碑上方,從右至左,橫書:「南無阿彌陀佛」,右豎書:「崇禎戊辰歲」,左豎書:「律士如海立」 ,中間豎書:「金剛山」三個正楷大字。
金剛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宜昌縣誌》記載,民國十七年(1928)元月,中國打內戰,川軍與桂軍在天柱山、下牢溪一帶對峙交戰。桂軍佔領了金剛山,幾個營的兵力駐紮在金剛廟中。金剛山居高臨下,四面懸崖,只有一條小路可通,易守難攻。桂軍盤踞廟內,川軍無可奈何。為趕走桂軍,川軍從蓮沱上騾馬洞,向金剛山進攻,屢次強攻不下。危急之中,川軍頭目找到地方團總雷學仁,並交給他一支部隊,要雷學仁去打敗桂軍。雷率部乘著月色,直接從金剛山正面攀爬懸崖峭壁,夜襲金剛山,終於將桂軍全部圍殲。川軍獎給雷學仁一匹高頭大馬、20條長槍。從此,雷學仁威名大震,當地人稱他為「雷金剛、雷天王」。
金剛廟旁有一座橋,當地人講是一個寡婦出錢修建,所以叫「寡婦橋」,全是石灰與石頭漿徹,半圓拱形,至今還在。
「寡婦橋」為單拱圓弧形拱橋,拱軸半徑1.54米,橋高15米,拱腹由24塊石料和3塊拱頂石組成,拱頂石為矩形,兩邊石料長50釐米,中間一塊石長92釐米,石上面刻有太極圖。24塊石料和3塊壓頂石組成拱背,拱背兩邊各寬於拱腹2.5釐米,拱背、拱腹由三合土漿砌,拱軸線勻稱完整。拱座長2.1米,高43釐米,寬48釐米,以兩邊巖壁為基礎。拱兩邊由石塊砌成花牆,橋面由石塊拼砌,橋面兩邊鋪設有路肩石。橋面寬2米,長12米,就山勢架設,橋與路相連成S形,石拱橋結構合理,造型優美,與山形自然融為一體。
「寡婦橋」前行30米就是金剛山古碉堡,再走70米就到了金剛山摩崖石刻和金剛山廟遺址。
我們走近碉堡仔細看,可以看到碉堡壁上設置了兩個射擊口,均為內小外大的喇叭形,從射擊口向外望,可以看到長江近在眼前。
這些工事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日時,國民黨軍隊修築的工事,主要用於抗擊日軍從水上進川的防禦工事。
金剛山雖被譽為三峽壩區最高峰,因為車行一直向上,所以主峰並不高,半天不到就登到山頂。山頂雜草叢生,夏季儘量穿長袖長衣褲,以免野草有刺,弄傷外露的身體。
金剛廟不復存在,只能依稀看到遺址,石碑和時刻可以瞻仰,但請儘量不要損壞,寡婦橋就在金剛廟遺址旁,碉堡也不遠。略微看一下即可,最值得駐足停留的是最高點,可以「一覽眾山小」觀景,感嘆自然風景的美好和人類的渺小。但是拍照需謹慎,崖高且險,照片拍出來好看,但生命更重要。
金剛山目前還是村裡面修繕了一部分,聽說後續將持續發展旅遊項目,可能包括恢復佛教古文化、古遺址、碉堡、索道觀光車、攝影觀景臺等項目。
期待修好的那一天,那將是宜昌人又一處休閒的場所。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