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是一座水電城,素有「川鄂咽喉」之稱,可看原汁原味的三峽

2020-12-23 東鑑旅遊

宜昌是一座水電城,同時也是歷史悠久的旅遊城市,名勝古蹟遍布全市,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不僅僅有玉泉塔、屈原廟、昭君祠、三遊洞等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有高嵐山區的幽靜、大老嶺的神秘、清江流域的秀美,使宜昌地區成為三峽乃至長江流域的旅遊明珠。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世界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 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公裡, 水庫建於1970年,建於1988年,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長江水利資源綜合利用的工程,具有發電、航運、放水、灌溉等綜合效益,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使水庫上遊水位提高20米多,恢復上遊100多公裡,形成蓄水巨大的人工湖,同時有效改善三峽航道險惡狀況, 為了保證水庫建成後的順利通航,葛洲壩水利中心工程建設了三個大型水閘,其中一號船閘建設在大江,面積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可以說是「天下第一門」。

水庫建設後,由於航線水位提高,掃蕩過去三峽航線險灘後,貨運量從400萬噸左右激增到5000萬噸以上, 發電是建設水庫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強電流持續出口到湖南、湖北河南等地。

為了大洪水時放水,葛洲壩具有洩洪閘,降下洩洪,對洪水發揮緩衝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洪水對下遊的危險,

葛洲壩不僅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縱貫南北的長江大橋,在該水庫的頂部修建了鐵路、道路和人行道,連接鄂西地區的南北道路遊人參觀了葛洲壩的雄姿,首先在葛洲壩工程局的接待室參觀了水庫電動模型和大江隔斷彩琪。

位於宜昌長江中上遊,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暖溼氣候, 素有「川鄂喉」之稱,「上扼巴蜀,下引荊襄」, 宜昌東西最大橫向距離為174.08公裡,南北最大縱向距離為180.6公裡,總面積達到21171平方公裡,

「兩水庫一峽旅遊」是三峽水庫切斷後宜昌旅遊業重點推出的宜昌最典型的旅遊路線, 確實,西陵峽全長76公裡,三峽水庫長38公裡,正好留在西陵峽的後半段,135米不變,175米不變,不會因三峽水庫引起的水位變化而變化。

宜昌旅遊業的有些人可能是天才的閃念,葛洲壩和三峽水庫之間的這一段取名為「永遠的三峽」, 在這個峽谷、水清山奇、兩岸起伏的群山之間,散布著一些世外桃源般的房子,有三遊洞、燈影峽、黃牛峽等景觀,起點是葛洲壩,終點是三峽水庫, 這樣的行程,即使是沒來過三峽的人,也要看原汁原味的三峽,以前來過還是想懷三峽的老東西,是古典之旅。

每天早上8點半,從黃柏河碼頭飛往三峽水庫的名為「兩水庫峽一日遊」的觀光船往返約70公裡,下午17點返回該碼頭,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呢?評論區在等著你!

相關焦點

  • 1911年湖北宜昌老照片,俯瞰壯麗的宜昌城與天然塔
    天然塔位於湖北省宜昌城東南長江北岸,據1999年版的《宜昌市志·文化·文物》載:「天然塔位於宜昌城東南長江北岸,相傳為晉代郭璞僑居夷陵時所建,明廢。」鎮境山位於今天宜昌市東山大道、鎮平路、獅子嶺路和夜明珠路交匯處,這裡可遠眺葛洲壩,俯瞰西陵山上的嫘祖廟。鎮境山是宜昌古城的西北屏障,它一直是軍事要地。早年的鎮靜山,元帝祖師廟和半山的竹亭掩映在山上綠樹叢中,靜謐典雅。解放後,山上的道人早已不在,山腳下青磚黛瓦的廟宇雖已破敗不堪,但依然能看得出當年的雄偉氣勢。圖為鎮境山。
  • 湖北第三大城市,坐擁3個國家5A級景區,被稱為「世界水電之都」
    今天說的是湖北第三大城市,坐擁3個國家5A級景區,被稱為「世界水電之都」,湖北省第三大城市宜昌,位於湖北西南部,長江中上遊交界地帶,古代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夷陵,到了清代,因宜興,改名宜昌,宜昌市建在長江上,著名的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就坐落在這裡,所以宜昌有「世界水電之都
  • 愛上宜昌不需要太多理由-景點小吃酒店精心推薦
    宜昌,古稱夷陵,位於長江上中遊節點處。建制歷史在2000年以上。「宜昌」之名始於東晉,市的建制始於解放初,後歷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等行政建制,於1992年形成轄縣的市(地級市)體制的宜昌市,隸屬於中國湖北省。宜昌是中部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長江航線、3條鐵路、5條高速貫穿轄區。三峽大壩,葛洲壩等水電設施是轄區經濟的有力支撐。
  • 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
    西陵峽口風景區位於宜昌市西郊,距宜昌市中心4公裡,離三峽國際機場20公裡,與宜昌市火車站相隔5公裡。風景區東起葛洲壩,西至三峽大壩,總面積142平方公裡,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美稱,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 《宜昌保衛戰》明日央視首播
    天時地利,宜昌抗戰上熒幕  宜昌位於長江中上遊接合部,素有「川鄂咽喉」、「三峽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這段歷史因其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宜昌抗戰」先後受到眾多影視公司的關注,都希望以其為題材拍攝大型抗戰電影或電視劇,認為將這段歷史搬上熒幕,對進一步弘揚抗戰精神、傳承抗戰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力前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座英雄的城市,兩度書寫二戰傳奇。
  • 《宜昌保衛戰》登陸央視首播
    400萬宜昌人民的夢想,四年籌備,四個月拍攝,一年等待……宜昌保衛戰 35集大型抗戰史詩大劇《宜昌保衛戰》,於9月19日登陸央視八套首播。這對宜昌歷屆市委、市政府及400萬宜昌人民來說,是個圓夢的時刻。圓夢路上,宜昌一步一個腳印,步履清晰、步伐堅定……宜昌位於長江中上遊接合部,素有「川鄂咽喉」、「三峽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 《中餐廳4》同款遊輪在宜昌交運可約,節目7月31日起每周五晚開播
    一段長江沿途的奇幻漂流,一艘中餐廳的夢想遊輪——長江三峽8號。一次尋找「中國味道」的發現之旅,21天的「長江途」,6大沿江錄製「站點」,第3站便抵達三峽門戶&川鄂咽喉——宜昌。 看完這一波花絮,是不是有小可愛們想來打卡一下呢?
  • 大美宜昌:這裡不僅有美味的神仙雞,還有美輪美奐的三峽大壩
    湖北宜昌一座依長江而建的城市,古稱夷陵,位於湖北西南部、長江上中遊分界處,綜合實力次於武漢,經濟實力位居湖北第三位,是中國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宜昌有很多特色美食和迷人風光,在這篇文章中會講很多宜昌的特色美食和迷人風景,大家可以發現,很多都是我沒吃過的。
  • 黃曉明趙麗穎帶你看宜昌
    與《中餐廳4》合伙人們一起觀賞三峽兩岸山景的鬼斧神工看世間奇觀三峽大壩隨船長黃曉明領航的「中餐廳」號和趙麗穎一起聽峽江號子……種種看點實在令人期待節目將宜昌作為經營站點之一這裡有舉世聞名三峽大壩三峽人家風景區山美水秀,石奇谷幽這裡是宜昌
  • 劇透:《宜昌保衛戰》即將開播,親們可別錯過了喲!
    在小布聽來,聲聲警報,和當年響徹宜昌、震動石牌的隆隆炮聲一樣,動山河、泣寰宇。歷史,不容忘記!宜昌,寫進歷史!炮火和鮮血洗禮過的江城,9月19日將在央視的屏幕上還原一段歷史。宜昌位於長江中上遊結合部,素有「川鄂咽喉」、「三峽門戶」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 抗戰劇《宜昌保衛戰》登陸螢屏
    由齊星執導,由徐佳、童蕾等主演的抗戰劇《宜昌保衛戰》日前登陸螢屏。該劇以1938年「宜昌大撤退」、1943年「石牌大戰」兩個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38年至1943年這五年間發生在宜昌的抗戰故事。
  • 刷爆朋友圈的《宜昌保衛戰》定了!9月19日央視8套見!
    宜昌,自古以來就是「三峽門戶」、「川鄂咽喉」。抗日戰爭期間,尤其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後,宜昌作為陪都重慶的東大門,其軍事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宜昌的得失,不僅直接關係到重慶大後方的安危,甚至牽扯到整個中國的抗戰大局。
  • 宜昌鄉村野趣之金剛山一日遊
    宜昌夷陵區的金剛山位於長江西陵峽中段江岸,離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約12公裡,離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所在地宜昌約17公裡。金剛山地處樂天溪鎮王家坪村境內,山頂海拔約1080米,被譽為三峽壩區最高峰。山腳下仰望山峰站在金剛山頂,據說可以俯瞰川鄂兩省,瞭望長江上下。
  • 《宜昌保衛戰》定了!9月19日央視8套見!
    濱江公園、三峽人家、車溪、百裡荒、柴埠溪等眾多景點都是主要拍攝地,上千宜昌人當群眾演         宜昌,自古以來就是「三峽門戶」、「川鄂咽喉」。抗日戰爭期間,尤其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之後,宜昌作為陪都重慶的東大門,其軍事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 湖北宜昌這五種特產,你知道哪幾種?
    美食家小婷宜昌,古稱「夷陵」,下轄5區3市5縣和1個高新區,是湖北省地級市,是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 好了,城市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了,我們今天來講講湖北宜昌這五種特產,你知道哪幾種?
  • 快看!趙麗穎黃曉明來宜昌三峽開《中餐廳》
    7月2日湖南衛視著名綜藝節目《中餐廳》第四季拍攝組來到宜昌三峽人家景區
  • 「視頻」屈原昭君故裡,世界水電名城
    遊客在三峽大壩旅遊區抒發愛國情。 通訊員韓伶娟 攝獨具民俗風情的車溪風景區。 景區提供遠安全域旅遊成績裴然。 遠安縣縣委宣傳部提供三峽人家土家表演贏遊客盛讚。 全媒記者景衛東 攝百裡荒露營。景區提供長江夜遊成為宜昌旅遊新亮點。 通訊員周星亮 攝三峽晚報全媒記者朱延筠 通訊員宋秀生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五年來,宜昌圍繞「打造核心、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不斷優化旅遊發展環境,壯大旅遊產業規模。長江三峽國際遊輪中心、三峽香溪、枝江金湖、五峰國際滑雪場等一批重大項目揭開神秘面紗。
  • 三峽之夢,由來已久,重慶到宜昌是長江黃金水道最美的一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小學課本上學到的一首古詩,寫出了在長江三峽順流而下,疾馳飛過的情景。從那時候起可能就萌生了穿越三峽的想法。隨著三峽大壩的建設完成,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展示出來,更激起了遊覽長江三峽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