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說: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到75歲才埋葬。
這裡的死,當然不是指肉體的滅亡,而是指精神上的徹底投降。有的人20多歲進了一個單位、公司,接下來的幾十年,他們就在極小的生活圈子、工作圈子裡拼搶極其有限的資源,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其所在圈子以外,其所在城市、國家以外的天地極其廣闊,但是最適合拼殺的年齡已經過去了。
這樣的人到處都是,包括北上廣深杭也是一樣,他們的統一標籤是:保守,害怕變化,永遠希望有萬全之策來解決問題。
可是,這世界的解決之道從來就是:勇猛者上路,只做好了70%甚至50%的準備,然後一路將敵人打得丟盔棄甲,靠獲取的裝備來取得最終的大捷。當然,也有勇猛者半道崩俎,可是,他們的結局不會比永遠畏縮不前者更差。
從來沒有準備好了才上路打仗的,何況即使準備好了,也未必能取勝。
說兩個真事:
某友,女性,單身媽媽。帶著孩子闖美國,孤苦無依,咬牙打拼,如今在美國擁有了自己的事業,衣食無憂,年齡在40歲上下。
某前同事,遭遇大難歸來,創立公司,一路遭遇諸多危機,最終獲得平穩發展,如今也是40多歲。
所以,當有人問我:40多歲可以轉行嗎?我總是想起這兩個勵志故事:
一個英語並不好的單身媽媽去美國獨自打拼,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你敢嗎?你能嗎?
一個遭遇大難的男人不甘平庸,扛起了創業的重擔,解決了好多人的飯碗問題,你敢嗎?你能嗎?
你可能會說:我不敢,我不能。
好的,我完全理解你,那麼咱們不做那麼高難度的事情,咱們來實施降維打擊或者平行前進:做好你自己,在你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無需去到異國他鄉,無需歷經劫難,可以做到嗎?
應該可以。
方法很簡單,首先找一個相對精細、垂直的領域去下苦功夫。為什麼要相對精細、垂直?因為你要用最大力量去學習,這樣產生的壓強最大,最容易突破。千萬不要學某些人,什麼都學,什麼都有興趣,結果到了一定年齡,除了一張嘴,別無所長。
靠資源吃飯的人,絕對難發大財,甚至會越吃越窮,靠專業吃飯的人或許也難發大財,但是只要這個專業不被邊緣化,餓肚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如果你現在40歲了,你不大可能會選一個被邊緣化,或者會被人工智慧等高科技擠壓的專業吧。
其次,一定要請教專業人士,每周用幾個小時去安靜思考、復盤。把你和那些厲害角色的每一次交流、對話反覆咀嚼。專業人士有實踐經驗,有理論框架,和他們聊一次天,你會受益無窮。
你要養成一個自覺性,和他們交流的時候,先要理清思路,然後是帶著問題去交流。真正牛的專業人士大多謙虛有禮,只有那些整天嚷嚷的「偽專業人士」才會覺得老子天下第一。
再次,學習、請教的目的不是成為那個「他」,而是要成為一個「我」。所謂「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誠哉斯言。
一旦開始上路,一定要有這樣的目的:但凡有一點點可能性,一定要想辦法生發出自已的框架、理論,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前行,不斷去修正、提升、糾偏,要高度重視數據和資源的歸集。
我們的目標不是成為混飯吃的工匠,而是成為行業大師,唯有如此,方能在專業領域立於不敗之地。
最近一段時間,我經常無意中想起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少年時代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其真意,工作了十幾年之後來看,其中真是字字珠璣——凡是我偷懶的階段,必然消沉平淡,凡是我奮進的階段,必然凱歌高奏。你吃過的苦,流過的淚,熬過的夜,沒有一樣會騙你。
最後,說說時間的問題。想40歲轉行的人,估計你的行業已經全面陷入衰退,但是只要有一年的時間,你仍然有機會救自己上岸。根據幾個人的綜合經歷來看,只要不是學高精尖的科技領域,基本上一年可入門,兩年可達及格,三年已成專業人士。
也就是說,第二年的年頭你已經可以開始在新的領域找工作了。
在學習的過程中,請忽略那些無助於專業精進的事情、人,因為你沒時間,而且此前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說得更刻薄一點,他們是你前進的反作用力,那麼,避開他們,做好你自己,從此以後,你已經在新的領域開始進發,放棄固有的圈子,放棄原有的所謂「人脈」、「資源」也是必然的趨勢。
再次強調時間,如果你一把年紀了,還不能改掉玩遊戲和打麻將的惡習,你基本就沒救了,這兩樣太浪費生命了。我除了鄙視你,啥也不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