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發稿前,電影《流浪地球》在中國地區上映5天,累計票房超過13億,超越其餘己亥年賀歲檔作品,逆襲成功。因為這部電影的橫空出世,2019年伊始,亦被業內外人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開始。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一場地球在流亡過程中遭遇的解體危機,最終在人類眾志成城的努力下與災難擦肩而過,令人振奮,淚目。
而事實上,擁有一般多的理性便可知曉的現實是,災難其實早已發生,瓦解或許是遙遠的必然,此時避過了,才是偶然的意外。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片中,讓這次「意外」降臨的,是一個名叫李一一的「聯合政府緊急技術觀察員」,正如眾人後來在片中齊力用手臂身軀一起推動的那根巨大的撞針也似,他便是這個故事中的「撞針」,意外地倖存,意外地與後來的這班同伴們偶遇,意外地讓故事發生了轉向。
李一一的飾演者,演員張亦馳,於是在這個春節檔裡,被更多人知道了。他因為完成了對李一一的塑造任務而被觀眾鎖定——一個西方電影裡較比典型而常見的怪咖、超高智商、理性幽默的科學家角色,能在這個拯救地球題材的電影中脫穎,是為《流浪地球》裡的一大驚喜。李一一的臨危不亂、超快語速、「春節十二響」開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電影才上映到第三天,劇中他手裡一直把玩著的一對20面骰子就在網上有了同款……
更加有心的觀眾按圖索驥挖到更多張亦馳的相關信息後會發現,這個1991年出生的摩羯座男同學,出道七年,作品不多卻部部紮實,「幽默快樂」、沉默硬剛的年青人,他都演得。他熱衷老電影、「喜歡很多上一個時代的東西」、素來不湊無味的熱鬧,不扎喧囂的堆兒。看慣了浮皮的容色無趣的皮囊,觀眾開始慢慢有能力分辨什麼樣的演員可謂真正相對有價值了。用很多人的話來說——他仿佛一個寶藏,可能就此再也藏不住了。
這是張亦馳在28歲的初春所經的事。
很難準確定奪這一切的發生算是偶然亦或必然。如果這個世界的運行果真以「概率」為核心,變為絕對,不變為相對,那麼這次響動和出頭,或許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實力與品質的開端。
採訪、撰文:呂彥妮
1.
打火機打了三次火,皆無果,風有點大,也或許是什麼別的原因。第四次,啪,點著了,火苗一下子躥得老高,好像也是被之前的三次啞火惹得有些不耐煩了似的。
這一刻,是2019年農曆新春伊始的深夜,凌晨4點的北京。張亦馳站在街邊,和朋友們等一輛來接他們的專車。他在那三次近在鼻端的啞火裡聞到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小時候鞭炮炸過之後的煙火味。北京很多年不讓放炮了,意外的打不著火,反而讓久違的記憶歸來。
很多事情,他都記得。越久遠的,越清晰。
那天晚上,他和幾個從幼兒園時就在一起的小夥伴回了他們曾經玩鬧、長大的大院,在北京的西邊,小鐵門外面的人永遠不會知道和明白,小鐵門裡面是另外一個世界。三層的磚樓,樓前有草坪和小花園,偏處的醫務室和遊戲室屋外有長長的走廊,白熾燈,永遠不鎖門。樓後面還有一排低矮的小房子,用磚頭砌的,哪一塊玻璃曾經被他們一起踢球的男孩一腳捫上去打碎了,張亦馳都記得他的名字,還有迴蕩在半空中好久好久的,大家一起反覆喊叫的聲音。另外一棟樓上有一排油漆刷上的標語,已經隱隱褪色了,只有一塊白色的圓形圖案還看得清楚,那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吉祥物熊貓盼盼的大耳朵。這個圖案被刷在牆上後的隔年,張亦馳才出生。
他似乎毫不關心,天亮之後那部自己有份參與並且表現優良的電影就又將突破幾億幾億的關口了。沒有彈冠相慶,沒有得意忘形。那個料峭的靜謐的晚上,他只想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那裡有他存在的底噪。
電影《流浪地球》劇照
這個春節,張亦馳必然在「不安」和喜悅的循環衝擊下度過了。《流浪地球》票房氣勢如虹,李一一口碑亦持續飛升,時時跳動著的票房數字和越來越多湧到他微博下面的粉絲和觀眾是不爭的事實了,他無法避過這一切。為什麼要避?他應該是自製慣了,也自知慣了。
所以就連兒時的故事、自己的來處,他也只是點到為止,回憶和細節勢必冗雜豐富,他也勢必都記得。但他不說了。追問無效。
電影上映三天後的子夜,張亦馳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了三張「謎語人」愛德華·尼格瑪的形象照片——一個《蝙蝠俠》系列中著名的「反派」人物,從兒時起就痴迷於各種解謎遊戲,自負而狂妄,後來每每犯案時,總會熱衷於給他的對手出謎,以玩弄為樂,「謎」是他的劍,也是他的存在基石。問他,你是出謎的那個人,還是猜謎的那個人。他沒正面回答,只說:「出謎的人想要被猜中,也痛恨被猜到。」
熱衷且擅長玩遊戲的人,最珍貴難得的品質,叫理性。
不知道很多很多年之後,張亦馳會如何回想這個春天。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那個會讓他們橫空出世的機會吧,但你其實無法知道哪一次就是那一次,那一次之後會不會還有下一次。難的不是攻城拔寨,難的是守住自己。
2.
李一一的角色塑造之成功,應該是一種相對的必然。這個結論基於張亦馳對塑造過程的復盤。
第一次見《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之前,張亦馳對自己彼行之往的目的一無所知。他們在一個健身房碰面,開場白「很奇怪」。「亦馳來了。你好,你喜歡科幻片嗎?」「我不喜歡。」「哦,我們要拍一個科幻片。」三句下來,試戲的人心裡想,「這事兒可能就『黃』了吧。」還是試了戲。導演讓他數數字,隨便怎麼數,隨便數什麼,順序無所謂,什麼都無所謂。於是張亦馳報出了自己的電話號碼,一邊報一邊健身。沒有規定情境,沒有固定情緒,沒有故事背景。「反正我就想,那個數字該要出來的,我就說了。」事後他回想,又有點糾結,你突然想說一句話,一定應該是出於本能和感性,但你說出來的又是自己的電話號碼,你再熟悉不過的一樣事物,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毫無戲劇性可言。總之,「那就是一次特別糾結的表達。」
無法得知郭帆是在哪一個瞬間看出了什麼,張亦馳於是成了李一一的最終人選。被選中的人更是在後來的合作過程裡,感受到了這個項目和同行人的熱忱與執著,一切讓他「肅然起敬」。
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大約會讓郭帆也覺得慶幸吧。
是那兩顆骰子。
當張亦馳第一次把骰子的想法和他在網上找到的20面骰子圖片發給導演郭帆的時候,郭帆跟他說,自己後背忽的一陣發涼。
起初,張亦馳只是想給自己的角色找一個與其本身人格顏色相輔相成的設計道具,李一一極其理性,思維極快,嘴也快,有時候嘴甚至跟不上腦子。「那他在平時會用什麼方式來舒緩自己呢?」他回到自己曾經看過的諸多電影「庫存」裡去,在賈木許的電影《咖啡與香菸》裡找到了一個參照。骰子。或許他只是隨便擲一擲當作給大腦的休息,也或許他會暗暗計算每一次投擲後數字出現的概率大小,whatever。總之,這個想法讓郭帆也驚到了。原本對科幻並無多大知覺的張亦馳,何以如此準確地用兩顆小小的骰子,一下子打到了某種科幻的本質呢?那個本質就叫做:概率。
「上帝不擲骰子」——愛因斯坦的名言。這是一個概率世界。張亦馳輕輕端起面前的咖啡杯。「一切不規則的跳動組成了我現在拿起這個杯子的瞬間。」
世間一切並不是人為創造出來的,一切原本都在那裡,只是等待著去被發現,每一次發現都是一個意外——骰子,承載了這些。
骰子是李一一的一部分。最終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一對,是張亦馳自己在網上買到的,他幾乎買了所有可以找到的樣式、顏色、形狀、質地不同的骰子,最終選擇了這一對,到手之後,還為它設計了一個遊戲,類似「21點」。那段時間,骰子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
世界既有概率之存在,就必然有著穩定與不穩定的相對性。投擲與安置,是流動的互變。
3.
他本來不應該叫張亦馳的。他應該叫張亦弛。父親去報戶口的時候,不知道哪一個環節出了差池,「弛」於是變成了「馳」。想好的一張一弛的寓意,無端端被改變了,人生也不得不因此被莫名提速。他信名字對命運的意義之所在,也信一字之差帶來的微妙裂變。
只是在那件可能改變了他後來人生路徑的事情發生之前,他馬蹄達達,卻終究路不對性,所以不快樂了很久很久。
沒有存在感的中學時光裡,他恐慌。「你生病一個禮拜,沒去上學,同學和老師都沒人知道,也沒人發現你不在,這種感覺讓我特別難受。」
懦弱和不自信後來被一次意外的表演經歷拯救。2008年奧運會之前,學校舉辦英語劇展演,戲劇社一個女生有一天找到張亦馳,說看你挺活潑的在班裡天天接下茬兒,我們這次表演缺一個角色,你來試一下吧。亦馳同學懵懵懂懂去了,演了一棵樹。有臺詞的樹。故事講的是大自然控訴人類種種破壞的行徑,樹於是成了主角,大量的英文獨白,情緒也是大張大闔的激憤。「一個本來默默無聞的人,給了你一個機會,在臺上,可以去咆哮去釋放,讓所有人都聽到你的聲音。」那場演出下來,大家把啥主角都忘了,就記住了這棵樹,「一個狂野的樹。」
一個中等生的逆襲。
緊接著,課本劇大賽,他和同學一起參加,根據在雜誌上看到的一篇名叫《死神在樹下》的短文編了一個劇。兩個人在樹下發現了一堆金子,友誼於是被欲望吞噬,他們彼此構陷謀害,最終雙雙死在樹下。這一次,臺詞不多,張亦馳又演又導,他給自己和搭檔設計了許多行動,手拿馬鞭在臺上轉了幾圈就是翻過萬水千山,道具都是真錢,還帶著啤酒上了臺,又喝又鬧,「什麼都不知道,就是狂幹,把所有人都滅了,整個舞臺都要燒著了一樣。」
那天從臺上下來之後,刻板的教導主任抓著他就訓:「你怎麼可以在臺上喝酒?太不像話了!」彼時一向開明審慎的校長剛好從旁路過,只對張亦馳說了四個字:「不錯,真棒。」教導主任當即無語放他走了。
放他走了。
那天之後,他成了學校裡的英雄。
張亦馳後來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也做導演,但他說,自己再也沒有導過比16歲這一年這一出《死神在樹下》更好的作品了。因為第一次,永遠出於本能。不藏拙,不怕錯。
他慶幸,自己最初的熱忱和表演帶給他的快樂依然保持到現在,但是那份無知帶來的無畏,再也沒有了。
因為對專業的敬畏和對「有知」的追求而產生的怯懦也許不全是壞事,反而寶貴,但或許還有另外的「念」在攔著張亦馳往所謂的「前面」再多走那麼幾步。
張亦馳參演電影《火鍋英雄》劇照,在片中他飾演「沙僧」(左三)
畢業之後,他每年參與的試戲次數都寥寥,一年三次,或者四次。這個數字在演員這個巨大的池子裡是難以想像的。
為什麼不多試一些?
「為什麼要試那些?」他的反問出口,我們都一時啞然了。
學表演的時候,老師告訴他,表演就是控制,你心裡要有一把尺子。「我後來想,這把『尺子』到底是什麼呢?是幫助你的工具,還是限制你做出更多設計的阻礙?我覺得它不僅僅是束縛,也是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4.
《流浪地球》的拍攝是在2017年,那正是中國電影市場最熱鬧、喧譁的時候,資本的注入為市場帶來了活力,但規則也因此開始變得偏狹,「流量」開始燙手,又惹人趨之。人心晃晃。
「以中有足樂者,不覺身外之物不若人也。」明初文臣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文中的一句。張亦馳輕輕念出來,略表心智。他從來不看綜藝,也不關心那些每天跑綜藝走紅毯的人能得到多少有形的物質收穫和名聲上的加載。「因為那些東西和我要的東西是有隔閡的。」
「我離他們越遠,就離James Stewart更近。」
James Stewart,詹姆斯·斯圖爾特,張亦馳的「精神圖騰」。他把手機舉起來,兩隻手端著,手機殼上就是這個男人的黑白照片,這個被譽為「美國的良心」的男人,1908年出生,1997年離世,美國電影學會「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排名第三,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系,美國空軍準將。
高二那一年,張亦馳開始收集老電影影碟,無意地看了好幾部不同風格不同年代的作品,雖然微微臉盲,還是有明顯的知覺,怎麼《後窗》、《迷離世界》、《費城故事》裡這三個男演員演得這麼好,還長得這麼像?一查,是一個人。
張亦馳收集的老電影影碟
他愛煞了《迷離世界》,他的微信籤名朗朗寫著:「哈維你在哪裡」。哈維,是《迷離世界》裡,詹姆斯·斯圖爾特飾演的那個角色自己幻想出來的一個夥伴,一隻大兔子,別人看不到,他卻會永遠和它交流。他在酒吧後巷講起他和哈維的相遇,那段獨白之動人,是偶然際會一般的不可多得。「你叫什麼名字?」「你希望我叫什麼名字?」「哈維。」「這麼巧,我就是叫哈維。」
也許因循一點點「謎語人」的體質,我們不該去深究張亦馳對這部電影的熱衷背後透露的秘密。他只說,詹姆斯·斯圖爾特永遠在尋找,在戲裡,更是在生活裡,他在片場像個孩子,到了一個堆滿玩具的房間,眼睛裡都是精彩和新奇,這很難。尋找快樂,對一個演員,對一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
後來,我去看了《迷離世界》,更加確信了孤獨的重要。我甚至覺得快樂就是孤獨。那隻兔子和詹姆斯,他們是彼此的「哈維」,他們的孤獨,分量一樣,他們對彼此的需要,分量一樣。
「你叫什麼名字?」「你希望我叫什麼名字?」「哈維。」「這麼巧,我就是叫哈維。」
張亦馳說,長大之後就會發現那些曾經真正給過你快樂的人,漸漸各奔東西了。他開始覺得生活越來越施予他殘酷,有些事情他卻還緊緊抓著,這份偏執讓他在回看時常常發覺自己似乎從來沒有真正投入到生活之中過,多年來所擁有的不過是「虛度」和「虛度」。
曾經對科幻無感的他,因為參演了《流浪地球》,開始仰頭觀看這片天,並且以他天生的本能和敏銳迅速被捕獲,也迅速反向捕獲了大量信息與想像。
張亦馳在《流浪地球》拍攝現場
也許有機會,你可以看到一個談論「天」時的張亦馳,是飛翔的。他鍾愛的《2001太空漫遊》中有一個神跡一般的剪切。從數百萬年前的猿人拋擲向半空中的一根獸骨,到千禧年之後人類發送到太空中的一具飛行器,不過眨眼一瞬。時光面前,人類是比蟻還渺茫的存在,卻又那麼獨特。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獎池,除了極小極小概率的榮光與高潮之外,剩下的,全是虛空和孤獨。
他說他現在無比好奇月亮背面到底有什麼。我想告訴他,天際之外的世界我們不可控,現實世界也許更迫切需要我們去面對。但想想,這樣的論調又實在沒有什麼說服力。
和小夥伴一起回去他們秘密的過去的那天晚上,路上,張亦馳讓自己的手機一直循環播放著五月天的一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每個人的快樂或者不快樂,作為外人,是無權評斷和進入的。哪怕我們一廂情願地告訴他,張亦馳,你值得真正的快樂,他也並不一定需要和相信。因為每個人的意志,就是應該不要隨著外界的聲音和介入輕易改變。
他快不快樂,我們不知道。唯一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只是,關於進退選擇,他大概不會迷失。因為他的未來不在未來,在過去。
INTERVIEW
為什麼詹姆斯·斯圖爾特是你的精神圖騰?
張亦馳:看他的專輯,我覺得他的生活當中一定也有很多孤獨的時候、有很多痛苦的時候。他的紅顏知己,跟他沒有走到一起。他的兒子還在越戰當中喪生了。他自己在最紅的時候,選擇了毅然決然地參加二戰,是真的駕駛了飛機去轟炸,很危險,他後來成為了好萊塢影史上軍銜最高的演員。他是真刀真槍去幹,投入戰鬥,這就是他的選擇,有的時候很偏執。他同時期在好萊塢混得風生水起的人,每天去party,比弗利山莊,但他好像有他自己的世界。有自己世界的人,一定有很多孤獨的時刻。
你的微博名字後面是isolation,不是lonely或其他,為什麼?
張亦馳:我打遊戲的時候叫埃索雷斯。《檸檬樹》裡的歌詞,(哼唱起來)Isolation is not good for me……
你看看,連歌詞都說了,孤獨不好……
張亦馳:可能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意味,就像咖啡似的,你覺得苦嗎?它很苦,但你的確需要的,而且你每天大量的需要的,它能給你很多精神上的慰藉。一個人的時候,能夠得到很多靈感。而且身邊有沒有人和你是否享受孤獨這件事,也不大衝突,有時候你身在一群人當中,你也覺得自己挺孤獨的。
你過往很多角色都是幽默快樂的年青人,你是個幽默快樂的年青人嗎?
張亦馳:我能呈現出來這一面,可能也是。
張亦馳在電視劇《最好的安排》拍攝現場
張亦馳《姐姐好餓》劇場版劇照
你覺得,在你相信宇宙中一定會存在的更高級的智慧裡,「他們」的世界裡有表演這件事嗎?
張亦馳:那要看他們的生產關係是什麼樣的,他們如何獲得快樂,不知道和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一樣,或者,他們是否需要快樂?我覺得表演這個事,跟快樂特別關聯。所以你問我,其他世界會不會有表演的時候,我想的是,如果他們需要表演,那或許就因為他們需要快樂。
什麼能帶給你快樂?
張亦馳:就是你自己心裡有足夠快樂的事情,我每天去看電影,每天去看我的那些碟,我去偏執地收集那些碟,去找那些角色,去沉浸在這裡面,就是極大的快樂。也許有點逃避的意味,但確實很爽。我現在對於未來還是有點迷茫的,但我知道一定能夠越來越好,越來越能夠接近自己的理想。我挺篤信這件事的。
你今年28歲,你覺得在小孩子和成人世界之間,你更偏向哪一邊?
張亦馳:挺模糊的,真的,界限挺模糊的。我大一的時候,老師跟我說,演員必須要輕信——輕而易舉地相信,就像小孩一樣,童真的天性必須一直要保留住。所以我很難在自己身上鑑定成人世界和孩童世界。很多時候,是恍惚的。
你怕一事無成嗎?
張亦馳:我怕一事無成嗎……我也不怕,我不甘一事無成。
此文特別鳴謝鄧鮮鮮女士
▼▼▼
-近期文章精選-
師者,勝傑
劉慈欣:人類有沒有未來?我答不出來
寧浩的進化論
韓寒:風暴之中,情緒穩定
我已懂得了生而渺小的道理,卻還不舍要和淺薄愚蠢一戰到底的決心
你當然可以說,他想要的太多了,但這就是黃渤
雷佳音:我內心的傷痕誰能看到
當我和倪妮談論《四個春天》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張靚穎:人最大的損失,是不會愛了
和翟天臨一起吃涮羊肉,如墜夢中
王力宏:1937年的孩子
這個故宮沒有牆—— 《上新了·故宮》45天觀察側記
黎星,你可以不用那麼可愛
「王學圻那傢伙,你說點啥,他都能跟著你折騰!」
專程去看這部電影,卻在開場前一刻被告知,它可能不會上映了
有趣的事情和無趣的事情一直都在發生,這構成了劉亞仁不同尋常的面相
恭喜山爭哥哥,等你下一把「柴」
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文牧野自述:在電影裡過日子
赤腳的金士傑
易烊千璽,雲南的雨
春夏:我做不到
常寶華走了,我們該珍惜了
我只是想要一種感覺,叫屬於,你也一樣吧
「我願意看到烏雲壓過來,我想著你總會來救我的」
大家好,我是相聲演員,我叫……
-部分人物故事精選-
| 蕭瑋 | 黃璐 | 張雨綺 | 張榕容 | 好妹妹樂隊 | 秋微 |
| 大鵬 | 陳薩 | 黃舒駿 | 餘文樂 | 周一圍 | 文詠珊 |
| 陳凱歌 | 陳紅 | 安悅溪 | 喬梁 |「極限男人幫」|
| 範偉 | 迪麗熱巴 | 胡歌 | 楊玏 | 江一燕 | 張艾嘉 |
| 葉蓓 | 宋慧喬 | 霍建華 | 王學兵 | 馬龍 | 董潔 |
| 雷佳音 | 陳小春 | 吳彥姝 | 藍天野 | 李屏賓 | 馮小剛 |
| 朱亞文 | 廖凡 | 竇靖童 | 陳坤 | 周迅 | 鄧超 |
| 陳奕迅 | 林青霞 | 王菲 | 梁朝偉 | 劉嘉玲 | 金城武 |
| 章子怡 | 張震 | 趙薇 | 舒淇 | 杜鵑 | 鹿晗 | 易烊千璽 |
| 劉雯 | 馬伊琍 | 黃渤 | 井柏然 | 倪妮 | 孫儷 |
| 李媛 | 李健 | 樸樹 | 陳柏霖 | 董子健 | 黃磊 | 王凱 |
| 李冰冰 | 宋佳 | 李榮浩 | 王千源 | 白百何 | 高圓圓 |
| 劉若英 | 王子文 | 吳秀波 | 嶽雲鵬 | 李宇春 |
| 祖峰 | 吳彥祖 | 胡軍 | 郭麒麟 | 宋仲基 | 南派三叔
| 劉昊然 | 蔡健雅 | 張魯一 | 彭于晏 | 何炅 | 陳數 |
| 張天愛 | 海清 | 韓庚 | 李淳 | 陳妍希 | 袁泉 |
| 姚晨 | 梅婷 | 杜江 | 韓童生 | 李雪健 | 趙又廷 | 趙文瑄 |
| 柯藍 | 王珞丹 | 周冬雨 | 馬思純 | 張孝全 | 楊千嬅 |
| 林依晨 | 靳東 | 羅晉 | 吳剛 | 金世佳 | 春夏 |
| 吳越 | 吳亦凡 | 萬茜 | 吳尊 | 陳粒 | Papi醬 |
| 李治廷 | 李現 | 華晨宇 | 饒雪漫 | 黃曉明 | 鍾欣潼 |
| 惠若琪 | 鍾楚曦 | 辛芷蕾 | 譚卓 | 杜江 | 祖峰 |
| 歐陽娜娜 | 孫強 | 張歆藝 | 袁弘 | 景甜 |
| 俞飛鴻 | 陳偉霆 | 周一圍 | 蔣雯麗 | 郭京飛 |
| 劉若英 | 譚凱 | 李泉 | 陳衝| 吳皓宸 | 春夏 |
| 賈樟柯 | 包貝爾 | 金士傑 | 佘詩曼 |
▼▼▼
-更多往期文章請點擊以下目錄頁-
往期文章目錄:人事萬千 寫不盡 讀不夠
文字均為原創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轉載聯繫作者或本帳號。
微博:@呂彥妮Lvyanni
轉載、合作、工作聯絡
362011091@qq.com
雖然微信改版
但是你還是能找到我的全部文章
都在閱讀原文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