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作者泉州中院
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泉州中院官方公眾號
說起永春縣下洋鎮,
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
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牛姆林。
在風景秀麗的下洋鎮,活躍著一支年輕的法院人隊伍——永春縣人民法院下洋法庭。
下洋法庭雖小,卻管轄著下洋、一都、橫口、桂洋、坑仔口、玉鬥等六個鄉鎮的一審民商事案件,年均受理民商事案件500件以上,案件調撤率達60%以上,在當地矛盾糾紛化解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那麼
小小法庭是如何立足崗位、定分止爭的?
且讓我們來看看「小法庭」的「大情懷」
因為有心,
山不再高,路不再遙
下洋鎮地處永春縣西部,丘陵山地多,交通不便,為解決文書送達問題,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下洋法庭安排專門送達人員,依託聯動協作做好送達工作。
今年7月,劉某起訴康某委物件損壞賠償一案,康某委長期在外務工,應訴材料郵寄被退回。為妥善解決訴訟糾紛,法庭工作人員親自到位於玉鬥鎮的康某委家中送達,又通過公安派出所聯繫到被告親屬,讓他們轉告當事人務必準時出庭,法庭將盡力進行調解。最終,雙方在開庭前達成調解協議,糾紛爭執也畫上了句點。此外,下洋法庭還與其他法院送達部門試點協作送達機制,對試點區域內的民事案件開啟直接送達綠色通道,真正落實司法便民利民。
送達並不是冰冷的程序,它是司法者與糾紛雙方的第一次法律接觸,也是化解糾紛和矛盾的起始路途。下洋法庭的幹警們堅信,從有溫暖的起點出發,陽光一定會照耀前行的道路。
因為有情,
司法溫暖,浸潤人心
每個案件都有著獨立的生命,它關係到每一個案件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顯得獨一無二。法庭最貼近群眾,最容易傾聽群眾的心聲。
故事要從一起確認人民調解協議的案件說開。2018年7月27日,家住永春縣一都鎮的蘇某全一家外出時發生車禍,車禍中蘇某全的妻子林某香、三女蘇金某發生車禍不幸身亡。林某香生前在一農村信用辦理定期存款,合計金額41萬元。蘇某全打算取出這筆錢,但根據金融機構的相關規定,應當經過公證或人民法院生效判決,才能領取這些款項。由於繼承人多達9人,居住在不同地區,領取存款又涉及代位繼承等專業法律問題,無論是公證或訴訟,都會給當事人帶來諸多不便,蘇某全一籌莫展。
今年7月,蘇某全與信用社的同志到下洋法庭尋求法律幫助。了解情況後,法庭建議可以通過司法確認人民調解協議的途徑快速處理,並聯絡了一都鎮司法所及人民調解委員會合力解決。依託「135」庭所共建機制,各方當事人達成人民調解協議,一致同意由蘇某全領取銀行存款。在司法確認過程中,法庭又對遠在江西的蘇幼某(繼承人之一,蘇某全次女)通過視頻技術確認主體資格,對已80歲高齡的申請人林某娘(繼承人之一,蘇某全嶽母)跨市上門服務,使蘇某全等人提出的確認調解協議請求得以「當日立案、當日審查、當日確認、當日裁定」,當月,當事人順利領取存款,又節約了訴訟費用,兩年來的一樁心事也得以了結,真真切切感受到來自司法的溫暖。
下洋法庭用心辦理每一起案件,向每一個案件當事人傳遞著司法溫暖,如春風化雨般浸潤百姓心田。
因為有愛,
法律信仰,薪火相傳
下洋法庭8名幹警,有6人來自不同縣區和鄉鎮。法庭就成了他們的另一個家。
上班時間,他們熱情為群眾提供司法服務,或是親切地接待立案當事人,或是為當事人做調解工作等;書記員和法警們則穿梭於崇山峻岭間送達。午休時間,法官們經常會放棄休息加班寫判決書和討論案情。到了夜晚,速錄員們則開始忙碌地裝訂起卷宗。
法庭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因為共同的法律信仰走到一起,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而幹警的子女們,則在長輩的潛移默化下,對這份有溫度的職業也產生一種莫名的情愫。有一天,還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嘟嘟(幹警家屬)注視著審判臺,眨著眼睛問:「我長大了,是不是也能當審判員?」法庭的幹警都被他天真無邪的言語逗樂了。他認真的說,「我聽媽媽說,坐在這裡,能夠為人們主持公道」。
▻▻▻
這裡的法庭,溫馨、溫情、溫暖,每天感受著來自基層的「煙火氣」,傳遞著司法的溫度,也承載著人民法官的信仰和情懷。
供稿:永春法院下洋法庭
原標題:《山一程水一程,司法為民踏徵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