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影院復工,許多老電影都紛紛重映,其中就有《星際穿越》。《星際穿越》豆瓣電影評分穩居9.3分,豆瓣電影排名第16位,被譽為科幻神片。8月2日重映之後,《星際穿越》就拿下全球單日票房的冠軍。
那麼,這部電影究竟有什麼魅力,從2014年一直火到了今天,也依然沒有人能取代它的位置呢?
與其說《星際穿越》是一部太空科幻片,倒不如說這是一部有關太空科學的科普片,很多科學知識都簡單易懂,全片基本上都是有科學依據指導的。
從克卜勒定律、相對論、牛頓三大定律以及許許多多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曾知曉的科學知識,再到蟲洞、黑洞、永恆號飛船模型的構建,全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豆瓣網友:啟帆
這是一個關於啟示的故事,與《2001:太空漫遊》相似,人們在遭遇困難時飛向太空,在茫茫宇宙中得到啟示,揭示得比《2001》更加清楚易懂。這個故事也是一個循環,並非標準意義上的輪迴,但是首尾貼合非常緊密。
豆瓣網友:洛麗潘
預告片開頭說的「我們不缺飛機和電視,我們缺的是食物。」這句話揭示了星際旅行的出發點。民以食為天,「食物」在這裡象徵的是回歸人性之本,回歸到人類最原始、最脆弱、對大自然最敬畏的狀態。因為當我們面對浩瀚的宇宙時,我們懂的並不比原始人類多多少。
豆瓣網友:白朗
最後一部會以商業膠片IMAX(70MM IMAX膠片)發行上映的影片,以後即使採用膠片IMAX拍攝,最終也只會以數字(雷射)IMAX上映(膠片IMAX紀錄片排外),做為IMAX影迷,如不能看到膠片IMAX版,後悔一輩子有點誇張,後悔十年是至少的;畢竟以後,只能在博物館去挖掘這段歷史了。
關於天文學的內容,無論是出現在託福聽力還是閱讀中,都讓同學們有苦說不出。其實電影《星際穿越》裡很多高大上的名詞概念,也是託福天文學裡常常考到的內容。
首先,電影名Interstellar原意是表示星際間的、恆星間的,而stellar表示星球的的意思。電影的起因是源於地球上日益嚴重的沙塵暴(dust storm)影響,而導致人類難以在地球繼續生存,於是他們開始向太空進軍,思考在太陽系(solar system)之外是否還存在另一個星系(galaxy),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新的棲息地(habitat)。
電影中,科學家們為了幫助人們擺脫重力(gravity)影響,實現Plan A,移居其他星球,而大量運用了理論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和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的算法。判斷一個星球是否適宜居住,要看這個星球的地表(surface)狀況,以及這個星球的大氣(atmosphere)狀況,電影中提到的各種氣體都有氨(ammonia)、氮(nitrogen)和氧(oxygen)。
最後給大家總結一下影片中的託福詞彙吧。
astronomy 天文學
stellar 恆星的
interstellar 恆星間的
galaxy 銀河系、星系
solar system 太陽系
planet 行星
asteroid 小行星
Mercury 水星
Venus 金星
Saturn 土星
Uranus 天王星
Mars 火星
Neptune 海王星
Pluto 冥王星
comet 彗星
space/outer space 太空,外層空間
spacecraft/spaceship 宇宙飛船
astronaut 太空人
ammonia 氨
nitrogen 氮
oxygen 氧
gravity 重力
orbit 軌道;v. 繞軌道而行
tide 潮汐
wreck 殘骸
particle physics 粒子物理
wormhole 蟲洞
black hole 黑洞
habitat 棲息地
dimension 維度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轉自網絡,由小編進行整理編寫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wx sxc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