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何一個學生九年義務制教出來的歷史素養,要這孩子籠統地說一說為什麼明清都衰敗地如此慘澹,那麼得到的答案大概是出現概率極高的一個詞——祖宗家法。因為祖宗的家法幫助著奠定了百年王朝的基礎,穩定了一個王朝建立之初的混亂與無序,確定了一個王朝何以「連綿萬世」的路線方案。
只是說起來有些可笑,當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世襲王朝的秦始皇,他的秦國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祖宗秦穆公敢於「挑戰祖宗家法」,敢於「變法」而積累的家底。而再繼續看下去,秦始皇的秦國之所以滅亡,則也是因為他自認為是「萬世皇帝之始」,自認為自己的法為「祖宗之法」。他固執地延續著徵戰時候的嚴苛虐民之法,才終於讓天下的農民不再只注重夾縫的生機,轉來抬起頭去尋找高臺上的新鮮空氣。
泥腿子們推翻高高在上的士大夫,然後再把自己包裝成一樣光鮮亮麗的士大夫,之後再犯下一模一樣拿祖宗家法壓人的錯誤,最後便如此重蹈覆轍被另一群泥腿子取代。組成歷史車輪的材料倒騰來倒騰去是這些,末了印下來的軌跡也是如此似曾相識周而復始。
於我國而言,幸運的事情在於「國家」層面衝出了這個軌跡,而不幸的事情在於,「人」這個群體卻還一代套一代地將自己和後生禁錮在循環往復的由「祖宗家法」主導的誕生-興盛-衰敗當中。
論資排輩這件事情,雖不只是東亞國家的病症,但比起相對「野蠻」的日耳曼人們而言,受「禮教」約束年月頗久的東亞圈子,還是很有普遍性的。
從韓國日本即使被打得支離破碎也依舊嚴格的前輩後輩制度,再到我國到現在竭力要「取精華」的尊老孝順,皆是一脈相承的要尊敬「祖宗」,尊敬長輩。當然,這也不是說對長輩保持敬意是件壞事,至少一個成年人活了幾十年即使一事無成也可以憑藉年齡得到「崇拜」「尊敬」「信服」。在這個過程中,便是保護了這些人的「自尊」,也在無形當中穩定了整個社會。
是真正的好事。
但是「穩定」這個東西呢,也是要好生掌握一個度,才能盡到積極的效用。像是「祖宗家法」「前輩尊崇」這樣的事情,倘若太過火便會形成對後生新人的壓制與壓榨,打擊對方的積極性也扭曲對方的心理健康。
在企業或者工作單位中,總有些「老資格」會喜愛追憶往事,拿以往的「艱苦」來對著年輕人一遍一遍地說教,一遍一遍地打著這過期的不合時宜的「雞血」。若果被攻訐的年輕人回了一句嘴,便要被冠上「不聽勸告太囂張」的「傲慢」帽子,甚至轉過身來還會得到「吃虧在眼前」的惡意咒詛。
即使,這個年輕人所有用來回應的話語僅僅只有「這都什麼年代了還說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