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二字是何含義,什麼是「祖」什麼是「宗」,許多人沒搞懂

2021-01-20 須彌山史

面對「祖宗」這個詞,大家皆能脫口而出。逢年過節,大祭小祭總會想起給祖宗們添上一碗供飯,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祖宗的含義到底是什麼?是祖先?是宗族?還是禮教綱常的代名詞?其實遠遠沒有這麼簡單。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了解一下,都拿出小本本記一記。

祖宗二詞的來源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記載了:示+且=祖,祖表示父之父。大+示=宗,宗代表大示。甲骨文五世排序如下。

後來當族系發展變多了,便將,一族之類的第一代,叫做「祖」,後世都稱作「宗」,而本人叫做「示」。祖宗一詞的廣泛使用,是先秦,周朝的時候首次將奴隸制邦聯管轄變成了宗法制的分封諸侯管轄。除了有軍功的異姓封國。周天子,「姬」姓,嫡長子繼承制,選中天子之後,其他的兄弟都被派往封國,因此,就此而言,這一代都是祖,天子繼承王位的兒子是宗,孫子是宗,其後都是宗。其他的封國的兄弟第一代是祖,後世供奉他的都是宗,當然,活著的都是「示」或者「小示」。

現在的「祖宗」說,是周禮和儒家學說的融匯貫通

儒家學說宣揚克己復禮,大行孝道。這復的就是周禮。因此,祖宗禮法,其實是儒家學說和宗法制的融匯貫通。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有一點歷史常識的都會發現一個異象,拿唐朝來說,李淵是唐高祖,李世民是唐太宗,李治是唐高宗,其後都稱宗。因為都是父死子繼,除了武則天期間睿宗,少帝,中宗的混亂,沒有加以區別。明朝這一點就做得相當好。朱元璋是明太祖,朱允炆沒有廟號,但是朱棣是承認這個皇帝的,但是他的廟號就是明成祖,而不是宗,他的皇位是從侄子哪裡取來的,不是直接繼承自朱元璋。所以稱祖。族譜上,單獨立項。

有人又會疑惑,為什麼清朝前期明明都是父死子繼,卻有三祖一宗。「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玄燁。這是因為努爾哈赤的政權是「後金」,是後金之祖,而皇太極是繼承的後金政權,所以稱宗。福臨才是大清王朝正統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帝,稱世祖。至於玄燁(康熙)因為在位時間最長,功績標榜,被稱為「聖祖」。

現在祭拜禮上的「祖宗」何解

尋常人家不比皇室又祖又宗的廟號。一般都稱「公」和「孺人」,或者「考」和「妣」。其實祖宗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神主排位,祭拜祖宗,就是祭拜神龕靈位。祖宗更體現在族譜的記載規律上,分完家之後,你就是祖,分家之前,沿著族譜往上數,小支有小祖宗,大支有老祖宗。先祖後宗,祖少而宗多。

小本本記好沒有。有什麼問題,或者對本文的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小編會一一回復,真的會一一回復。

相關焦點

  • 「祖宗」是什麼意思?「祖」和「宗」分別指啥?祖宗十九代又是啥
    圖片:祭祖劇照2、祖宗的差別我們現代人提到祖宗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會把這兩個字自然而然視為一個詞彙,但其實祖宗是不一樣的。祖和宗,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首先,最初的祖可以理解成為自己的祖先,並且因此衍生了一系列的詞彙:比如祖父,比如祖國。而宗,則可以理解成支脈。
  • 天臺宗三十一祖 靈峰智旭大師
    天臺宗三十一祖 靈峰智旭大師(之一) 智旭大師(1598—1654),俗姓鐘,名際明,又名聲,字素華,又字振之。晚號「蕅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江蘇吳縣木瀆鎮鐘氏子。
  • ——從朱棣廟號的「宗」與「祖」品中華文化
    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為「明太祖」,而朱棣我們稱他為明成祖,那為什麼明朝會有兩個「祖」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一段歷史,一探究竟,看看「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遺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給大家講個秘密,其實朱棣的「原名」不是明成祖,他本來的廟號叫明太宗,那他為什麼改為了明成祖呢?
  • 【尋根謁祖】尋根溯源自駕之旅
    尋宗問祖的線索:1.根據先人的口傳,我們祖先是從汀洲遷至到福建福清音西雲中洋水壑自然村。2.始祖名:長發公。二世祖:為俊公;三世祖:雲魁公。四世祖:永壽公南遷福清。3.始祖的相關信息資料??4.現存的家譜字輩排列。5.有墓碑為證。6.部分手抄家譜。
  • 《外來媳婦本地郎》光、宗、耀、祖四兄弟,在現實裡是哪裡人?
    在廣東有這麼一部劇,它不是什麼大製作,也沒有知名演員來吸引流量,而是用一些愛演戲的人組成的,劇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把自己的認知融入劇情裡,讓這部劇充滿了生活感。現實中康家的四個兒子「光、宗、耀、祖」來自哪裡?老大康祈光作為康家二代的老大,康祈光他淳樸厚道,吃苦耐勞,老實做人。
  • 祖根地之爭 同根共祖的修統譜分析報告
    姓氏團體內的鬥爭,劇情不可謂不精彩,這些狗血劇情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小編在此歸納出來八點,簡稱為「四爭兩佔一浪一騙」,這也不僅僅是宗親相處和宗親組織運營的問題,這些人更是對祖宗的一種辱沒。多人考證,不同版本的傳說,多多少少都會有差異,造成得姓始祖到底是誰,祖根地在哪的疑惑,也不可避免。 二、宋朝之前普通百姓沒有資格修家譜,而當時的貴族家譜基本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之中損毀殆盡,所以歐陽修和蘇洵提倡採用小宗之法修家譜,所以從宋朝開始百姓多採用小宗之法,到明朝之後,百姓修譜才採用大宗之法修譜,接到得姓始祖。
  •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原因在這裡
    01廟號起源廟號——即某祖、某宗——起源於商朝,是將永祀的君王列入太廟後的一種稱呼。當時只有「太、高、世、中」四個字,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之君曰「中」。廟號制度建立之初,十分珍貴,有大功的才可以叫「祖」,有德行的才可以叫曰:宗——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我們熟悉的商湯,廟號太祖。被伊尹放逐的太甲,廟號太宗。「盤庚遷殷」的商王盤庚,廟號世祖。武丁中興的商王武丁,廟號高宗。
  • 答謝民宗長「莫把領導」當祖宗一文提出的觀點和質疑
    作者:總祠建設文化小組2020年11月18日,由謝氏快訊公眾號發出中華謝氏聯誼總會副總會長、北京謝氏文化委員會執行會長謝民撰寫的《敬告天下謝姓人 莫把「領導」當祖宗》一文,文中針對總祠文化小組目前刊發徵詢申伯公畫像完善一事,提出了措辭嚴厲的指責和無端誹謗。
  • 慎終追遠 敬宗拜祖 臺灣舉辦恭拜軒轅黃帝大典
    慎終追遠,敬宗拜祖。3月26日上午,在河南鄭州新鄭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如期舉行的同時,數千裡之外的寶島臺灣也同時舉辦恭拜軒轅黃帝大典,藉由敬拜儀式,表達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遠祖之崇敬,傳遞「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之精神。
  • 修譜豈當兒戲——尋根問祖的是是非非
    梁通,化州人,字鳯正,號德純,諡伯才,排化州梁氏弼公第十二代祖,祖籍江西贛州贛縣,通生父梁森,胞弟梁誠,明代洪武間任雷州通判升治中,娶茅氏,生二子(有說生三子)承德、懷德。梁通葬牛娘嶺(待考)。茅氏葬吳川汾水嶺。長子承德(註:現在又有記是應雷,待考),庠生,派居調塾村。梁伯材與梁通是否是同一人?事實已經給予否定。
  •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法名袾宏,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家姓沈,杭州人,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大師、憨山德清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 祖宗十八代,上有鼻祖,下有耳孫,可為何卻沒有自己
    提起「祖宗十八代」這個詞,但凡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不過,如果要問這「祖宗十八代」到底指的是哪「十八代」,恐怕能夠完整說出來的朋友就不多了。其實,「祖宗十八代」不光只包括「祖宗」,也包括「兒孫」,所謂「祖宗十八代」,(輩分)從低到高依次為:耳、雲、仍、晜(kūn)、來、玄、曾、孫、子、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以上這十八個字,就是「十八代」中各「代」的名稱,如果再稍微詳細一些,那就是:耳孫、雲孫、仍孫、晜孫、來孫、玄孫、曾孫、孫(孫子)、子(兒子)、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 什麼!唐刀竟然不是武士刀的祖宗?
    那麼如那唐刀圖上那種刀尖造型叫什麼呢?本朝目前沒有見過命名,日本人倒是定了個名字,叫「魳切先 」。好了,他們說這個造型就是唐刀造型,有沒有什麼依據呢?另一個則是日本收藏的幾把名稱帶有「唐」字的實物刀具伴隨著祖宗論誕生緊接著引申出了下面的結論:唐刀既然是日本刀祖宗,那麼日本刀技術也當然是學自唐刀的了。接下來第一部分我們來說造型上的問題,這裡基本都是前個帖說過的東西,不過也增加些新料。通過查閱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網站,我們看到了這麼一些東西
  • 爸爸的媽媽的姐姐的哥哥叫什麼?祖宗十八代稱呼大全在此
    看看此文,好好認認祖宗十八代吧!祖宗十八代怎麼稱呼? 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上按次序稱謂: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 劃酒拳說的「五魁首、八匹馬」,流傳到現在,究竟有何含義?
    可謂是「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在美酒佳餚面前,金錢與地位似乎已經變得沒那麼重要。似乎一壺酒就足夠滿足所有的願望。當然詩詞裡是誇張的手法,但也是體現了唐代文人騷客對酒的追求。劃酒拳說的「五魁首、八匹馬」,流傳到現在,究竟有何含義?說到酒的起源,其實是很偶然的,人們把剩飯剩菜 放在一個容器中,最後發現它發出來奇妙的香氣。
  • 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帆侃歷史,今天我們講述的是:漢唐:我們一祖列宗;明朝:我們二祖列宗,清朝:我們列祖列宗大家都知道,廟號是皇帝死後移進太廟供奉的尊號,在皇帝死後,會制定一個廟號來評價他的功績。在兩漢時期,廟號制度非常的嚴格,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獲得廟號,漢朝嚴格按照祖制「祖有功而宗有德」來執行,而經過五胡亂華以後,整個傳統文化的承襲遭到了破壞,從隋唐開始,不管哪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但是無論怎麼破壞,每個朝代都恪守原則,除了開國皇帝和追封的先祖,基本沒有其他皇帝廟號敢稱祖的,即便是被稱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只能定為太宗。
  • 這是什麼意思?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祖」、「宗」?這些,你都知道嗎?初見到這個詞時,相信很多人都很疑惑,為啥不是紅花、藍花或紫花,非得是黃花呢?  一般是開國的皇帝稱祖,後來的繼承者稱宗。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等等。 廟號起於漢朝,最初非常嚴格,按照功德的標準而定,所以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唐朝以後,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 臺人士:背祖棄宗到如此瘋狂地步
    黃智賢震驚之餘,譴責「竟背祖棄宗到這樣瘋狂的地步」。臺灣中時電子報18日報導稱,黃智賢在臉書上表示,一名民眾寄了一封附有「內政部」公文的信給她。公文內容為「內政部」詢問各機關單位,「如果修改姓名條例,以後一般民眾 (不只原住民和歸化的外國人,而是包括所有人)姓名不再使用中文姓名,而是用羅馬拼音,對各機關的業務會有什麼影響?」
  • 論資排輩,祖宗家法——什麼年代了?
    因為祖宗的家法幫助著奠定了百年王朝的基礎,穩定了一個王朝建立之初的混亂與無序,確定了一個王朝何以「連綿萬世」的路線方案。只是說起來有些可笑,當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世襲王朝的秦始皇,他的秦國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祖宗秦穆公敢於「挑戰祖宗家法」,敢於「變法」而積累的家底。
  • 臺名嘴痛批「背祖棄宗」
    臺政治評論人黃智賢對此怒斥,民進黨竟背祖棄宗到這樣瘋狂的地步。黃智賢在臉書表示,有觀眾寄了一封附有「內政部」公文的信給她。公文內容為「內政部」正在詢問各機關單位,如果修改「姓名條例」,以後一般民眾,姓名不再使用中文姓名,而是用羅馬拼音,那對各機關的業務,會有什麼影響?黃智賢就此表示,這件公文的嚴重性,內行的人,一看便知。這代表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