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祖宗」這個詞,大家皆能脫口而出。逢年過節,大祭小祭總會想起給祖宗們添上一碗供飯,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祖宗的含義到底是什麼?是祖先?是宗族?還是禮教綱常的代名詞?其實遠遠沒有這麼簡單。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了解一下,都拿出小本本記一記。
祖宗二詞的來源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記載了:示+且=祖,祖表示父之父。大+示=宗,宗代表大示。甲骨文五世排序如下。
後來當族系發展變多了,便將,一族之類的第一代,叫做「祖」,後世都稱作「宗」,而本人叫做「示」。祖宗一詞的廣泛使用,是先秦,周朝的時候首次將奴隸制邦聯管轄變成了宗法制的分封諸侯管轄。除了有軍功的異姓封國。周天子,「姬」姓,嫡長子繼承制,選中天子之後,其他的兄弟都被派往封國,因此,就此而言,這一代都是祖,天子繼承王位的兒子是宗,孫子是宗,其後都是宗。其他的封國的兄弟第一代是祖,後世供奉他的都是宗,當然,活著的都是「示」或者「小示」。
現在的「祖宗」說,是周禮和儒家學說的融匯貫通
儒家學說宣揚克己復禮,大行孝道。這復的就是周禮。因此,祖宗禮法,其實是儒家學說和宗法制的融匯貫通。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有一點歷史常識的都會發現一個異象,拿唐朝來說,李淵是唐高祖,李世民是唐太宗,李治是唐高宗,其後都稱宗。因為都是父死子繼,除了武則天期間睿宗,少帝,中宗的混亂,沒有加以區別。明朝這一點就做得相當好。朱元璋是明太祖,朱允炆沒有廟號,但是朱棣是承認這個皇帝的,但是他的廟號就是明成祖,而不是宗,他的皇位是從侄子哪裡取來的,不是直接繼承自朱元璋。所以稱祖。族譜上,單獨立項。
有人又會疑惑,為什麼清朝前期明明都是父死子繼,卻有三祖一宗。「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玄燁。這是因為努爾哈赤的政權是「後金」,是後金之祖,而皇太極是繼承的後金政權,所以稱宗。福臨才是大清王朝正統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帝,稱世祖。至於玄燁(康熙)因為在位時間最長,功績標榜,被稱為「聖祖」。
現在祭拜禮上的「祖宗」何解
尋常人家不比皇室又祖又宗的廟號。一般都稱「公」和「孺人」,或者「考」和「妣」。其實祖宗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神主排位,祭拜祖宗,就是祭拜神龕靈位。祖宗更體現在族譜的記載規律上,分完家之後,你就是祖,分家之前,沿著族譜往上數,小支有小祖宗,大支有老祖宗。先祖後宗,祖少而宗多。
小本本記好沒有。有什麼問題,或者對本文的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小編會一一回復,真的會一一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