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濟寧市共承擔23萬畝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建設任務,當地如何做好土地輪休工作具體要求,如何保證輪休土地者的利益等?
濟寧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魏昌彥:
我市自2018年開始承擔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任務以來,在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區域,開展大豆綠色高質高效、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作業等技術服務,引導廣大農民改變傳統的「玉米-小麥」種植耕作方式,示範推廣輪作制度。
為了保障輪休土地者利益,我們按照每畝150元輪作補貼標準,及時足額發放財政補貼資金。項目實施三年以來,共開展輪作面積43萬畝,累計發放財政補貼資金6450萬元。我們還以全國首批大豆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山東聖豐種業為依託,把輪作土地建成高標準大豆種子繁育基地,種植戶通過與企業籤訂訂單收購協議,畝均增收200元-400元。此外,我們不斷探索大豆區域收入保險、政策性災害保險等多個險種,保障種植戶收益,提高種植積極性。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持續加強,為近年來糧食穩定增產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請問這項工作如何繼續推進?
濟南市鋼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石樹青:
今年鋼城區將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經過規劃設計,在辛莊和艾山街道辦事處分4個片區實施。前期委託第三方機構完成了建設方案編制,並順利通過專家評審獲批,目前招標工作剛剛完成,正陸續進行施工。
今年是職責調整後我區農業農村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第一年,我們將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汙染、產量高」的目標,做好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綜合開發,嚴把項目建設驗收關。注重規模經營,積極推進土地流轉,鼓勵以村為單元,先流轉、後建設,促進土地集約經營。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全託管」、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經營。發揮鎮村主體作用,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管護工作納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範疇。對土地整治後新增的耕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發包、流轉等方式加以利用,發包收入歸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農技推廣是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途徑,請問如何讓農技推廣更貼近農業生產和農民需求?
費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王立新:
我認為,農技推廣要想更貼近農業生產和農民需求,要有一支事業心強、懂技術、愛農業的農技推廣隊伍,能夠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農技人員要在有需求的農戶或新型經營主體的土地上,把需要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出來,讓新技術新成果增產或增效的突出點展現出來,把技術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10月12日,我們縣在胡陽鎮、梁邱鎮等地種植了100多畝的「小麥品種示範田」,涵蓋了20多個優良小麥品種,預計等明年小麥抽穗時節將召開全縣現場會,邀請全縣的農技人員、種糧大戶、新型職業農民等現場參觀選擇。
另外,新技術推廣和傳播需要一個載體,而新農藥、新製劑、新品種等農業物資就是新技術的載體,只要把這些載體推廣應用了,農技推廣也就到位了。
近年來費縣聘請省內外24名知名專家為特邀技術顧問,成立了20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團隊;全縣農口農業科技、管理、服務人才297人分別指導農業園區、基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產業,開展「雙百雙創」活動。
(□王浩奇 張昆 趙國陸 趙德鑫 高雲野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