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綜藝遍地開花,依靠品牌植入等商業變現優勢,美食類節目數量越來越多,內容形式也越來越豐富,不難發現,明星嘉賓漸漸成為節目中的焦點,美食反而退居二線淪為配角。在一眾競爭者的圍攻中,《鮮廚當道》藉由「養成」的視角,以「積分+淘汰」的雙賽制,將明星、廚藝、養成進行連結。傳統競技+美食的模式下,選手來來去去,觀眾可能還沒有對藝人產生足夠的認知,明星就遭淘汰了。《鮮廚當道》通過積分排位賽制拉出一個緩衝帶,給選手一個實現廚藝和個人成長的孵化空間。
《鮮廚當道》每場的主題設置其實別具匠心,首期節目以「米」為命題,請來「中國最會做飯的男人」蠔爺,科普「一碗米飯的誕生」。中國廚藝匠人、潛心研究米飯烹飪技藝的蠔爺陳漢宗的心得是:「首先要跟大米談戀愛,做成以後自己會有要流淚的感覺。」而在節目中得此真傳,並「養」出自信地,就是在首集主題競賽環節逆轉勝的信。
由於第一輪「摸底測試」環節拿下第一名,張小斐和泰維組合在第二輪主題競技中,擁有自選食材和替其他組選手分配食材的先天優勢。面對16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大米,信恰巧就被分到最不願遇到的一種——高粱米。拿到高粱米時,信坦承自己毫無自信,「有種生無可戀的感覺」。但冷靜下來,在食材不利的劣勢下,他與搭檔袁華開始投入思考,如何利用烹飪技巧,提升高粱米的口感。
「我覺得高粱米有薏米的感覺,加一個雞蛋會比較潤口,再加上滷肉和蘑菇醬汁,會讓高粱米飯味道鮮美。」搭檔袁華也在烹煮時談到自己的感受:「高粱米的特性比較硬,要不停地攪動,當中還要加水加雞湯,避免黏鍋和糊掉。要不停地和米交流,把自己的愛心融入進去。」信還給這道高粱米料理取了一個拉風的名字——「死了都要吃的滑蛋高粱米」。
最終,在品鑑環節,評委劉一帆故意製造懸念,嘗過味道後滿臉嚴肅扣上碗蓋,拒絕對信的高粱米飯作出評價。賽後採訪環節,信坦言當時心都是灰的,快被評委「嚇死」,「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回憶哪個環節出錯了」。
在整個競技過程中,信的表現與反應,與觀眾印象裡的歌手形象是截然相反的,這種「反差」反而令藝人的個性變得飽滿、生動起來。於很多觀眾而言,烹飪主題和人物特質都在「鮮廚製造」的競技過程裡得到了充分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