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拍給你看,許多觀看後的人都覺得平時非常正常的事情,看了這部電影以後意識到了不平常,意識到了青春期所發生的平常小事,情感上的經歷,將會是很多跟隨你一生的東西。這部《狗十三》只是把那些溝溝壑壑重寫的整理出來,讓人們旁觀者清,發現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尋常。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的一部青春電影,這部電影一改以往青春片中早戀、墮胎、絕症、自殺等狗血橋段,非常真實還地原了一個13歲少女的青春成長曆程,甚至感覺故事有點過於平淡,但很多人卻能從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在豆瓣獲得8.2分的原因,有人認為這是近十年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電影講述了13歲青春期少女李玩和兩隻名為愛因斯坦的狗之間故事,其實更深層地講述了李玩和爸爸乃至整個家庭之間的故事。
關於這部劇的影評也是兩極分化,一部分觀眾認為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式家庭教育問題和青春的成長經歷。另一部分觀眾則認為故事過於平淡,女主過於矯情,這本該就是成長的模樣,無需無病呻吟。
你知道人總是這樣的,比如今年過年我買了那件綠毛衣,從交了錢那一刻我就開始後悔,紅色的也好看啊。但是,要是買了紅的,我肯定也會後悔,對吧?就像人在夏天很難記得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呢又忘了夏天有多熱。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這樣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這是女主開篇的一段自我對白,看似毫無意義和邏輯的話但是卻很有深意,奠定了整個電影的基調。
蓬鬆的頭髮、微皺的眉頭、左右游離的眼神、微動的嘴角,這些細微的表情全都透露出李玩青春的迷茫和無奈,隨後,李玩又強迫自己咧開嘴微笑,或許這是對青春的妥協和對自我的和解,就像牙齒對牙套的妥協一樣。
「人在夏天很難記得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呢又忘了夏天有多熱」,就像人長大後似乎就忘記了小時候的煩惱,做著大人的樣子,似乎自己沒有當過小孩。
正如曹保平導演說的那樣:「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李玩父母離異,父親再婚,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衣食不愁,但是難免缺少陪伴和理解,內心脆弱敏感。這時候繼母又生了弟弟,爸爸怕李玩落寞,送了只狗來陪伴李玩。
最開始李玩抗拒爸爸送來的狗,但是隨著狗狗的親近與陪伴,李玩漸漸接受了這隻小狗,因為喜歡物理,她給小狗取名愛因斯坦,還和狗一起同吃同睡。
但是好景不長,一次爺爺買菜時因為沒牽狗繩而導致愛因斯坦丟失,全家雖然愧疚卻覺得不過是一條狗,並沒有尋找。但是李玩卻發瘋了一樣到處尋找愛因斯坦,一直到夜晚還不回家,爺爺因為擔心孫女跑出去尋找,讓孫女加衣服,李玩因為太過著急還有心裡的一絲憤怒失手推倒了爺爺。
也就是這裡,有人認為李玩太作了,為了一隻狗,不顧家人,還有認為爺爺奶奶把她養大,簡直不孝。其實李玩並非作和不孝,而是人在某段年齡和境遇裡,所看重的事情不一樣,我們不能用超越她年齡的姿態評判她。狗在這時候李玩的心裡絕不僅僅只是只狗,而是自己的朋友、陪伴和感情寄託。
我想,這時候的李玩還是幸福的,因為她還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和難過,還可以任性和堅持,還是一副小孩子的模樣。
後來,李玩後媽想出了李代桃僵的辦法,又去買了一隻跟愛因斯坦一樣的狗,告訴李玩狗找到了,當李玩興高採烈地推開門一看,這根本不是愛因斯坦,但是全家人卻睜著眼睛說瞎話。
李玩這時候喊道:「你們當我是傻子嗎?隨便找條狗就沒事了?這是你們對待錯誤的態度嗎?我告訴你們,我不要這隻狗,我現在就把它扔出去。」
這時候李玩還在反叛,她不能忍受成人的欺騙和敷衍。
不論是不是大人的錯誤,但是大人對孩子任性的容忍總是有限度的。李玩在一次和家人發生衝突後直到晚上還沒有回家,奶奶出門尋找差點迷路。爸爸終於忍不了了,把女兒暴打了一頓,終於李玩在爸爸的暴力下服了軟、低了頭。
李玩不再找狗了,同時也學會了偽裝自己的情緒,當再一次被家人欺騙,突然多出個弟弟時,她沒有質問,而是在弟弟生日宴上保持著微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隨著弟弟的到來,李玩的內心更加敏感起來,爸爸要分更多的精力在弟弟身上,連爺爺奶奶也給了弟弟更多的關注。如果說那次暴打讓李玩不敢任性,那么弟弟到來讓李玩認識到了不能任性。
從此,李玩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和弟弟的關係,她學會了看大人臉色,學會了假笑,這時候她漸漸地接受了假的愛因斯坦,因為它就像在這個家中無助的自己。
可是自己再也不會也不能作了,當後媽嚷嚷著要把狗送進狗肉店的時候,李玩都不敢當面反抗,而是跟到樓下對爸爸苦苦哀求,爸爸還是把狗送走了。相比第一次的「作」,李玩這次很「懂事」,再也沒有驚動一家人去找狗。直到後來自己得了物理競賽獎,爸爸說什麼要求都可以滿足,這時候李玩才怯怯地說道:「我想知道愛因斯坦送到哪家狗肉店了」。
最後,李玩遇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當堂姐拉著說:「那是愛因斯坦啊」,李玩卻說:「剛才我好怕它認出我來,幸好沒有」,李玩在已是破爛的尋狗啟示下抱頭痛哭。此刻,她已經徹底得學會了「懂事」。
李玩的爸爸和李玩就好像一個在過著夏天,一個在過著冬天。夏天呢,忘記了在冬天的寒冷,冬天呢,不理解夏天的炎熱,雖然彼此心裡有對方,但是也總在不經意地傷害著對方。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讓爸爸回到李玩這個年紀感受一下,讓李玩去爸爸的成人世界看一看,或許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了。
爸爸是不理解李玩的,李玩酷愛著物理,但爸爸卻為了能提升整體學習成績,而強行幫李玩選擇了英語小組。
還一邊陣陣有詞:「剛開始學英語,學不好沒事,老師說慢慢就趕上來了,你姐李堂現在不是也學得挺好的嗎?」
看似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根本沒有說進李玩的心裡,因為爸爸根本不了解李玩的內心。
但是我們能說爸爸不關心李玩嗎?
「你爸忙得一個人連覺都沒有睡,一大早讓老師給叫來,你爸容易嗎?你還生氣,等你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為誰好。」
作為家庭的頂梁柱,爸爸要負責賺錢養家,作為家庭的男人,爸爸要負責維繫好家庭各方面的關係,作為爸爸,要負責女兒的學習和生活。在李玩轉身離開的那一刻,大概不會考慮爸爸已經一晚沒合眼,大早晨又為了自己的事直奔學校。
當爸爸暴打女兒後,後悔不已,等到女兒出來,溫柔地讓女兒坐在了自己的腿上。
「爸今天過分了,跟你道歉,你要原諒爸,爸最近工作上忙得很,忙得很,把我煩的,晚上連覺都睡不好,你也不讓爸省心,你大了,你爺你奶年紀也大了,你更要懂事。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在這段爸爸跟女兒的道歉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爸爸的不容易,一邊是繁忙的工作,一邊是自己年邁的父母,自己真是心力交瘁,爸爸是不敢訴說自己的委屈的,有苦有淚只能往肚子裡咽。哪怕這樣,打完女兒後,爸爸也是疼在心裡,淚眼婆娑。
但是爸爸這種暴力的愛卻不是合適的,他內心對女兒的愛,夾雜著對生活的壓力,在打女兒那一刻,更多的是一種發洩,然而最後卻用「我打你,是因為愛你」,來逃避自己的歉疚。
在飯局上,爸爸選擇「跟你張哥喝酒是我人生最大的事」,而錯過了女兒的天文展,在這一刻,爸爸自己的事是大於女兒的事的,但是不能說是因為不愛女兒,而是因為大人總是覺得小孩子的事是不重要的,或者說此刻爸爸還沒有能力去給予女兒任性的權利。
當李玩在車裡放起《再回首》,問道:「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爸爸開始泣不成聲,爸爸想起了這些年對女兒的虧欠:「你爸,不是個好爸」,當爸爸用手蒙起女兒的眼睛,我想爸爸又忍受了生活的多少苦和艱難,但是爸爸是個大人,是個爸爸,他不能讓女兒看到自己的脆弱。
父母愛孩子,但是卻又時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而選擇性地忽略掉孩子的真實想法;父母總是想讓孩子高興,於是總是對孩子輕易許諾,但又總是為了大人的事情輕易地背棄承諾,甚至選擇用一個謊言去圓另一個謊言,但他們卻不覺得這有什麼。
他們在大人的皮囊裡保護著自己的權威不受侵犯,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不得已又不自覺地犧牲著孩子的自由和反叛。
父母愛孩子,但同時又總是自私的,因為成人世界的不易,他們總希望孩子聽話、懂事、讓自己省心。一方面,他們知道孩子在受傷害,另一方面,他們又用「都是為你好」來使自己得到心理安慰。
成為大人後,我們似乎忘記了自己成長的樣子;成為大人後,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幼稚想法;成為大人後,我們不能允許孩子的無理取鬧;成為大人後,我們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
孩子沒有當過大人,大人卻當過孩子,但是夏天過了,人們便忘記了冬天的寒冷。如果夏天和冬天存在著平行時空,成長和成年存在著平行時空,或許我們就更能理解孩子。
當李玩在看臺上看著年幼的弟弟學習溜冰,弟弟一再表示「我還是不會滑」,但是一旁的教練卻一直在說:「站起來,自己站起來」。這一刻,李玩笑了笑,原來全家人捧在手心裡的那麼年幼的弟弟也是這樣成長的。
我想,此時的李玩就站在平行時空裡,一邊是小時候的自己,一邊是長大的自己,此刻的她和曾經的她相遇了,她理解了成長的過程,也漸漸地習慣了成長的樣子。
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我們沒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裡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被更正。
——李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