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每場成長都是一樁兇殺案

2020-08-28 因特內分享達人


很久之前就就想看這部片子了,但是直到今天才又想起,就去網上搜了來看。


女主人公叫李玩,一個熱愛天文物理、早熟敏感的青春期女孩,父母離異後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親和新的女人結了婚生了孩子,但是怕李玩一時不知道怎麼接受她的新弟弟,全家人都選擇了隱瞞這件事。李玩之所以叫李玩,是因為這個名字本來就是隨便起的。但是弟弟的名字不行,弟弟的名字要認真地、好好地取,全家人叫他昭昭,來源於「以其昭昭,使人昭昭」這句話。



《狗十三》的英語譯名是:Einstein and Einstein,再譯為中文就是愛因斯坦與愛因斯坦,這代表了電影中兩條長得幾乎一樣,但卻又真的不一樣的狗。父親幫李玩改了她的興趣小組志願,從物理小組改成了英語小組,也許是怕李玩生他的氣,也或許是怕女兒孤獨,父親給她買了一隻狗來陪伴她。李玩一開始並不接受這番美意,她把狗關在門外置之不理,但後來可能是狗狗悽切的叫聲打動了她,她才敞開了心扉開始真正接受了這個夥伴。她給狗狗起名愛因斯坦,因為她嚮往天文物理,嚮往有另外一個平行宇宙,在那一個平行宇宙裡,所有有缺憾的事情都能得到完美的安置。



可是有一天,李玩的爺爺帶愛因斯坦去菜市場買菜,在給李玩買螃蟹的過程中一個不留心,把愛因斯坦丟了。回到家聽聞這個消息的李玩和瘋了一樣,指責家裡人連找都不找,並且自己衝出家門四處呼喊愛因斯坦的名字。



爺爺奶奶為她這個舉動擔心壞了,父親因為爺爺奶奶擔心而對李玩極度不滿,他覺得女兒太不懂事,奶奶為了去找她把自己都搞丟了,而這一邊李玩竟然還喝上了酒藉以消愁,父親恁碎了李玩的酒瓶,給了她兩巴掌,對她又拉又扯,粗暴極了。這一段拍得非常真實,也非常揪心,你似乎可以看到有無數個中國家長,像李玩她爸這樣,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不懂得怎麼和孩子溝通,愛的時候是溺愛,責的時候是又打又罵又吼,過後一句:你爸打你,是因為愛你。讓我們無數觀眾都只能無奈苦笑、嘆氣。



李玩為什麼會因為丟了一條狗而如此情緒波動,是因為她本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陪伴,但是現在這個陪伴又失去了,家裡人並不知道這條狗對她的重要性,父親在用一種粗糙的暴力方式逼迫她長大,她不得不長大。


後媽給她又帶來了第二隻「愛因斯坦」。李玩第一眼就看出這不是她的狗,但是後媽佯裝生氣,怪李玩在和她過不去,表姐也幫腔說可能是因為你太久沒見愛因斯坦,所以認不出來了。李玩只好又被迫接受成人世界對她的另一個「饋贈」,就像她一開始根本沒打算接受愛因斯坦一樣。



大人們習慣用一個謊言來圓另外一個謊言,不管後面還會暴露出多少個謊言,只要這一個謊言圓過去了,那麼這個策略於他們而言,就是成功的。


可是第二隻「愛因斯坦」的命運比第一隻還慘。李玩後來終於見到了她的小弟弟,小弟弟驕橫跋扈,在廁所間挑釁「愛因斯坦」而被咬了。後媽大動肝火,要求父親把第二隻愛因斯坦送到狗肉火鍋店去,父親只能答應。李玩邊哭邊乞求父親不要這麼做,父親卻像一個無情的昏君一樣徑直關上了車門,向前駛去。李玩再一次失去了第二隻愛因斯坦,她被迫接受,又被迫失去,她的人生好像沒有選擇,也無法選擇。



影片最讓人心酸的部分之一就是末尾表姐和李玩在街上偶遇到另外一位路人女子牽著一條狗,在和女子擦肩而過後,李玩淡淡地說了一句「剛才那好像是愛因斯坦」。表姐瞪大了雙眼,拉著她過去和路人理論,路人不承認那是愛因斯坦,表姐的激動和李玩的冷靜在此時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李玩只說了一句不好意思,隨後就走開了,表姐不解,李玩卻呈現出好像一個大人那樣的成熟冷靜:「我剛才好怕愛因斯坦向我撲過來,還好它沒有。」看到這裡你會頓悟、頓悟後會心疼、心疼後又會無奈。你可以看到李玩好像是長大了,她知道如果她又把愛因斯坦接回家,那可能之前的命運還是會接踵而來,李玩看透了這一切,她選擇放開手。可是下一個鏡頭是她捂著臉痛哭,成長的代價確實太過沉重。



影片中李玩這種「成長」的一步步的無奈,是對現實和成人世界的妥協。她一直以為樓上住的是一戶養鳥的人家,可後來卻發現那不過是一個會鳥叫的精神病人,這好像在恥笑她對於自由和美好的痴想。她因為丟了狗喝酒消愁,把父親氣得恁碎了酒瓶,玻璃碎片割傷了她的手腕,但在父親商業的飯局上,她卻被迫和染上酒氣的商人敬酒,這個時候的父親卻也只能默認。因為父親早就是成年人了,父親知道用什麼途徑能最快達到自己的目的。



你可能會責怪她的家人,怪她的出身,怪中國式教育的簡單粗暴。每個家長都在用一種「我是為了你好」的想法在愛他們的孩子,有時候難免失控,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大大忤逆了家長。我們又能怪李玩的父親多少呢?他也在用盡一切力量平衡家庭和事業,他說女兒一生氣他心裡就難過,他不是個好父親,但是會在百忙中抽空去看女兒的英語演講比賽,女兒物理得獎了他高興得笑彎了眉毛,他也沒有真的把愛因斯坦送到火鍋店,而是送去了流浪狗中心,儘管愛因斯坦最後還是因為拒絕進食而死去。


影片裡真正讓我流淚的片段不是我看到李玩受到的委屈,而是我看到了父親的無奈。李玩得獎後父親高興地親了親她的額頭,打電話和李玩母親說,感謝你給我生了個好娃兒。李玩簡短地和母親對完話後,對父親來了一句讓人感傷萬千的追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



車裡想起再回首的音樂,父親的臉色漸漸變得憂傷難以自制,他用手捂住了李玩的眼睛,自己開始猙獰地流淚。「今夜不會再有難捨的舊夢,曾經與你有的夢今後要向誰述說。」



「爸爸,需要我給你點一首《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嗎?」



每一場成長都是一樁兇殺案,你會被溫柔或者兇暴地殺死,變成一個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成年人。生命一點點被磨平,但願你心裡永藏你的平行宇宙。


- end -

相關焦點

  • 狗十三:當父權遇上少女,每一次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
    它沒有墮胎、沒有姐妹間的撕逼,只有無聲的反抗與靜默的成長。它就是由曹保平執導的青春片《狗十三》。《狗十三》身上的標籤有很多,首先,它是曹保平導演作品中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8.5分),堪比《烈日灼心》;其次,他在13年小範圍試映後就出於不可知原因被密封5年;最後,它獲得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這就是《狗十三》,它自身的經歷,如電影中李玩的經歷一般坎坷。
  • 成長的代價——《狗十三》影評
    電影《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果靖霖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曾獲水晶熊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獎。此片名為《狗十三》,狗是引題,電影說的是一個丟狗找狗的故事,而十三是一個人成長開始的年紀,狗13的阿拉伯寫法則代表對成長這件事的看法。
  • 影評|電影《狗十三》:每一次成長都刻骨銘心
    看不懂電影《狗十三》是一種幸福,但看懂了也不見得是不幸,真的不幸是:看懂了卻裝作不懂,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再一次發生在別人身上。電影《狗十三》中,十三歲的少女李玩喜歡物理,最愛《時間簡史》,想去物理方面的興趣小組,但她父親覺得把英語學好更重要,就要求李玩放棄自己的愛好,轉而去英語小組。父母要求孩子聽話懂事,如有反抗,便是不問青紅皂白的訓斥,直到孩子順從為止。
  • 《狗十三》:成長的「狗」樣子
    這是李玩說過最無奈的臺詞,《狗十三》,狗13,狗B,電影海報上碩大的標題昭示著主角無奈無力的成長,所謂成長,就是在不斷妥協的疼痛中接受虛偽的現實。李玩再次強調她並不是非要這隻狗,而是要態度,可繼母卻用「我都幫你把狗找回來了你咋還不高興」這樣的話來進行「綁架」,看似是為了李玩著想,實際上確實只為了安撫李玩而應付了事。這次是李玩的第二次委屈,比第一次更甚,沒有人理解她,如果說第一次的興趣小組讓她不滿,這次的打壓更多的是孤立無援和妥協。
  • 《狗十三》:被拉著「成長」的一代人
    近日,一部塵封五年的電影《狗十三》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有人說《狗十三》真實地揭露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但在我看來,《狗十三》透露出的正是中國式教育的弊端。這或許也是它被封禁五年的原因。狗和13連在一起,便是這個「狗13」的成人世界。
  • 一樁「處女膜」引發的兇殺案
    從中國農村最當做頭等大事的一樁「婚禮」開始,呈現了一樁有關「處女膜的兇殺案」。電影改編自魔幻現實主義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紅杏毀了一樁好婚事,又使家族蒙羞,被村民非議,家裡人自然氣到發瘋,什麼髒話都罵盡了。是誰奪走了紅杏的處子之身?紅杏面對哥哥連打帶罵的逼問一言不發。
  • 《狗十三》影評——成長之路都是痛苦的
    大家都有過青春,都曾叛逆過,更何況是單親家庭長大中的李玩,一個初中生女孩。之前看影評說電影講的是男女平等問題,李玩的弟弟得到了更多的關愛,而李玩在弟弟到來後變成了一個外人,所有人都開始圍繞弟弟轉。不平等?有嗎?有,但是這真心不是重點。這是一個講成長的故事,從一開始報興趣小組,父親和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到最後父親強制李玩報英語開始。
  • 《狗十三》成長是個中性詞,但故事最後,人們把她變成了貶義詞
    在影迷圈子中,國產青春片領域一直流傳著一部神作,就是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狗13》講述了一名少女與家人因養狗問題產生的種種矛盾,表面上是少女養狗、丟狗、尋狗的故事,實際是主人公對封建家長、重男輕女、人情世故進行抗爭與妥協的過程。(以下內容有部分劇透)十三歲的少女李玩,是個會在吃麵時把面伸出窗外,讓風吹涼的女孩。
  • 《狗十三》:論成長的重要性
    周末去看完《狗十三》這部電影,眼看著2018年快要走了,回想來這一年來,並沒有看過幾場電影,所以每一場都記憶猶在。有3D巨幕雷射投影超高清的《紅海行動》,72一張,真沒見過這麼貴的票;有趕了一夜硬座火車後看的《狂野巨獸》;第一次見了明星的《一齣好戲》;因為一場電影喜歡上一位女演員,一首歌的《驢得水》;還有這次應該是我今年的倒數第二場的《狗十三》,為什麼是倒數第二場呢,因為不出意外,我會帶著我家人再看一遍,為什麼要帶家人再看一遍後文有解釋。這是一部好片,但是難火。
  • 《狗十三》:李玩式的成長, 是人類大規模的屠殺
  • 《狗十三》:成長不能承受之重
    《狗十三》:成長不能承受之重長大意味什麼?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看著冷色調的電影《狗十三》,看著一個女孩對所有人的戰爭。孩童世界規則與成人世界規則,完全不同。何謂青春期?可能,就是拋棄原先的規則,接受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最終,我們活成了最討厭人的模樣。
  • 《狗十三》失望,是成長的過程
    01成長似乎是一個很難真實意識到細微過程,直到長大之後回看一切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那些細碎的傷害,都是迫使我們成長的助力產物。 《狗13》,《狗十三》,一部本該在13年就上映的電影,卻塵封了五年,才在18年上映,得見天日。
  • 每一場成長都是一起兇殺案,最讓人難過的是,作為孩子不會忘記
    今天胖胖要和大家聊一個比較沉重的電影《狗十三》,很多人看完電影之後都說,仿佛自己的生活被導演編輯窺探了,電影所描繪的就是自己的親歷的青春,電影的劇情有點平淡,甚至有點乏味和壓抑,但看完後卻會讓人喘不過氣。
  • 《狗十三》:失物招領,你的青春
    影片簡介十三歲的少女李玩,因父母離異,父親再婚,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送給李玩一隻狗,李玩對狗的態度從抗拒到接受再到喜愛,她給狗取名叫愛因斯坦,不幸的是,在一次爺爺遛狗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走丟了,李玩瘋狂的尋找她的愛犬,與家庭產生了猛烈的衝突,李玩在矛盾中成長,漸漸學會怎麼去做一個懂事的大人,以至於最後與愛因斯坦在街上遇到時,一人一狗,不敢相認。
  • 《狗十三》——青春最真實的疼痛
    父親送了李玩一隻狗——「愛因斯坦」。這隻狗也許就是李玩人生的縮影,在被買回來的那一刻,它就失去了自由。它的命運是任人擺布的,正如李玩自己做不了主的人生。李玩也試圖反抗,可是到了後來,她麻木了,屈服了。她徹底從一個少女蛻變成了成人。從始至終,他們從來沒有試圖打開過李玩的內心,自然不會發現,這隻狗也許就是李玩最大的精神寄託。
  • 《狗十三》:一個稱職的父親和懂事女兒的被動成長史,狗十三影評
    2018年12月14日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果靖霖主要的電影《狗十三》即將全國公映。我於12月9日參加了《狗十三》的提前點映及主創人員見面會。這是一部代入感極強的影片,莫名的壓抑從始至終。一位是稱職的父親,一個是懂事的女兒。
  • 豆瓣評分8.2《狗十三》: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蛻皮
    電影狗《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3年的作品,但是直到2018年才全國上映。影片用平實的鏡頭,白描的手法,把13歲女孩李玩青春期的陣痛和殘酷的成長過程徐徐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是當代絕大多數中國家庭生活的縮影,讓眾多的觀眾看到自己的影子。影片通過兩條狗的命運,暗喻青春期孩子蛻皮式的成長。
  • 塵封五年的國產劇《狗十三》,揭露中國式教育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看完《狗十三》讓我們心情很沉重,父親的暴力,爺爺的訓斥,家人的不理解,讓李玩不得不向這個世界妥協,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也在經歷著李玩的青春,願世界上少一些這樣的孩子,願幸福的孩子越來越多!」
  • 腦洞故事 六年前的一樁詭異兇殺案3:火雲邪神
    六年前的一樁詭異兇殺案3:火雲邪神文  澤帆【傳送門: 六年前的一樁詭異兇殺案
  • 影評|《狗十三》
    一、曹保平之於《狗十三》在觀看電影之前,我首先看到了《狗十三》的文字簡介:「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我不禁擔心起來,作為中國最根正苗紅的第六代導演,曹保平的電影以劇情波折、光怪陸離見長,善於鋪墊與衝突,如果單純地拍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會不會使單位時間的敘事強度過於弱化,或使影片過於單薄呢?幸好,曹保平運用大量的人物埋伏和映襯,以及對社會現實狀態的把握運用,讓《狗十三》所蘊藏的東西更豐富和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