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這電影為什麼被封禁這麼長的時間,因為中間的早戀問題?我想裡面的內容和最近兩年那些《左耳》《致青春》之流相比的話,內容健康的簡直不像話。總體來看故事有些平淡,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大家都有過青春,都曾叛逆過,更何況是單親家庭長大中的李玩,一個初中生女孩。
之前看影評說電影講的是男女平等問題,李玩的弟弟得到了更多的關愛,而李玩在弟弟到來後變成了一個外人,所有人都開始圍繞弟弟轉。不平等?有嗎?有,但是這真心不是重點。這是一個講成長的故事,從一開始報興趣小組,父親和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到最後父親強制李玩報英語開始。(大人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他們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他們以為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或許因為他們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吧。)
電影英文名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好像更貼題一些,看完電影其實還是不知道為什麼中文名字是狗十三,初略的理解就是主人翁像狗一樣活過了十三年,從一個不懂事叛逆的小女孩,變得像狗一樣乖巧,開始學會迎合大人。劇中的李玩在問高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或許就是點睛之筆,我想那個時候李玩已經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和大人相處了。
電影開始,父親因為強制替李玩報英語興趣小組,惹李玩不高興而給她買了一隻狗作為補償。李玩慢慢的喜歡上了這隻狗,並且悉心照顧它。這是李玩的第一隻狗,取名愛因斯坦,因為她最喜歡的還是物理和天文。然後故事從養狗,丟狗,發瘋似的找狗展開。
因為爺爺遛狗的時候沒有留心讓狗走丟了,推搡爺爺崴了腳,第二段矛盾開始。家裡人為了哄她又買了一隻差不多的狗,希望騙過她,但是她知道這不是,而她的堂姐也知道,堂姐比她大一些,在奶奶和繼母的注視下突然改了口,這是堂姐的成長,開始懂得偽裝。那時候的李玩還比較的任性,在賭氣出走後,多年不出門的奶奶獨自一個人去找她迷了路。這些引發了第三場矛盾,父親動手打了李玩,這次打讓李玩開始成長,雖然還是有些不能接受代替的愛因斯坦,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開始喜歡上它,直到後來它咬傷了弟弟,被繼母勒令父親把狗送到狗肉火鍋店。第二次找狗已經沒有了那麼瘋狂,但是她還是一家一家的狗肉店去搜索,她唯一能讓父親做的就是不要把狗送到火鍋店。
可以推敲的點有很多,英語演講的失利,以及物理考試的獲獎是兩個不錯的點,證明了大人說的未必都是正確的。當李玩最終獲得了省立第一,父親問她想要什麼的時候,她只是想知道當初父親把愛因斯坦送到了哪家飯店。後面得知愛因斯坦被送到寵物收容所的時候,開心的笑了,在得知收容所裡的愛因斯坦死了以後,她沒有發脾氣,而是對父親說了,謝謝。
後面酒席上吃狗肉,以及最後當她和李唐散步時偶遇丟失的愛因斯坦,卻最終否認都在表明李玩長大了。這種長大不再是身體上的發育(之前堂姐展示自己的胸罩的幾段,更多講的是生理上的發育問題)而是心智上的成長。長大意味著什麼?對李玩來說,長大意味著學會逢迎。這裡也有兩個很好的點,一個是喝了高放給她的牛奶,這之前她是不能喝的,後來也證明了身體的排斥並不會因為觀念的改變而變。但是後面吃狗肉這段,當在場所有親人都在擔心李玩要翻臉的時候,她並沒有,她吃下去了。所與人都鬆了一口氣,他們以為李玩愛狗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只有李玩知道自己長大了,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開始討好別人。
當然除了李玩,電影中的父親也很值得玩味。作為一個父親他不允許女兒喝酒,但是在酒場上為了拍領導的馬屁,卻主動讓女兒敬酒。後面為女兒擺的酒席上也是這麼做的,這個時候他要的更多的是面子,他忘記了自己當初說過的話。父親在女兒面前說過的話以及沒有兌現的諾言,是因為父親是大人,而大人生活中有著更多的無奈。當父親打李玩,而後又因愧疚向女兒道歉的時候,李玩是不太能理解的。但是後面在酒場上拍上級領導馬屁以及在其他叔叔面前的那種強顏歡笑讓她知道了大人的世界,她開始懂了父親。
父親開車送李玩回家,她的母親打過來電話。父親和母親簡單地講了一些客套話,李玩問父親,當初和母親是怎麼開始的。父親沒有說什麼,而當女兒打開廣播,《再回首》歌曲響起的時候,父親終於還是繃不住哭了起來。電影沒有交代當初李玩父母因何是在一起,又因何分開的,但從父親聽歌后的反應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也不容易。
電影中講了李唐和高放的感情,那是感情嗎?當初李玩問李唐,「你愛高放嗎?」李唐想了想說那不是愛,只是喜歡。但是當她發現自己愛上李唐,而李唐卻喜歡上李玩的時候,她哭著離開了。原來李唐的喜歡變成了愛,而高放的卻只是喜歡。當初為了表明自己的愛,高放在手臂上紋了唐,而後來當他喜歡上李玩的時候,他做了同樣的事情。
好的電影應該是讓人看後能夠有所想,《狗十三》不是教育初中生的,而當我們看懂以後才發現已經回不去了。故事結尾處,李玩看著溜冰場上學習的弟弟,那不就是小時候的她嗎?對牛奶過敏,從一次次跌倒中學會如何堅強,如何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