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在小時候對「恐龍」應該有過濃厚的興趣,它們猶如神話一般龐大的身軀,卻真實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如果地球有一個整體的感官,那麼相對於人類這短短的百萬年來說,恐龍才是地球最熟悉的生物之一,畢竟他們繁衍生息了億萬年的時間。
漫長的歲月中,恐龍是地球上最顯著的生物,那也是屬於它們的時代,就好像現在的地球,到處遍布著人類一樣。一塊隕石從外太空急速奔來,撞擊到地表之上,對於地球來說這不過是落下來一粒小的「塵埃」,但就是這樣一塊太空「塵埃」卻捲起了鋪天蓋地的塵雲,遮蔽了陽光,隔絕了溫度,恐龍便自此退出了生命繁衍的舞臺,億萬年的稱霸戛然而止。
恐龍的滅絕便是如此的殘酷以及富有戲劇性,就好像是某個「超自然」的造物主厭惡了恐龍一樣,隨手擲下的小石子便能夠演化成一場對於恐龍的滅頂之災。
人類是富有感情的,我們對於恐龍的遭受不但同情,並且心有戚戚,畢竟我們不論是存在的時間還是「稱霸」的時間,都太過稚嫩。不過有很多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我們和恐龍相比,有一個絕大的優勢,那就是我們擁有「智慧」。
我們有科技手段,可以對外太空進行不間斷的監測,可以用核彈來摧毀一些「不懷好意」的隕石,因此我們不需要從恐龍身上自尋煩惱。這樣的「自信」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認識,直到1994年,木星上為我們演示了一場壯闊的天體撞擊表演。
在1993年,三個天文學家發現了木星身邊有個「新傢伙」,通過細緻的觀察後,這個「新傢伙」被確定為是一顆彗星。這顆彗星大概是從彗星帶中逃逸出來的小調皮鬼,不過還沒有踏上自由穿梭的路程,就被龐大的木星所「捕獲」了。
這顆被命名為蘇梅克-列維九號的彗星已經在木星周圍環繞了一百多年,而且因為木星的引力實在過於巨大,彗星已然被撕裂成了21塊不同大小的碎片,最大的一塊直徑三十五公裡,小的也有兩公裡以上,更讓天文界驚訝的是,這些碎片馬上就要和木星撞擊。
對於地球來說,一顆直徑八百米左右的彗星,就能夠讓地表上所有的生命都面臨「恐龍」那樣的下場。這麼大的星體撞擊,是不敢想像的,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能夠目睹到巨型星體和行星相撞的場面,很快便引起了全球範圍的關注。
1996年七月,經過科學家不斷地推算,時間被確定在7月16日,也就是在這一天的木星,迎來了二十一次的「星體打擊」。每一次彗星碎片和木星的接觸,都會引發比整個地球表面還要巨大的塵埃雲,而當科學家對於撞擊的隕石坑進行直徑測算後,得出了讓人可怕的數字。
地球的直徑數據是1.3萬公裡,但是這些木星上的21個隕石坑,最小的也超過了地球的直徑,最大的一個隕石坑,竟然直徑有三萬多公裡,這樣的威力,就好像是在地球上引發了十億顆最大當量的原子彈,並且是同時爆炸。人類歷史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末日場景」的描述,但不論是什麼樣的洪水和地震,在這現實存在的隕石坑面前,都顯得小兒科了。
木星距離地球大約有13億公裡,雖然看起來很遙遠,不過木星卻足夠稱得上是地球的「貼身保鏢」,並且是彪形大漢的類型。木星足足有1300個地球那麼大,龐大的身軀產生了巨大的引力,在太陽系中,木星吸附了諸多像蘇梅克-列維九號這樣的「淘氣鬼」,如果沒有木星的存在,地球生命遭受滅頂之災的概率會直線上升,具體來說,正是有了木星的存在,地球遭受行星碰撞的機率被降低了8000多倍,這樣高概率的撞擊,會讓地球永遠都處於生命——繁衍——打擊滅絕的循環中,而更不可能有時間進化出高等的生命體。
我們人類的科技,如今只能夠對很小的隕石進行外太空的「核彈分解」,如果是碰上蘇梅克-列維九號這樣體積的彗星,那就算是全世界的科技力量加起來,也無法阻擋地球生命滅絕的下場。因此 ,我們應該對「木星」心懷感激,並且要認識到生命的脆弱,進而能夠更加的珍惜我們的人生和時間,這才是我們關注繁瑣星空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