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來的宏觀經濟數據又多又猛,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官宣了人均GDP站上1萬美元新臺階——不誇張地說,一個新的時代和拐點就此到來。
圖為1980-2018年中國以美元計人均GDP
中國大陸人口有14億人,人均GDP1萬美元——這個水平在全世界橫向比較,有11億人比我們高,6億人跟中國差不多,45億人不如我們。
萬元美金時代意味著很多變化,挑幾個重點和大家分享下:
●
人均GDP1萬美元是個坎兒。
目前處於這個水平的主要經濟體有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馬來西亞。
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人均GDP高速增長,用10年左右時間翻了三四倍,在2008-2010年間紛紛衝上人均GDP1萬美元。然而,接下來近十年時間,這些國家圍繞著1萬美元不斷震蕩。這並非偶然,說明這些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在人均GDP1萬美元附近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發展模式碰到了瓶頸。
我們跨過這個坎兒的關鍵一步就是「穩增長」。具體點說,經濟增速能夠成功換擋,在中速發展平臺上維持儘可能長的時間。也就是下圖中的藍線模型:
橫軸同時代表時間和人均GDP
縱軸代表平滑了所有波動的簡版經濟增速
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一塊,日韓確實是我們的榜樣。
●
萬元美金時代有兩大經濟基本盤:
一是基礎設施,包括城鎮化2.0—都市圈化,航空高鐵高速地鐵等公共運輸的連結,放開戶籍和搶人大戰,省會首位度提高和城市規模擴容。
我以前對城市化的理解僅限於房地產,這兩年做港股打新看了幾百份招股書才有了更深的體會。
只要是做C端生意的公司都不約而同地在「行業概覽」部分提到了「城鎮化率」和「人均GDP」的提高,大家都知道自己在賺誰的錢。
第二大基本盤是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
據測算,2017年中國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元-50萬元之間的有1.4億個家庭,約4億人,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增加。
居民部門最大的消費—買車、最大的投資—購房、最大的精神文明消費—閒暇旅遊,這些人是主力。
此外,中國很多人收入變動較大,增收速度快,統計起來代表性不足。
●
萬元美金時代,人力和時間成本會越來越貴。
在勞動力市場,誰稀缺誰就有溢價能力。以前文憑稀缺,大學生最吃香。現在是結構性稀缺,市場對有經驗的育兒嫂和護工的渴求程度一點兒不比算法工程師弱。
現在覺得房子貴,以後養老人力、優質醫療的成本可能比房子還要貴。服務業未來大有可為!
買帶有稀缺性的房產,一定程度上都算投資。因為前30人供房,退休後20年房養人。
萬元美金時代也是「老齡化」和「少子化」時代,比人口數量還重要的是人口結構:
第6次人口普查的存量人口分布
人口,既是資源也是消耗,既是需求也是供給。
作為歷史車輪的代際燃料,40-60後已經基本燃燒殆盡,是老齡化的主力。部分60後尚在發揮餘熱,很可能要面臨延遲退休;
70後漸老矣,但趕上了最快的發展通道;80後正值中年,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仍將深刻影響未來的經濟變遷;
按照德國的67歲的退休標準,90後至少還要工作40年。90後整體比80後減少了25%,他們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第一批先頭部隊已經年近30歲;
00後人數比90後還要減少16%,他們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從父輩那裡繼承了代際財富,是最輕裝上陣的一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偏好,70後炒股,8090後買房,00後買鞋買國潮。90後+00後3.2億人,B站月活躍用戶1.1億人。
●
萬元美金時代,低利率時代,投資機會在哪裡?
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為什麼有的行業能在低增長大背景下爆發?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一線城市,月薪6千和月薪1萬5的人,生活水平其實相差不大。雖然收入相差兩倍,但大家的「必要支出」差不多。
收入-必要支出=可選消費
6000-5000=1000
15000-6000=9000
收入增長2.5倍,必要支出稍微增長一些,可選消費卻暴漲了9倍。這就是很多行業會隨著人均GDP提高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根本原因。
人均GDP2千美金,家電高速增長;3千美金,房地產投資增速高速增長;
1萬美金時代,醫療健康、保險、財富管理、新能源汽車、優質房產、泛消費升級等行業基本都可以無腦看好。
保持樂觀,看清洪流,下水摸魚。人生要選對!
本文內容參考引用了海通證券《看好中國未來發展系列》研報、《香帥中國財富報告》、人民日報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