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只是一個彈丸之地,卻擁有28所懲教院所,所以,每個地方關押的人都不會太多。以赤柱監獄為例,這所香港最大的監獄,滿員關押也只有1511人(香港懲教署提供的官方數據)。
香港回歸之前,坐牢被稱之為吃「皇家飯」,皇家警察提供的免費飯。
無論是高度設防,還是低度設防,所有的監獄夥食都差不多。說到香港監獄的夥食,絕對可以用一個「美味」來形容!
根據香港懲教署所提供的信息顯示,香港監獄每日會提供早、午、晚三餐及睡前小食(俗稱宵夜)共四餐膳食予在囚人士,膳食的標準分量和營養成分除了由合資格的營養師釐定外,同時也獲得香港衛生署的認可。
另外,膳食的種類也很多,除了四類的主餐外,還有37種附屬餐類,餐單也會每兩個星期作出轉換。
在囚人士可根據宗教、健康及膳食需要而向監獄申請轉換膳食餐類。
以上內容來源於香港懲教署
在膳食方面,每天的配搭都不相同,當中包括豬肉、牛肉、雞肉、魚、豆類、豆製品和雞蛋等。每天還會提供蔬菜、水果、脫脂奶等食物。
如果在囚人士飯量特別大或者在飲食方面有特殊要求,經過醫生進行評估後,也會由監獄做出適當調整,合理安排。
如果是懷孕或者產後的女囚,監獄會根據醫生的建議作出合適的安排,其中包括提供額外的食物例如肉類、雞蛋、牛奶、米飯等。
以上內容來源於香港懲教署
曾經有一位在香港服刑的人對我說,在香港監獄服刑,進去的時候會稱體重,出來的時候還會稱體重,如果發現體重下降,有可能監獄涉嫌虐待或飲食營養不良而進行賠償。但是這個信息未得到香港懲教署的肯定答覆,也就不知道是真是假了。
為什麼香港的監獄夥食會這麼好呢?我認為有兩個方面。
一是香港在回歸祖國之前,由英國管轄,大力倡導人權主義。許多議員、太平紳士經常去監獄探訪,在押人士可向他們舉報監獄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提出建議,這個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其實在1981年之前,香港監獄的夥食是作為一種懲罰性質,華籍囚犯每日吃三餐,每次只有一碗白飯和一杯水,而歐籍或印籍囚犯則只吃麵包或薄餅。
直到1981年之後,出於在囚人士的抗議和一些太平紳士的反對,夥食才開始慢慢改善。
第二個原因,則是香港的全民福利措施,講究人人平等,即便是在囚人士,也應該享受應有的一些權利。
幾年前,因為在囚人士能不能吃雞腿、一天應該吃幾個雞腿的問題,一位議員還專門上書懲教署,結果引發熱議。
原因是該議員收到多名囚犯投訴,監獄的雞腿大小不一致,有不公平的嫌疑。
在議員和太平紳士的監督下,監獄不敢不給犯人吃好點。
我們來看看香港監獄的犯人都吃些什麼。
亞洲餐(中餐):早餐和晚餐的餐單有魚或肉、菜、雞蛋、飯、橙等。在囚人士在工場用午餐,為了方便運送到工場,安排鹹粥或甜粥、麵包及奶茶。晚上入倉時,派發宵夜,多是麵包及牛奶。
西餐:肉、麵包、牛扒、豬扒、羊扒、土豆等。
印度餐:薄餅、咖喱雞、咖喱羊等。
素食:素菜(80年代才加入的)。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視察監獄夥食
從文字及圖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囚犯的飲食不比快餐店的差。也正因為如此,有一些走投無路的人甚至以故意犯罪為代價進入監獄,就為了吃飽點,吃好點。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我們在很多關於監獄的香港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一個鏡頭:每個囚犯吃飯的時候都會配一個橙子,據說是為了防止囚犯患上「敗血症」——橙子可以補充維生素C。至於是真是假,這個就不知道了,但查馬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根據香港懲教署提供的資料顯示,一旦被判定有罪需要入獄服刑,就必須選擇一個飲食套餐,如無特殊情況,不允許隨便更改。
套餐一共分為四類:以米飯為主食的第一類餐、以咖喱和薄餅為主食的第二類餐、以薯仔和麵包為主食的第三類餐及全素食的第四類餐。
除以上四類主要餐膳外,懲教署還會提供其他附屬餐類以配合個別在囚人士的特別需要。
還押在囚人士可自行購買或收受私人食物,探訪者可於探訪時把小食之類的食品帶給還押在囚人士。注意,僅有還押人士(即還未判刑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享受這種待遇。
查馬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經寫過關於內地監獄的夥食的文章,但是與香港的監獄一對比,那就是一個天一個地!不過,不管在哪服刑,不管監獄的夥食有多好,失去自由的滋味都不好受吧?
在下一節,查馬將向大家重點介紹香港監獄的生活細節,千萬不要錯過!
本文內容及圖片根據網絡及香港懲教署所提供資料整理而成,所有數據及餐飲資料均來源於香港懲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