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能在節目裡復活,節目能在觀眾心裡復活嗎?至少在我心裡,沒有。
大約七八年前,女團在國內還算一個新生事物。
我還重新學到一個詞,「畢業」,也就是離團。依稀記得規定畢業的年齡,是22歲左右。這些16-22歲的女孩,住在一個類似學校宿舍的地方,每天對著鏡子反反覆覆練舞。我的感覺是,更像馬戲團無辜的小動物,但她們說自己是「偶像」。我還很擔憂這些「偶像」「畢業」後怎麼辦——她們甚至都不能說很好看,因為當初篩選的標準,恰恰就是必須鄰家,而不能太美。
另一方面,女團表演的藝術水平其實較為一般。數量,有時是為了彌補質量。個體的藝術,能夠代表集體的精神,反過來集體卻只能代表集體。而又因為女團需要又唱又跳,所以業內默認可以墊音。當然粉絲並不是為了藝術水準去看的。他們是為了見證偶像的成長。但是很顯然,他們需要在偶像畢業後馬上去見證其他人的成長。
簡而言之,當年我覺得,女團,是一種青春剝削工廠。我個人很不喜歡女團。
不料今年《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火。看著看著,突然有一瞬間恍惚,我不知道這些美麗的姐姐們,和我當年見到的那些女孩們,誰更慘——畢竟姐姐們「上了年紀」,還要再被剝削青春。
就像第一期裡阿朵說的那句話:「我已經很久沒有被別人打分了。離開歌壇的時候是我給別人打分。四十多歲被別人打分,這種感覺好酸爽。」我覺得更酸爽的是,寧靜那句「反正我要長大了。」
人也許可以一直在身體和心態上保持年輕,但不可能一直在「長大」,除非你先強迫自己變回幼稚。30+女團選秀,是全世界首創。
但一個東西之所以之前沒人搞出來,不一定是別人沒想到,也有可能是它本身就不合理。
按照設計,這個真人秀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出一個五至七人的,前所未有的30+女團。直到第十期,杜華總還在信誓旦旦、激情滿滿地吆喝這件永動機般不合理的事。為什麼十幾歲的小姑娘可以組團,30+的姐姐就組不了團呢?這倒不是因為30+的年齡本身減損了姐姐們的顏值身材和實力,而恰恰是因為30+的經歷。
就像30歲的人還可以做高考題,也不可能再回去高考了。人不需要這麼證明自己。
姐姐們不是白紙,在各自領域早都有所成就,就算不是當紅一線,也至少自成一格,不然節目組也不會去找她。小明不是反覆說:這是加分項嗎?參加節目可以增加或者說重拾曝光度,但她們拿著這份曝光,肯定得用到自己的本行上去嘛——比如一條新聞說,萬茜在節目播出後,收到很多劇本,這對她當然是好事,但對那個假設中的「30+女團」顯然就很不便,如果到時候團裡的五或七個成員,個個都像萬茜一樣收到很多工作邀請,這團的時間怎麼協調,這幾個人能合演幾次?
這點小玄機,連我都既然大家都知道最後的成團大約只能是一種象徵性的榮譽,那麼這個秀就有點像打那種不賭真金白銀的健康麻將。我相信姐姐們打得很敬業,也很漂亮,但那終究只是場面熱鬧。
我看這個節目,就像看一部枯燥的小說《沒有個性的人》。此書故意開了一個長達1000頁的黑色玩笑,讓書中人物一本正經,忙忙碌碌,不辭辛勞地籌備了一個「平行慶祝」,慶祝1918年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在位70周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然而誰都知道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兩個帝國都不復存在。平行慶祝成了一起結束。《浪姐》也是一場被預先剝奪了目的地的旅程。所以姐姐們談不上多麼有個性,而只能反反覆覆地「學習」、「成長」。
沒有目的地,所謂乘風破浪只是辛苦地玩水而已。
順便一提,我偶然看到,《乘風破浪的姐姐》,根據芒果的官方譯名,英文叫Sisters Who Make Waves。字面上,那明明是:造浪的姐姐。造浪的意思,意譯過來,就是指引起關注,或製造爭端。這個英文名更誠實。
節目當然想要造浪,吸引關注,哪怕引起爭議也好,但如果做不到說好的「破浪」,那麼別說關注,觀眾連爭議都懶得奉上。如果你去看芒果臺的留言,第十期節目的留言數是2萬條,只有第一期節目的一半。
第九期,孟佳團提出要換一首快歌的編曲,導師就嚴肅地教育她:如果觀眾想聽什麼我們就給什麼,那麼我們乘風破浪的突破在哪,不如做回小女孩的團算了!——這一問可真是有點厲害。它就這樣明目張胆地戳破了一個事實,卻用提問的方式扔給你。
30+根本就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如果硬要說30+女人應該是啥樣,那答案也只能是各有各樣。活成啥樣不僅不能用所謂「專業女團」的標準來衡量,而且世界上根本沒人有這個資格,去煞有介事地審判別人該活成啥樣。
卿本佳人,奈何組女團?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死循環:30+女人在舞臺上可以和小女孩一樣靚麗,但她們又和小女孩不同,她們哪裡不同呢,她們是30+才組的女團,為什麼她們30+還要組女團呢,因為她們在舞臺上可以像小女孩一樣靚麗……
《浪姐》要選女團本是緣木求魚,作為廣告倒很正中靶心。沒有人會深究一瓶3元錢的礦泉水和阿爾卑斯山腳下坐著馬車一襲白裙的貴族小姐有什麼內在關聯,反正用一個詞強行貼上去就好了。「浪姐」跟那個廣告裡的「貴族」一樣,只是一個空洞的貼牌,反正最後觀眾還真能記住XXX貴婦霜等等產品。也許「30+女人」的定義,就是這些產品的消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