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是一場被預先剝奪目的地的旅程。所以姐姐們談不上多麼有個性,而只是反反覆覆的「學習」、「成長」。沒有目的地,所謂乘風破浪只是辛苦地玩水而已。
選手能在節目裡復活,節目能在觀眾心裡復活嗎?至少在我心裡,沒有。
大約七八年前,女團在國內還算一個新生事物。我作為記者,有幸比較深入地探訪了一下當時剛剛成立的某些女團。雖然原則上不接受18歲以下的女孩兒,但其實有些才16歲。
我還重新學到一個詞,「畢業」,也就是離團。依稀記得規定畢業的年齡,是22歲左右。這些16-22歲的女孩,住在一個類似學校宿舍的地方,每天對著鏡子反反覆覆練舞。我的感覺是,更像馬戲團無辜的小動物,但她們說自己是「偶像」。我還很擔憂這些「偶像」「畢業」後怎麼辦——她們甚至都不能說很好看,因為當初篩選的標準,恰恰就是必須鄰家,而不能太美。簡而言之,當年我覺得,女團,是一種青春剝削工廠。我個人很不喜歡女團。
不料今年《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火(至少在三個月前是真的火),讓我又重新接觸到女團。看著看著,突然有一瞬間恍惚,我不知道這些美麗的姐姐們,和我當年見到的那些女孩們,誰更慘——畢竟姐姐們「上了年紀」(海陸語),還要再被剝削青春。
就像第一期裡阿朵說的那句話:「我已經很久沒有被別人打分了。離開歌壇的時候是我給別人打分。四十多歲被別人打分,這種感覺好酸爽。」我覺得更酸爽的是,寧靜那句「反正我要長大了。」
人也許可以一直在身體和心態上保持年輕,但不可能一直在「長大」,除非你先強迫自己變回幼稚。據(開場時黃曉明)說,30+女團選秀,是全世界首創。但一個東西之所以之前沒人搞出來,不一定是別人沒想到,也有可能是它本身就不合理。比如說,人可以發明蒸汽機,但人沒辦法發明永動機。
按照設計,這個真人秀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出一個五至七人的,前所未有的30+女團。直到第十期,杜華總還在信誓旦旦、激情滿滿地吆喝這件永動機般不合理的事。為什麼十幾歲的小姑娘可以組團,30+的姐姐就組不了團呢?這倒不是因為30+的年齡本身減損了姐姐們的顏值身材和實力,而恰恰是因為30+的經歷。就像30歲的人還可以做高考題,也不可能再回去高考了。人不需要這麼證明自己。
姐姐們不是白紙,在各自領域早都有所成就,就算不是當紅一線,也至少自成一格,不然節目組也不會去找她。小明不是反覆說:這是加分項嗎?參加節目可以增加或者說重拾曝光度,但她們拿著這份曝光,肯定得用到自己的本行上去嘛——比如一條新聞說,萬茜在節目播出後,收到很多劇本,這對她當然是好事,但對那個假設中的「30+女團」顯然就很不便,如果到時候團裡的五或七個成員,個個都像萬茜一樣收到很多工作邀請,這團的時間怎麼協調,這幾個人能合演幾次?
這點小玄機,連我都能看出來,更別說杜華總和各位姐姐了。既然大家都知道最後的成團大約只能是一種象徵性的榮譽,那麼這個秀就有點像打那種不賭真金白銀的健康麻將。我相信姐姐們打得很敬業,也很漂亮,但那終究只是場面熱鬧。
來源:文摘周報
編排:雪梅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5·12國際護士節
百年大疫後,向奮不顧身的白衣戰士首個節日致敬
太極山泉水,天然弱鹼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