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前旗採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技術依託和服務為紐帶的「科研+農戶+推廣」的有機結合,推動科研團隊和農民雙贏合作,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鎮永和村村民王來全今年種植了60畝的西葫蘆,以往他種植的普通西葫蘆籽種單一,品種抗病性差,影響產量和品質。再加上沒有配套的栽培技術,導致他家每年西葫蘆的產量上不去。今年,他使用新的品種後,特色作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上門全程指導,幫助他科學施肥、中耕,提供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往年我們種這個葫蘆。都是用過去的老辦法,現在通過人家這個科學種田技術人員下來的親臨指導。今年的產量看著明顯的增加。一畝地畝產能增200元錢,挺好的。」王來全高興地說。
籽用西葫蘆是烏拉特前旗的特色經濟作物,全旗種植面積達20多萬畝,約佔全旗播種面積的10%左右。今年,前旗積極與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合作,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引進選育優質、高產的西葫蘆新品種,為籽用西葫蘆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保障。
據烏拉特前旗農牧和科技局農業種子站站長劉永泉講,科技成果轉化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強農作物的抗性實現穩產,能提高和改善產品的質量,促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下一步,他們想在企業的帶動下,形成以科技依託和服務為紐帶的科研+推廣+農戶+企業的有機結合,推動企業和農戶雙贏合作的不斷發展,實現農民增產增收,企業增效,加快科技成果轉換的步伐。
記者:鄭星 王舒藝
圖文編輯:潘花
編審:李雷 杜雪蓉
監製:李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