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從每周廣播電視上看到電視劇《賣房子的人》即將「登陸」螢屏。此劇後改名《安家》播出,並榮登榜首。編劇是名家,主演為明星,講的是百姓生活頭等大事,熱播是肯定的。看著不由想起了我的房屋中介朋友。我的朋友是現實版的賣房人,每天在買賣中介裡辛苦討生活,他們肚裡的故事更有人間煙火氣。細品起來,酸甜苦辣五味俱存,或許不如觀劇輕鬆有趣,但現實版的「安家」路,卻是一部實實在在的奮鬥史。
二十幾年前,滬上房屋中介所比比皆是。小弄堂裡闢間十平方的小屋,擺張三屜小桌,安臺「286」電腦加部座機電話,買賣便可做起。俱往矣,房屋中介產業異軍突起,小打小鬧的鋪子消失,實力強的中介店掛起「地產經紀公司」的輝煌店招,連鎖店紛紛衍生。大浪淘沙,商業大潮中屹立不倒的弄潮兒便都是能人。
十幾年前,山東籍的小李與小張,二十出頭來滬,在一家單開門面的中介店跟著上海老闆學生意。店鋪裡的辦公桌曲字形排列,電腦、座機加上一盒名片,就是辦公家當。名片銜頭一律稱「置業顧問」,不分高低。帶客看房腳頭跑得勤快,介紹房型嘴巴講得賣力,吃苦耐勞帶來的是買賣興旺。店面雖小,老闆倒也賺了不少鈔票。小顧問們合租房子,合開夥倉,日子過得清貧又充實。我寫過小文《房屋中介所裡的年輕人》,感慨他們拼搏的不易。幾年後路過鴻興路,見原中介店在此開了分店,小李坐上了分店經理位子。談笑間,知道他的幾位老鄉都將家眷接來上海,各自租房安家了。又是幾年過去,李經理另立門戶已自己創業。再見面時,細看門店裡他的屬下,好幾張熟悉的面孔都在朝我點頭微笑。無須招兵買馬,原來的那幫房兄房妹都投到他麾下,小張是副手,任監事。鳥槍換炮,沒有創意開拓精神、沒有人緣凝聚力哪行?為替他們高興,我訂了「安居樂業 誠信為本」的錦旗,以示賀喜。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當年的打工仔小李小張、現在的李總、張副總,將地產經紀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擴展了十幾家分店。總部辦公處租駐在市中心的5A甲級大樓,待客用的茶水紙杯印著「珍惜所託 誠信服務」小字。硬體設施算得「硬核」;軟體服務也做得細緻入微。張副總說話實在:「我們做的是服務性工作,誠信待客最重要。」這也是他們成功的秘訣之一。
十幾年一路打拼過來,兩位老總已屆不惑之年,賣相依然英姿颯爽。一身職業正裝與屬下無異,李的髮型蠻前衛,還抹了點髮膠;張呢,剃個小平頭,精氣神活現。「我們都是從農村出來的,靠的是山東人實在的秉性吧。」李總說,我們把公司員工看成自家的兄弟姐妹,一條船上大家同舟共濟。房介小哥個個工作賣力,月有底薪作保障,住由公司出錢租房,每年組織員工境內外旅遊,家有難處上司鼎力相助……
「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當年來滬靠賣房謀生的幾位年輕人,如今事業有了,房子、車子也有了,穩穩地把家安在了大上海。他們沒有高學歷,沒有背景靠山,從山東曲阜城外二十多裡的農村老家走出來,骨子裡傳承了儒家的理念,憑著智慧與勤奮拼出了新天地。為上海的繁榮興旺貢獻力量,他們自己也成了可愛的新上海人。(吳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