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與舊之間找到融合,從上海新天地成為一個商業地產開發項目以來,就始終是核心的議題。
在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進行到第九年的「天地世界音樂節」, 將登陸XINTIANDI新天地旗下六大項目,免費向上海、重慶、武漢、佛山等地的公眾開放。
在上海,以五五購物節為始,從逛街購物到夜生活的復甦,從影劇院的逐步開放,到演出市場的恢復,大眾被一步步拉回線下的生活。
變化的是,疫情的阻隔,讓「天地世界音樂節」中的「世界」二字換了新的呈現。
以「中國創藝Created in China」為主題,國內頂尖的非遺音樂大師和來自多個民族的全球37支音樂團隊,將在國慶假期全程8天的時間裡,呈現85場現場音樂演出,其中既有沿襲傳統的侗族大歌、華陰老腔,也有創新蒙古族民族音樂的安達組合、將古老敦煌文明融入音樂創作的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以及以古曲編配為中國古詩詞賦予新意的芣苡樂隊等等。
「非遺」與「國潮」,成為了這一屆音樂節的關鍵詞彙。在接受《城市OurCity》(微信公眾號ID:varicity)採訪時,瑞安管理及中國新天地執行董事張斌表示,「天地世界音樂節創辦多年,我們一直在構建平臺,讓本土與世界發生碰撞。同時,基於對客群的持續觀察,新天地發掘到大眾對於『原創』、『本土文化自信』崛起的需求,加之疫情的背景,讓我們更堅定了聚焦中國的非遺音樂,進一步推廣民族文化。」
與世界的聯結當然也不會中止,在「天地留聲·中英音樂人創作計劃」的版塊,天地世界音樂節則將首次通過線上的方式,將兩國駐地音樂人的採風主場改換至社交媒體,完成「雲駐地」創作;除此之外,音樂節還將與Bilibili聯合出品16場音樂演出,並在B站的平臺上進行獨家直播。
「時間、空間、消費者三個維度上,我們能為城市提供怎樣的服務解決方案?」張斌提出了問題,並且以這一次的天地世界音樂節作為案例,給出了一些回答。
內容本身,已經是一種思考。音樂之所以能成為廣泛的載體,在於它是一個跨越國界、人種、年齡的社交語言。「我們把音樂當做新天地裡面很重要的部分,跟我們自己想在上海這個城市裡面營造的形象是非常相關的。」張斌表示,在音樂形式的選擇上,儘量避免曲高和寡或是嚴肅、小眾,還是希望它跟城市的人群之間是沒有壁壘的關係,除此之外,以上海新天地為代表的新天地項目本身就有新舊交融的特性,也促使他們在音樂的選擇上更加注重多樣性,把國際與民族融合在一起。
在新與舊之間找到融合,從上海新天地成為一個商業地產開發項目以來,就始終是核心的議題。
上世紀90年代,上海新天地所在的太平橋地區還是一片陳舊的老式石庫門,「中共一大會址」坐落其中,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除「中共一大會址」本體必須原狀保護外,在其周邊還劃定有需要嚴格控制建築高度的建設控制地帶。
「要有新,但不能忘舊。」作為上海新天地區域的開發商,香港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曾在一次發言中表示,「昨天、明天相會在今天」應成為改造的思路。
在此思路框架下,通過對石庫門風貌歷史建築的保護性開發,如今的上海新天地區域既留下了清水磚牆的歷史氣息,又升級成為了集文化、生活、餐飲、時尚於一體的商業空間,「修舊如舊」,又「舊瓶裝新酒」。同時,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的舊城改造也成為了之後諸多案例的重要參考。
現在,從空中俯瞰整個太平橋地區的格局,西邊是上海新天地歷史建築重建區,北部是企業駐紮的甲級辦公樓,南部是翠湖天地住宅區,東部是購物娛樂商業中心,中間位置的太平橋人工湖公園則成為了連接起整片區域的柔性中心。
可以看出,目前我們所熟知的上海新天地,只佔總面積127萬平方米太平橋整體開發區的很小一部分。而這個商業空間,之所以能呈現現在的面貌,正是基於政府整體批租、開發商整體開發的形式,使得瑞安從一開始就對新天地所屬的太平橋區域擁有著較大的空間支配權,雖然受限於文物保護,依然能夠通過空間的整體騰挪,達到功能區塊的協同。
在過去的城市規劃中,辦公用地、住宅用地、商業用地等地塊功能的界限比較分明,從效率的角度出發,張斌表示相比單體建築的更新,瑞安更注重建立在區域規劃上的統籌改建,「批量的開發,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去平衡商業、辦公、居住、公共生活,均衡新與舊。」
在區域相互連接的過程之中,作為過渡的公共空間,也因為它更開放的形態,能夠承載更多的內容。「天地世界音樂節」期間,僅上海新天地區域,就有湖濱道、新裡、新天地時尚中庭、新天地廣場、南裡大舞臺等五個區域被用作音樂節的表演場地。
「我們會把每一個公共的空間當做一個產品來看」,同時,張斌希望,「我們做的產品是一個舞臺或者是一個畫布,可以源源不斷為新鮮的藝術形態去提供土壤。」
7月中旬,笑果文化的線下脫口秀廠牌「笑果工廠」在新天地廣場的落地,算得上是與消費者的需求熱點貼得最近的一次「種植」。
與新天地廣場配套的寫字樓物業瑞安廣場,同時也是瑞安房地產在上海的總部所在地。在最近一兩年逐步完成了對整棟物業的數位化升級之後,張斌表示,「我們現在清楚地知道在樓裡面工作的人群裡,女性的比例佔到了其中的80%,通過對這個構成的了解,我們對樓下新天地廣場的定位就叫『新女性的潮流社交目的地』。」
而在清楚「是什麼人用這個空間」之後,「人們會在空間裡營造什麼樣的使用場景?」就變得不那麼難以回答,「處在高壓狀態下的白領,需要一個紓解壓力的環境」,張斌自己也去體驗過,「坐在那裡笑上兩個小時,還是蠻過癮的。」
在即將到來的十月,SS2021上海時裝周也將在疫情後再次回到新天地的線下主場。3月份,作為對「雲上時裝周」的配合,新天地曾在天貓開設了「新天地pop-up天貓店」,協助70多個全球獨立設計師品牌雲上開店。
而在商圈命名中就帶有「時尚」二字的新天地,過去多年裡,已經有包括UMA WANG、班曉雪等超過50家中國原創設計師品牌入駐。此外,據張斌介紹,在英國UAL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還設有由新天地為中國留學生提供的獎學金,不僅提供學習經費,也將給予回國創立品牌的設計師們在開店、甚至生產鏈方面的扶持。
這也恰恰映襯了張斌所提到的,始終關注「城市與人」。將自己定位為Urban Solution Provider,城市運營商,地產商最終服務的,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具體的人。
當線下零售的場景一再被網際網路衝擊,人們還將為了什麼目的到達一個空間?這是如今幾乎所有的大型商業地產項目都必須要解答的問題。
「社交目的地」,這是新天地多年實踐下的答案,不論是音樂節、時裝周、設計上海等項目,還是風頭正勁的「笑果工廠」,場景的塑造需要人來完成最終的環節。
9月14日在上海新天地開幕的「2020天地餐廳周」,同時兼具社群運營與策展思維,從社交頻次最高的食物出發,完成「到場」的環節。但關於食物社交的想像力還不止於此。
餐廳周開幕當天,沉浸式美食社交平臺FOODIE SOCIAL by XINTIANDI也首發亮相,張斌表示,這個在新天地南裡,佔地3000平方米的空間,將以美食為社交語言,聯合品牌商戶、廚師、消費者共同創作一個新的社交空間。
一個已經被設想好的模型,是「拎包入駐」的小店,「我們有一些空間給到年輕的廚師、咖啡師、烘焙師、調酒師去做一個『一周店面』,對於他們來說,FOODIE SOCIAL將成為測試他們商業概念最好的平臺。」
張斌同時還介紹了Social Table的項目,以食物為媒介,在一場已經舉辦的活動中,新天地以時尚為主題,邀請了呂燕、Uma Wang等年輕設計師,在餐桌上共同探討了時尚產業如何走向的話題。
在張斌看來,瑞安之所以能快速落地如此場景化的項目,在於「我們一直在採用平臺化的思路,瑞安做的所有產品,從很多年前開始,都是綜合社區,有層次地兼顧居住、辦公、商業以及公共空間。」
從某個需求出發,橫向去切,綜合社區中的不同層面,是能夠相互補充,共同創造的。
「我們在第一天打造一個項目的時候,心裏面已經想好了,未來它會承載哪些活動、哪些藝術形式、營造哪些場景、為哪些人去服務。」張斌的這句活看上去說得有些滿,但是思路上依然反應出了瑞安在建設綜合社區時的一些邏輯。
就像是笑果工廠的入駐,一方面是兩方流量的交換,互為提升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業態銷售的增長;另一方面,由瑞安與笑果文化共同策劃的「笑果『閃』進WORKX」活動,將脫口秀卡司帶勁毗鄰寫字樓的空間,又加入了第四層的互動,將一個品牌的文化力量,注入到了組建社區的不同人群之中。
在態度上,瑞安不希望入駐的商家只把自己當做乙方,當然也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充滿槽點的甲方,「我們希望大家把社區當做一個生態系統,eco-system,所有人都既是營養的提供方同時也是獲取方,而瑞安運營這個生態系統,和大家是共創的關係。」
疫情期間,以「瑞安辦公」APP、i天地、iTiandiGo等小程序作為橋梁,翠湖業主與旗下商業租戶,甚至聯合合作夥伴和睦家醫院等的資源得以在線上對接:通過線上問診、線下轉診等方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務,解決了一部分疫情期間的醫療問題;而一些餐廳租戶也通過這個生態,把積壓的食材銷售給了業主。
「生態系統的特點就是,腦子裡裝的不能只是你的生意,你得看著這個城市,看著城市裡生活的人。」
2019年,瑞安說服市政部門,允許他們在周五晚上到周日的時間段內,將太平湖旁的湖濱道封起來做活力街區,商家、業主、公司都能夠成為街區的主辦者,活躍整個街區的商業氛圍,也在後來疫情期間成為了「夜市經濟」的原型。
實際上,從1999年開啟上海新天地的改造,瑞安就已經走上了城市更新的道路。在瑞安的很多商業地產項目中,不論是地塊與地塊間項目的流通,還是社區內部資源的流動,都在強調區域性的協同改造。
目前已開發、佔地約127萬平方米的太平橋區域,以黃陂南路地鐵站、新世界地鐵站、老西門地鐵站和新天地地鐵站為頂點,而在此之外,關於北至人民廣場、東臨城隍廟的約40公頃地塊,瑞安也正在積極與地方政府商討整體的更新思路,並計劃在擴展後將兩個區域連通。
張斌表示,從功能上來講,擴展後的新天地區域有望發展成為上海的「複合功能都心區」,即城市中具備複合功能的心臟地帶。
更新還在繼續。
@城市OurCity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轉發朋友圈
要不要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