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端本清源,於天下、於人心,《天下糧田》的正面意義都舉足輕重。
近些年伴隨著電視劇市場的日漸繁榮,相關電視劇分類也逐步趨向垂直,而在此之中,清宮劇可謂以其特色的裝束服化、異彩紛呈的時代背景故事等成為古裝劇題材下的一員大將。但熱歸熱,因為劇集內容熱衷集中在後宮紛爭、言情、皇家傳奇等等領域,清宮劇某些時候甚至成為宮鬥劇的代名詞。
其實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與現代最為趨近,對當代人的共鳴感最強,加之紛繁複雜波譎雲詭的朝代歷史,可供藝術創作的空間也更大。
早在十幾年前,80、90一代童年期在電視上看到過一部《天下糧倉》,其廣袤的格局、風格集藝術寫實於一身、甚至帶有一些悲壯意味,將「民以食為天」這一千百年來質樸厚重的主題闡述得振聾發聵。而這部紅極一時的《天下糧倉》就是以清朝乾隆時期為背景,時至今日回望十五年前,你才會發覺清代劇本不該像如今這般狹隘與單一。
幸甚至哉,十五年後的現在,《天下糧倉》的姊妹篇《天下糧田》終於與我們再次會面。這部劇於日前登錄央視一套,因其嚴謹大氣的正劇氣質、對民生官場人性等精妙入神的刻畫、優異的劇集製作品質,拿下了實時直播關注度央視、全網皆第一的成績,而這個成績也正可謂實至名歸。
在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都紛紛將聚焦點放在後宮爭鬥、皇家戀愛上之時,《天下糧田》再續輝煌,將主題放在「糧食」、「民生」等頗具現實意義的焦點之上,通篇故事以乾隆時期「金殿驗鳥」引出的匿災不報、貪績婪財、波及朝堂利益集團與民間諸多人士的驚天大案為開端,朝堂與民間、劉統勳與谷山的並行敘事交織盤繞,這場饑荒肆虐民不聊生的糧田危機以悲壯之姿拉開序幕。
以谷山、大扇子為主的民間副線帶有強烈的民生意味,谷山從為官到為民再到為官,官場民間沉浮的命運鑄就了他為民為國的品性,他深陷寧古塔、走饑荒之地、與地方官爭議賑災粥棚不公、參與開荒增田,而其妻大扇子為冤父奔走、求取糧田迷案真相、參與相關案件、甚至親身力諫乾隆將廢除「清丈徵稅」寫入律法。
觀眾跟隨這二人的腳步將這場跨越民間與朝堂、連接小民與皇帝的「糧田傳奇」看的真真切切深入肺腑,糧食對於國民的意義,小到一粥一飯生存飽腹、大到天下幸福與政局的穩與變,清晰深刻的展現出來。
民生之本、天下糧田,以《天下糧田》導演闞衛平和編劇高鋒的話來看,這部劇展示的是乾隆盛世到來前的深意,有糧即有小康,有民生之幸福,才會有真正之盛世的到來。
除了富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責任感將整部劇的主題聚焦於民生,該劇同時也深入刻畫了一出邪不勝正的朝堂除惡記。潛伏於這場糧田危機之後的正是朝堂之上的訥親集團,上至兵部尚書訥親,下至民間地方官員如汪子復人等,訥親集團以民之根本——糧田大做文章四處斂財,改田種煙、變田為圍場與磚窯、對記載糧田的「魚鱗冊」與記載人口的「人丁冊」作假,包括開辦「寸土堂」買官賣官,種種行徑將官場毒瘤的貪婪之態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可謂苦民根本。
而此出精彩絕倫的懲惡揚善記,除了是對當時朝代背景下的現實刻畫,也是對人性自私與陰暗貪婪面的探討。站在訥親集團對立面的劉統勳,則展現了另一種積極磅礴的精神力量,其對於正義、民本、法治的堅持與抗爭,代表了千百年來人民對於公平正義幸福的追尋,邪不壓正、端本清源,於天下、於人心,該劇的正面意義都舉足輕重。
其次,該劇也極富先進性的展示了制度建設這一內容,劇中劉統勳通過一系列舉措深入民間、上行下達推行「開荒增田」國策,力保大清朝的糧田紅線。他還主張並推行廢除了「清丈徵稅」、密查「皇莊之弊」,倡導以法制田,以寫入《大清律例》的方式進行糧田整治改革,這一系列改革制度的相關劇情帶有極強的知識性與人文思考性,在一貫以電視劇滿足娛樂消遣的一部分觀眾面前,這些內容甚至顯得有些高冷。
這種劇情不同於一般歷史正劇偏重故事述說的特點,它要表達的正是制度建設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大膽而富有時代先進性,或許一個不錯的歷史正劇著眼的是展現歷史真實與劇情邏輯,卻只有優秀的歷史正劇才會著眼於更高層次的建設、制度、規章這些對於社會與國家發展的直接作用力。
最後,雖然《天下糧田》看起來擁有如此強烈的正劇範兒,但它卻依然有著十分貼近時代的元素與氣質。隨著近幾年諸多精品正劇逐漸被年輕一代推崇的浪潮,精緻製作、高端題材、炸裂演技與嚴謹劇情已經成為年輕觀眾的最愛,《天下糧田》首先正屬此列。
在此之外,導演闞衛平和編劇高鋒採用懸疑手法展開劇情,「金殿驗鳥」、「魚鱗冊」造假等驚天大案以抽絲剝繭的方式環環相扣揭開謎底,這種前衛精彩的劇作方式同樣極具時代性。而劇中也不乏觀眾喜聞樂見的動作戲、細膩愛情、溫暖親情等戲劇元素,可謂以品質延續精品、與時代無縫銜接,正應了闞衛平導演的那句「重情而不務虛」、「寫實而不枯燥」。
正能量、大情懷、大格局、先進又貼合時代,暌違十五年,由威克傳媒出品,俞勝利、肖凱擔任總製片人,趙明、李傑林、張衍擔任製片人的《天下糧田》不負眾望,再次回歸,在這個呼喚精品回歸的時代,它是一部值得追的國劇良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