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歲末,中華讀書報編輯部都會梳理一年內的優秀出版物,從中遴選出「百佳」圖書,再優中選優評出「十佳」。2018年度「十佳」圖書已於昨日發布(戳:中華讀書報評出2018年十大好書),另外的90種包括文學20種、歷史和傳記20種、學術和文化20種、童書15種、科學藝術教育15種。以下為文學類好書20種(按書名音序排列)。
《蟬時雨》,[日]藤澤周平著,高詹燦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65.00元
日本時代小說大師藤澤周平筆下的武士往往身懷武技而隱忍過平淡日子,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蟬時雨》中的那些下層武士也多如此,城外巷弄、綠樹流水,少年文四郎在這樣的環境中文武兼修,率性的人生在世俗面前不斷受挫,而他就在人世的種種磨難中得到歷練,走向成熟……這樣的小說既是讀者從中領略東瀛武士文化的好途徑,也提供了以人情與人性發掘見長的好故事,意蘊悠長,耐人尋味。
《刺殺騎士團長》,[日]村上春樹著,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98.00元
村上春樹這部新作中二戰、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的介入,日本元素的增加,人物刻畫與情節推進的匠心獨具,對兩代人親情關係的涉獵,都意味著這位日本作家在寫作上的「野心」和誠意。故事從一位隱居山上畫室的肖像畫家與前輩畫家的一幅神秘畫作相遇開始,敘事層層遞進,懸念迭起而節奏從容,若干線索交織但條理清晰,隱喻眾多,以宏觀視角觸及的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等領域將村上的寫作推到新高度。
《放牧人生:湖區故事》,[英]詹姆斯·裡班克斯著,尹楠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59.00元
世代生活在英格蘭北部湖區的詹姆斯·裡班克斯從牛津大學畢業後,體驗了城市生活,選擇回到湖區做一位牧羊人。他在書中用質樸、平實的語言介紹了湖區概況,記錄父輩的人生,也講述了自己在湖區放牧的四季變化。作者筆下的鄉村生活、田園風光、勞作圖景和故園情懷,對時下在城市忙碌奔波的現代人來說,不失為一份讓生活節奏稍緩、讓心靈休憩、引人沉思的雋永文本。
《旱魃》,朱西甯著,九州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版,68.00元
這部長篇以及另一短篇小說集《鐵漿》是臺灣前輩作家朱西甯的作品首次在大陸出版,這位以半世紀寫作生涯創作出多部佳作、在海外華人文學圈影響深遠的作家及其作品終於走入大陸文學讀者視野。首版於1970年的《旱魃》取材華北平原民間傳說,講述了黃河岸邊一個村莊裡各色人物面對旱災肆虐、傳言四起時的人性明暗。這樣的寫作承繼五四白話文傳統,對民俗與人物言行有傳神白描,現代主義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某些特質融為一體。
《候鳥的勇敢》,遲子建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39.00元
這部小說以候鳥遷徙為背景,講述了東北一座小城裡的浮塵煙雲,既觸及東北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比如,人情社會與體制迷思,又將「有情」藏匿在東北嚴峻的社會現實背後。遲子建無意做簡單的讚頌或聲討,她認為:沒有故鄉,就不會有我的寫作。但是,喜歡一個人,會「愛之深,責之切」;喜歡一個地方,同樣如此。
《黃崗秘卷》,劉醒龍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49.80元
本書堪稱一部堅持「人民立場」的優秀之作,表達了作家在社會急劇轉型時代對於理想和信仰的深情禮讚與召喚。當然,這部小說也提出了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在這個日趨原子化的時代,作為「父親」之子的「我們」是否真的存在?怎樣才能建構出一群願意用心去「尋找」的「我們」呢?
《婚姻中的陌生人》,[塞爾維亞]埃米爾·庫斯圖裡卡著,劉成富、苑桂冠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10月第一版,55.00元
身兼編劇、導演、演員、配樂多職的塞爾維亞大導演庫斯圖裡卡的這部小說集從內容到氣質都可與其電影佳作媲美。小說語言犀利、幽默、荒誕而隱含淡淡憂傷,敘事則常常是跳躍式的,就像庫斯圖裡卡的電影鏡頭,嬉笑怒罵間表達某個略顯沉重的主題。作家餘華評價這些小說,「他用生動和惡作劇的方式描寫了這個世界」,文字在這裡和庫斯圖裡卡的影像構成了殊途同歸的契合。
《建水記》于堅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88.00元
在近年越來越快的城市化進程中,雲南小城建水是個特別的存在。從具體的建築到城市格局,從民俗到居民風貌,建水都保留著幽幽古意。作家于堅走在建城六百年的建水街頭和巷弄,依然有時光駐留之感,這也是他這些年來不斷到建水進而寫出這本書的原因。于堅以觀察者的眼光,詳述建水的歷史、現實、建築、生活日常等等,以詩意的語言呈現了一個詩意的地方。
《刻骨銘心》,葉兆言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59.00元
南京、民國,在作家葉兆言的小說中曾多次出現,同樣是這部新長篇的時空坐標。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用「聲東擊西」式的開頭,群像規模的人物塑造,講述了這個發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的故事。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作者聚焦個體命運的沉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與虛構部分相融合,虛實之間,那些作者筆下的亂世男女的愛情、信仰、情懷引人唏噓。
《美國佬》,[奈及利亞]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著,張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62.00元
本書講述了一對年少相戀的奈及利亞男女追尋各自「西方夢」過程中在美國、歐洲所經歷的學業、情感、職場上的遭遇,膚色、種族、階層乃至更多深層因素,令他們在逐步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後內心頗覺失落、困惑。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將自己細膩、犀利的寫作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令人唏噓的故事背後,她想要表達的顯然超過一部小說所能承受之重。
《米沃什詩集》(四卷),[波] 切斯瓦夫·米沃什著,林洪亮、楊德友、趙剛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238.00元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大詩人米沃什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詩人之一,這套四卷本詩集由國內知名波蘭語翻譯家林洪亮、波蘭語文學專家楊德友和趙剛教授從米沃什詩作的波蘭文原作譯出,這些詩作寫作時間跨度長達七十年,包括335首詩歌,幾乎涵蓋1931年至2001年間米沃什的全部詩作,這樣的譯介規模在中文世界還是首次,較為完成地呈現出這位詩人的詩歌全貌,對於國內米沃什研究也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捎話》,劉亮程著,譯林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58.00元
這部長篇以某種超現實意味和豐富多義的隱喻構築了一個建立在「萬物有靈」觀念上的故事,包含著作者劉亮程對世界的理解和由此生發的想像。這是一部在小說語言和細節描寫上有著濃鬱個性化風格的作品,聲音、語言成為連綴整部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在頗具荒誕感的故事框架下,作者想要表達的,仍然是對現實世界的看法,書中萬物所要面臨的困境,也折射出人類面對的問題。
《雙眼颱風》,須一瓜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39.80元
一次對連環殺人嫌犯的審訊,牽出一樁結果存疑的舊案,圍繞此案的警界、司法界、新聞界乃至嫌犯和親友構成這部警法題材長篇小說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懸念迭起的故事情節。有政法記者經歷的作家須一瓜創作這篇小說有著準確的相關領域信息和常識,她將這些類型小說的素材以純文學的筆觸編織起來,敘事流暢起伏,人物立體鮮活,正邪善惡並無界限分明的臉譜化嫌疑,充分凸現了人性的複雜和難測。
《太陽深處的火焰》,紅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45.00元
本書是作家紅柯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二十一世紀知識分子現形記。紅柯一生的十年青春歲月是在天山南北度過,他熱愛家鄉陝西,也熱愛新疆。在他的小說裡,有兩個地域的對話,具有復調的性質。紅柯的這一特點在《太陽深處的火焰》得到了一次集大成式的展現,新疆與陝西不僅在親密地對話,而且進入到熱戀階段,紅柯的思想智慧也在這種熱戀的狀態中迸發出火花。
《疼痛吧指頭:給我的孤獨症孩子》,普玄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28.00元
這部作品裡,你可以看到孤獨症孩子讓一個家庭面臨的情感困境,生存困境。它像多稜鏡一樣折射出更多家庭所面臨的考驗,一個天使錯誤地掉落在了人間,他不能像常人一樣生存。他是天上不小心掉落的星星,可我們該如何對待這顆星星?這個難題牽引出更多對社會、環境以及人性最為複雜的考驗,普玄以粗礪而真實的筆法與普羅米修斯般的精神體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家族澎湃而動人的命運。
《天黑得很慢》,周大新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39.00元
繼上一部長篇小說《曲終人在》之後,作家周大新的最新長篇小說《天黑得很慢》仍舊採用擬紀實的手法,用講故事的方式,關注老齡社會的相關問題。有關愛與恨,病與死等等。小說用冷峻的筆法寫出了人在時間無情面前的絕望,同時又用溫情的筆法寫出了人用以抵禦時間的堅韌、溫暖和愛。
《萬鏡樓:歷史的紀實及其虛構》,趙柏田著,萬卷出版公司2018年11月第一版,59.00元
整部作品既有專業史家的嚴謹筆法,又有對歷史中人性與愛欲的生動呈現,體現了當今歷史寫作的多重面向。書中有故事,有人物,有評說,有段子,有龐然的大歷史,也有歷史旋渦中的人,作者用史筆詩心,為我們復原了一個時間深處的中國。正如作者所云,希望這本小書有如那座有著無數鏡子的神秘建築——「萬鏡樓」,用鏡子之間彼此折射的光,為讀者諸君打開通向這個青青世界的窗口。(劉一秀)
《新腔》,張怡微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68.00元
這是作家張怡微的最新文藝隨筆集,所謂「新腔」,意在從那些之前的、經典的文藝作品中讀出新意,而書中的「讀」不止局限於讀書,還包括對戲曲、影視作品的閱讀。從張愛玲、白先勇、村上春樹到蘇童、嚴歌苓,從話本小說到文藝電影、熱門連續劇,經由作者的視角看過去,文學、藝術上的閃亮之處愈發醒目,文本中若隱若現的人情世故也由一個「情」字串聯得更清晰。
《一個人的文學史》,程永新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98.00元
這是《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集合數十年編輯生涯中的筆墨所提供的一部視角獨特、內容別致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是一部展示文學細節的文學史,一部凸顯思想碰撞的文學史,一部反映文化人優秀品格的文學史。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見證名家們華麗轉身的人生軌跡,感受中國當代名作從孕育到出世的奇蹟歷程。
《智利之夜》,[智利]羅貝託·波拉尼奧著,徐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49.80元
自我感覺瀕死的主人公在病榻上用一晚上回憶人生,當然這份回憶並非循規蹈矩按部就班,而是虛實相間,人物和事件若即若離,思路發散而跳躍,描述和議論交織……據說這是智利大作家波拉尼奧最早被譯成英文被英語世界所認識的一部作品,初現與他的《荒野偵探》《2666》等代表作一致的敘事方式、語言特質,從形式感到內容都個性鮮明。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