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也也
「演員其實是一個蠻被動的職業,你無法預測到哪個角色能特別紅,可能特別看中的某部戲某個角色,觀眾的反響和播出效果平平,反倒是某個不是特別在意的角色,可能一下就讓觀眾記住了,這就給我敲響了一個警鐘,不要輕視每一個角色,關注或不關注你的人,都能通過戲看到你,所以不能有任何鬆懈。」
出道二十多年,無論角色大小戲份輕重,顏丹晨始終踐行著這個信條,在顏丹晨看來,如果是為了「紅」而刻意追逐某一個角色,或是在某個角色成功後一味地進行同類型複製,會讓演員失去創造力與挑戰性。
就像初入行時,顏丹晨因在古裝造型上具有先天優勢,而出演了多部古裝劇集,比如《長河東流》中的陳圓圓,《寶蓮燈》裡的嫦娥,還有《精衛填海》中的素女,哪怕時至今日仍能驚豔到觀眾。
如若顏丹晨始終將自己定位為「古裝專業戶」,並在仙俠、宮鬥劇中遊走一圈,知名度定然能高出許多,但2004年《精衛填海》播出後至今,鮮少看到顏丹晨的古裝作品,反而是近代、主旋律劇集激增,這一轉變的發生,是顏丹晨對表演初心的回溯,也是她對演員身份更深層次的解讀。
1996年,顏丹晨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與趙薇、何琳被譽為北影「三朵花」,大一快放假的時候,有個劇組來挑選演員,顏丹晨與副導演簡單聊了會,留下資料後便回去上課,沒想到最後敲定了她主演電影《背起爸爸上學》。
為何會選中自己的疑問在顏丹晨心中盤桓許久,進組後,顏丹晨嚮導演周友朝提出了疑惑,「你身上有一股特別質樸的勁兒」周友朝告訴顏丹晨。
《背起爸爸上學》講述了山區孩子艱難求學的故事,因為貧窮,姐弟二人只能有一個人繼續學業。顏丹晨飾演的姐姐放棄學業供弟弟讀書,在這個過程中,顏丹晨不僅需要揣度姐姐不舍與無奈,更要挑戰性的完成由少女到已婚農村婦女的身份轉變,跨度之大對於剛步入大學的顏丹晨而言很難駕馭。
正是因為這次難得的機會,讓顏丹晨學到了演員第一課:表演源自體驗。
磨破了兩個肩膀,顏丹晨學會了挑水,嗆了不知多少口煙,顏丹晨學會了燒火,從生長在城市孩子變成甘肅鄉村的農村娃,顏丹晨的轉變證明了自己的可塑性,同時她也憑藉此角色獲得了兒童電影「童牛獎」最佳成人演員獎。
日後,顏丹晨養成了在進入一個角色前,先體驗角色生活背景的習慣。「想要感受角色生活的一座城市,我喜歡在街上閒逛、去菜市場轉轉、坐公交到處溜達,去街頭巷尾去蒼蠅小館裡吃美食,那才是人間煙火所在,那才是汲取養分的地方。」顏丹晨笑道。
「從本質上講,我的職業與其他人的職業沒有不一樣,更多的是要打破自己的藝人心態,因為你要表演的都是普通人,如果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不走出去觀察體驗生活的話,是無法更好的將角色表達出來的。」
為了塑造《花季·雨季》中的謝欣然,顏丹晨提前去往深圳特區,去感受深圳的高速發展,揣摩一位在大城市打拼的外來務工家庭少女的敏感,謝欣然一角讓顏丹晨成功摘得華表獎最佳新人獎,除此之外,拍攝民族電影《遙遠的諾鄧》時,顏丹晨特意學習了白族的風俗禮節,憑藉該片,顏丹晨奪得第十二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
《遙遠的諾鄧》劇照
「了解角色、接近角色、成為角色」已然成為顏丹晨的基礎創作邏輯,在她看來:「表演是綜合性的藝術,生活感決定了表演細節,表演細節決定了角色的真實感。」
顏丹晨早期合作的導演、演員大多是老牌製片廠出身,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讓顏丹晨明白自己未來將要面對的是怎樣一個行業環境,該以何種態度去面對,同時,顏丹晨也非常感謝那些提攜、不吝賜教指點的前輩們,他們給予的經驗千金難換。
顏丹晨經常被問「明明能夠靠顏值吃飯,為什麼不演一些偶像劇,偏偏要演那些不出挑的近代、主旋律劇?」
對此顏丹晨舉了一個例子,「偶像劇就像一顆糖,可以讓生活更甜一些,也許會有一點架空,但會給人們希望。而主旋律劇就像一棵植物,紮根於泥土,講述平凡人生活中的不平凡,更有生活感也更有張力。」
糖吃多了會更喜歡厚味,父母年代的故事,小的時候嚼不透,長大後這種反應時代變遷的故事帶有一種奇妙的吸引力,近兩年,無論是現實題材劇作的火熱還是主旋律電影的票房勝利,都能反映出觀眾對影視作品類型需求的風向轉變。
在喜愛顏丹晨的觀眾心中,經常出演主旋律劇作的她有很多別稱,比如「紅色正能量的代表」「都市新女性」等充滿正能量的名號,但對於顏丹晨而言,稱呼其實是次要的,真正讓她堅持出演主旋律作品的主要原因是,主旋律角色身上蘊含的力量對大眾、對社會、對演員個人都有不小的影響。
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一位讀農業大學的學生跟顏丹晨說:「我以前覺得學農業是一件很土的事,但是在看完《李保國》之後,李保國老師35年走遍太行山的故事對我觸動特別大,那種與有榮焉的驕傲讓我覺得學農業非常自豪。」
演員無法預估自己塑造的角色會為哪些人帶去影響,所以,顏丹晨從一開始帶著使命感去演,去傳遞正能量,無論是《油菜花香》中的外表柔弱、內心堅強,自強不息的農村女性周英,還是《北方大地》中既有女性的柔情又有男性在商場中果敢的新時代女性薩日娜,女性觀眾都能從顏丹晨演繹的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並從中汲取感悟收穫力量,去年,顏丹晨榮獲了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雖然沒有華美的造型,但那種源自於生活的質樸感,會為觀眾帶去更為熨貼的力量,這也是顏丹晨作為演員與明星的不同之處,明星會根據粉絲的喜好而調整自己的人設,而演員考慮的更多的是角色本身,尤其是基於主旋律題材之上,演員所能傳遞出去的社會價值,對於演員而言也是提升思想境界的一個過程。
拍《青山不墨》的時候,李文岐導演關於演員的「三養」理論讓顏丹晨受益匪淺,「一養是指演員要有學養,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二養是指修養,文學修養、藝術修養等各方面修養,三養指的是涵養,所謂涵養尤其是在道德層面,要學會控制情緒。」顏丹晨表示:「不斷學習與放空自己是人的一個相對理想狀態,尤其是身處影視圈,會慢慢發現,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影視創作一定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一個人走的快,但是一群人走的遠,路也更寬。」
眾人拾柴火焰高,顏丹晨對此深有體會,尤其是在慈善事業上,從2007年起,顏丹晨投身於慈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幫助那些困難中的人們,慈善已成為了現代人社會責任的一種回歸。」
某次探望自閉症兒童時,有一個孩子跑到顏丹晨身邊拽著她問自己畫的畫好不好看,孩子的母親看到這一情景後趕忙上前,從這位母親的眼中,顏丹晨看到了很微妙的情緒,「她既怕她的孩子拽痛我,又怕我傷害她的孩子」顏丹晨感慨道。
「其實很多自閉症兒童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只不過缺乏引導與撫慰,他們的心靈也需要釋放,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生命是有裂縫的,可能你會覺得誰順著這個裂縫掉下去了會很可惜,但是當太陽照進來的時候,在裂縫當中,他們也能感受到有暖暖的陽光灑下來。」
演員身份之外,顏丹晨願意傾注更多的時間在公益事業上,將希望、溫暖和正能量播撒到現實社會,顏丹晨的能量源自於大眾,她也想回饋給大眾。
未來,顏丹晨也會將戲路踏的更寬更廣,最近她《最好的安排》中一人分飾兩角收穫了不少好評,期待看到她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