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 顏丹晨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個文藝之家。耳濡目染父母對文學、音樂的喜愛,兒時的她對於電影、藝術並不陌生。從湖南省藝校畢業後,本打算直接工作的顏丹晨,被母親一語點醒:繼續深造會有更多可能性,而學表演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按照北京電影學院招生簡章上的考試要求,帶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顏丹晨準備了一番,便獨自北上。那一刻,她無論如何都想不到,自己會成為那所學府96級「明星班」中的一員。
從電影《背起爸爸上學》中的「姐姐」、《遙遠的諾鄧》中的白族姑娘,到反映常德保衛戰的抗戰劇《勇士之城》中的巾幗勇士、內蒙古自治區七十周年獻禮片《北方大地》中的「薩日娜」……大熒幕、電視劇、下鄉慰問演出,她用一部部作品證明自己,也在不斷打磨演技的同時,思考著演員的使命和意義。
被導演選為女一號拍攝《背起爸爸上學》時,顏丹晨還是一名大一的學生。當時學校並不提倡大一新生即出去拍戲,顏丹晨的老師、學生們都親切地喊「崔媽」的崔新琴認為,沒有表演經驗的她到一個專業嚴謹的攝製組拍攝,是一次很好的歷練機會,對之後的學習也會有更切實的體會。就這樣,恰好是暑假時間,顏丹晨開啟了自己的熒幕之旅。
「當時按照導演的要求,先到西北農村體驗生活,和主人公的原型『姐姐』同吃同住,一起做農活。當時第一天去就很崩潰,那個炕很硬,還有跳蚤,大家開玩笑說『村裡來新人了,跳蚤都來找了』。」回憶起最初的「體驗生活」,顏丹晨臉上漾著笑意。
「『姐姐』每天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我們要到附近的井去打水,裝在油桶裡,用軲轆車拖回來,頭兩天肩膀就磨破了,一旁的人說,一個星期長出繭就不疼了……放羊的時候特開心,那個黃土高坡最開始很陡,當真的走到田間,躺在草地上望著天空,就覺得時光都停止了,那一刻特別美好。」回頭望,顏丹晨很感激那段時光:「當所有的農活都很熟悉、成為下意識的反應,表演時才離那個人物更近。對於影視新人而言,這種訓練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你也才能了解她們的思考和做事的邏輯……」
最令顏丹晨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前輩在拍戲過程中,因為臉不夠黑,便在臉上潑水,農歇時正對著太陽,生生把自己曬黑。顏丹晨天生皮膚白皙,也有樣學樣,沒過幾天,已經變身成西北的農村姑娘了。「可能有的人不太理解,為什麼不依靠化妝,我覺得當你真正面對這片大地的時候,你的汗水滴在這片土地上,你所有的幸福都要靠一分一分的努力去獲得,這是最簡單、最質樸的面朝黃土背朝天,這也是我們國家農民精神的一種象徵,這些由影視作品提煉體現。而作為演員,不能像『大明星』抬著頭,那樣是看不見眼前的路,看不見眼前的大地的。」正是這段演藝生涯為顏丹晨打下了嚴謹紮實的基礎,「讓我知道表演的根應該扎在哪兒,對於自己應有更高的專業水準要求」。
憑藉電影處女作《背起爸爸上學》,顏丹晨不負眾望,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成人演員獎。顏丹晨猶記得「崔媽」當時說的話:「這只是對這一部戲的鼓勵,不要覺得就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了,只不過是自己趕上了好時候,趕上了好的導演和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