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美景乾坤灣,觀景要來碾畔村。站在黃河岸邊,60歲的乾坤灣鎮碾畔村村民陳清一臉笑容:現在的年輕人終於可以開口大笑了。
笑一笑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地處黃河岸邊的人來說,要開口大笑卻不好意思,因為這裡的人原來幾乎都是一口黃黑牙。陳清說,以前當地人到縣城上學或辦事,特別是年輕姑娘,都不敢開口笑,怕被別人笑話牙不好。
牙不好是因為黃河岸邊是高氟水區。「守著黃河沒水吃,這是很多外地人不理解的事,但對於我們黃河邊的人來說,吃水非常困難,祖祖輩輩喝的都是石頭縫裡滲出來的含氟水。」陳清說。
陳清表示,長期飲用含氟水,會對牙齒造成損害,牙齒會呈現黃色、褐色或黑色。同時,牙的硬度減弱,易碎裂脫落。特別是高氟水還對骨骼也損害巨大,會引起骨骼脫鈣、骨質疏鬆等現象。
作為村裡少有的高中生,陳清當過赤腳醫生。他說:「當時,我從縣上領回除氟藥品,定期投放到水池中,但村裡人嫌味道不好,並且除氟作用也不是很大,所以,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延川縣水利隊隊長郝彥華說,從2006年開始,縣上實施了甘露工程,也就是在村上農戶家中建設積雨窖,但當地乾旱少雨的氣候,加上維修操作上的不便,讓積雨窖後來慢慢不受歡迎,失去作用。
「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脫貧攻堅實施的安全引水工程。」郝彥華說,2017年以來,縣上給黃河岸邊的村子安裝了除氟淨水設備,使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標準,並引水入戶。還通過設立水管員等措施,從源頭上保證飲水安全。據悉,自脫貧攻堅以來,延川縣改造提升飲水安全工程534處,總投資4億多元,解決了近1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現在喝上了放心水,以後的孩子們再也不會怕開口笑了。」陳清笑著說。
陳清的笑容,也出現在同一個村的郝世斌臉上。
今年50出頭的郝世斌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掌握什麼技術。前幾年,他要照顧夫妻雙方的四個老人(其中三個老人癱瘓在床),兩個兒子初中畢業後,因家庭貧困都沒有上高中,在外打零工,收入也很微薄,夫妻二人只能在家務農,方便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人。
2015年,郝世斌一家經村民大會民主評議,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上貧困戶後,他更感覺自己「活不到人前」了,在村民面前更是有些抬不起頭。
包扶幹部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郝世斌夫妻做飯手藝不錯,鼓勵他借乾坤灣景區發展做點小生意,於是他萌生出了賣延川特色小吃的想法。
說幹就幹,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貪黑做涼粉、麵皮等爽口小吃,擔著擔子到遊客集中地「趕生意」。幾個月下來,他們發現這些小吃很受遊客喜歡,每天做多少賣多少,供不應求。
有了名氣之後,他便想流動經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利用政府發放的人均2000元的產業資金,買了一輛小三輪,在乾坤灣主景區租了一個推位,也算是擴大了規模。一年多的時間裡,夫妻二人每天凌晨2點起床做涼粉,等到遊客來的時候,他們早就準備好了,聽到遊客們讚許的聲音,郝世斌心裡欣慰極了,不只是因為生意好,更多的是內心的踏實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郝世斌想,黨和政府給自己這麼大的幫助,不能對不起黨和政府對自己的期望。於是夫妻二人商量,在2016年自願申請退出貧困戶。
在村民大會上,當村黨支部書記問他:「你為什麼主動退出貧困戶呢?」他激動地說:「我是一名黨員,就要對得起黨員這個身份,當我有困難的時候,政府幫助了我,我要不斷努力過上好日子,也要給大家作個表率。」
雖然郝世斌退出了貧困戶,但幫扶單位仍然給予了他大力支持,為他在遊客服務中心租了一間小木屋,繼續開店賣特色小吃。
郝世斌看到景區發展越來越快,便勸說兩個兒子回到家鄉發展產業。2016年9月,他又開辦了超市。2017年3月,他利用兒子會滷肉、滷菜、烤肉的特長,在小程村開了烤肉店。如今,被評為致富模範的郝世斌,不但走上了自主創業的致富路,而且還帶動了7個貧困戶就業。2019年,他家的年收入達到了30萬餘元。
郝世斌把兒子叫回來發展產業,馮小林也想讓兒子回來種蘋果。
今年48歲的馮小林是乾坤灣鎮阿佔村村民。2015年,馮曉林被村上評為貧困戶,但依靠發展蘋果產業,他在2016年便脫了貧。從2018年開始,他的8畝蘋果大面積掛果。2019年,僅蘋果種植收入就有4.9萬餘元。2020年,蘋果又豐收,他以每斤3.4元的價格賣給陝果公司,收入5萬餘元,加上打工等其他收入,2020年他家的全年總收入預計8萬餘元。
馮小林等村民能有打工收入,是因為陝果集團流轉了阿佔村66戶村民的1000畝地發展蘋果。村民們一次性拿到三年的兌現資金,同時,通過在果園務工,村民們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一份土地,兩份收入,群眾紛紛叫好。
和其他村民不同,馮小林沒有將自己的土地流轉。他是想讓在外打工的大兒子回來和他一起務果園。
馮小林的大兒子現在延安一家汽車修理公司打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二兒子大學畢業後在西安上班。在馮小林眼中,在外打工的收入根本不及在家務果園。「除去房租、吃穿,一點錢也掙不下,但兒子就是不願回來。」深秋季節,馮小林一邊在果園忙碌,一邊無奈地說道。
和馮小林一樣,陳清的兩個兒子也在西安打工,目前都已成家。陳清的四孔窯洞,自己和老伴住一個,其他的只有在過年兒女回來時,才住一住。這幾年,延川縣打造特色民宿,陳清一合計,將自己閒置的兩孔窯洞流轉了出去,與村集體和其他村民共同參與分紅。
因為有點文化,陳清被縣文旅集團聘為管理員,月收入2700元,他的妻子在景區打掃衛生,也有1200元的收入。遊客的增多,收入的穩定,讓陳清的臉上時常充滿笑容。碾畔村因家家戶戶有碾盤而得名,為了供遊客方便,陳清把自家的碾盤也搬了出來擺在路邊,讓遊客坐在碾盤上看黃河。
「看黃河,我們碾畔村的位置是最好的。」每遇到遊客,陳清都會這樣說。(記者 孫文珍 劉建偉 王垠山 徐曉蒙 雷 濤)
來源:延安人民政府
MNN
作者/來源:二三裡資訊延安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