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碾畔村的位置是最好的!」不怕開口笑,脫貧故事多

2020-12-21 陝西法治網

黃河美景乾坤灣,觀景要來碾畔村。站在黃河岸邊,60歲的乾坤灣鎮碾畔村村民陳清一臉笑容:現在的年輕人終於可以開口大笑了。

笑一笑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地處黃河岸邊的人來說,要開口大笑卻不好意思,因為這裡的人原來幾乎都是一口黃黑牙。陳清說,以前當地人到縣城上學或辦事,特別是年輕姑娘,都不敢開口笑,怕被別人笑話牙不好。

牙不好是因為黃河岸邊是高氟水區。「守著黃河沒水吃,這是很多外地人不理解的事,但對於我們黃河邊的人來說,吃水非常困難,祖祖輩輩喝的都是石頭縫裡滲出來的含氟水。」陳清說。

陳清表示,長期飲用含氟水,會對牙齒造成損害,牙齒會呈現黃色、褐色或黑色。同時,牙的硬度減弱,易碎裂脫落。特別是高氟水還對骨骼也損害巨大,會引起骨骼脫鈣、骨質疏鬆等現象。

作為村裡少有的高中生,陳清當過赤腳醫生。他說:「當時,我從縣上領回除氟藥品,定期投放到水池中,但村裡人嫌味道不好,並且除氟作用也不是很大,所以,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延川縣水利隊隊長郝彥華說,從2006年開始,縣上實施了甘露工程,也就是在村上農戶家中建設積雨窖,但當地乾旱少雨的氣候,加上維修操作上的不便,讓積雨窖後來慢慢不受歡迎,失去作用。

「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脫貧攻堅實施的安全引水工程。」郝彥華說,2017年以來,縣上給黃河岸邊的村子安裝了除氟淨水設備,使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標準,並引水入戶。還通過設立水管員等措施,從源頭上保證飲水安全。據悉,自脫貧攻堅以來,延川縣改造提升飲水安全工程534處,總投資4億多元,解決了近1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現在喝上了放心水,以後的孩子們再也不會怕開口笑了。」陳清笑著說。

陳清的笑容,也出現在同一個村的郝世斌臉上。

今年50出頭的郝世斌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掌握什麼技術。前幾年,他要照顧夫妻雙方的四個老人(其中三個老人癱瘓在床),兩個兒子初中畢業後,因家庭貧困都沒有上高中,在外打零工,收入也很微薄,夫妻二人只能在家務農,方便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人。

2015年,郝世斌一家經村民大會民主評議,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上貧困戶後,他更感覺自己「活不到人前」了,在村民面前更是有些抬不起頭。

包扶幹部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郝世斌夫妻做飯手藝不錯,鼓勵他借乾坤灣景區發展做點小生意,於是他萌生出了賣延川特色小吃的想法。

說幹就幹,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貪黑做涼粉、麵皮等爽口小吃,擔著擔子到遊客集中地「趕生意」。幾個月下來,他們發現這些小吃很受遊客喜歡,每天做多少賣多少,供不應求。

有了名氣之後,他便想流動經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利用政府發放的人均2000元的產業資金,買了一輛小三輪,在乾坤灣主景區租了一個推位,也算是擴大了規模。一年多的時間裡,夫妻二人每天凌晨2點起床做涼粉,等到遊客來的時候,他們早就準備好了,聽到遊客們讚許的聲音,郝世斌心裡欣慰極了,不只是因為生意好,更多的是內心的踏實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郝世斌想,黨和政府給自己這麼大的幫助,不能對不起黨和政府對自己的期望。於是夫妻二人商量,在2016年自願申請退出貧困戶。

在村民大會上,當村黨支部書記問他:「你為什麼主動退出貧困戶呢?」他激動地說:「我是一名黨員,就要對得起黨員這個身份,當我有困難的時候,政府幫助了我,我要不斷努力過上好日子,也要給大家作個表率。」

雖然郝世斌退出了貧困戶,但幫扶單位仍然給予了他大力支持,為他在遊客服務中心租了一間小木屋,繼續開店賣特色小吃。

郝世斌看到景區發展越來越快,便勸說兩個兒子回到家鄉發展產業。2016年9月,他又開辦了超市。2017年3月,他利用兒子會滷肉、滷菜、烤肉的特長,在小程村開了烤肉店。如今,被評為致富模範的郝世斌,不但走上了自主創業的致富路,而且還帶動了7個貧困戶就業。2019年,他家的年收入達到了30萬餘元。

郝世斌把兒子叫回來發展產業,馮小林也想讓兒子回來種蘋果。

今年48歲的馮小林是乾坤灣鎮阿佔村村民。2015年,馮曉林被村上評為貧困戶,但依靠發展蘋果產業,他在2016年便脫了貧。從2018年開始,他的8畝蘋果大面積掛果。2019年,僅蘋果種植收入就有4.9萬餘元。2020年,蘋果又豐收,他以每斤3.4元的價格賣給陝果公司,收入5萬餘元,加上打工等其他收入,2020年他家的全年總收入預計8萬餘元。

馮小林等村民能有打工收入,是因為陝果集團流轉了阿佔村66戶村民的1000畝地發展蘋果。村民們一次性拿到三年的兌現資金,同時,通過在果園務工,村民們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一份土地,兩份收入,群眾紛紛叫好。

和其他村民不同,馮小林沒有將自己的土地流轉。他是想讓在外打工的大兒子回來和他一起務果園。

馮小林的大兒子現在延安一家汽車修理公司打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二兒子大學畢業後在西安上班。在馮小林眼中,在外打工的收入根本不及在家務果園。「除去房租、吃穿,一點錢也掙不下,但兒子就是不願回來。」深秋季節,馮小林一邊在果園忙碌,一邊無奈地說道。

和馮小林一樣,陳清的兩個兒子也在西安打工,目前都已成家。陳清的四孔窯洞,自己和老伴住一個,其他的只有在過年兒女回來時,才住一住。這幾年,延川縣打造特色民宿,陳清一合計,將自己閒置的兩孔窯洞流轉了出去,與村集體和其他村民共同參與分紅。

因為有點文化,陳清被縣文旅集團聘為管理員,月收入2700元,他的妻子在景區打掃衛生,也有1200元的收入。遊客的增多,收入的穩定,讓陳清的臉上時常充滿笑容。碾畔村因家家戶戶有碾盤而得名,為了供遊客方便,陳清把自家的碾盤也搬了出來擺在路邊,讓遊客坐在碾盤上看黃河。

「看黃河,我們碾畔村的位置是最好的。」每遇到遊客,陳清都會這樣說。(記者 孫文珍 劉建偉 王垠山 徐曉蒙 雷 濤)

來源:延安人民政府

MNN

作者/來源:二三裡資訊延安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們的黃河」第十集 延川:昔日冷清碾畔村 今因旅遊民宿紅
    記者 徐曉蒙我現在是在延川縣乾坤灣鎮碾畔村,在我左手邊的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在我右手邊的就是碾畔村所打造的特色民宿,碾畔民宿。近年來,隨著黃河流域景區的不斷發展,碾畔村的村民們也紛紛發展起了鄉村旅遊,吃上了旅遊致富飯。
  • 蒙村鎮思畔村:一場別開生面的脫貧攻堅「明白人」交流活動
    蒙村鎮思畔村:一場別開生面的脫貧攻堅「明白人」交流活動 2020-08-21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肇慶市大洲鎮東畔村:脫貧基地蘭花香 群眾致富有門路
    肇慶市人大機關4年投入870餘萬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侯夢菲 通訊員梁珊珊 鄧小玲在肇慶市封開縣大洲鎮東畔村,蘭花基地5萬多盆蘭花生機勃勃。基地的扶貧車間裡,專門為當地10戶有種植意願的貧困戶免費提供的2000多株蘭花鬱鬱蔥蔥。蘭花基地的建設是肇慶市人大常委會幫扶東畔村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自2016年以來,肇慶市人大機關結對幫扶的四條村累計投入扶貧資金870.81萬元,實施貧困戶幫扶項目8個,集體幫扶項目2個,項目產生總收益163萬元,貧困人口年均增收3632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人大力量。
  • 寧夏鹽池縣曾記畔村:脫貧摘帽奔小康
    曾記畔村豐鑫裕專業合作社,員工在搬運檸條。為盤活漫山遍野的檸條資源,村裡辦起了檸條加工廠,過去爛在地裡的檸條如今「變廢為寶」。▼寧夏鹽池縣王樂鄉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右一)在幫扶對象家中了解扶貧款項落實情況。近年來,朱玉國創新金融扶貧模式,創建農村貸款「授信評級」制度。在他帶領下,曾記畔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村」。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幸福通向梅家畔村
    在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魚河峁鎮,一條蜿蜒的盤山水泥路通向梅家畔村,一眼望去,村裡的葡萄藤和蘋果樹果實纍纍長勢喜人。「再有一年葡萄就能掛果了,到時大家的腰包能鼓起一層!」指著眼前200多畝葡萄園,梅家畔村村主任劉開飛笑開了顏。
  • ...飲水思源】《奔跑的蝸牛》來自涇川縣朱家澗村的真實脫貧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奔跑的蝸牛》來自涇川縣朱家澗村的真實脫貧故事!中國第七個扶貧日天津津雲新媒體重磅推出短視頻《奔跑的蝸牛》正值10月12日朱家澗村經市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貧困村謹以此片還原那個真實的脫貧故事
  • 王文深入曹碾滿族鄉調研指導脫貧攻堅等當前重點工作
    4月14日,縣委書記王文深入曹碾滿族鄉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岱海治理、基層黨建等當前重點工作。縣領導邢明、吳雲霞、李鳳雙、任東明、董永祥參加調研。在大泉村黨支部,王文詳細了解了脫貧攻堅全面摸底排查數據錄入工作、基層黨建示範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庭院經濟建設情況。他強調,要進一步規範整理貧困退出驗收資料,加快問題整改工作進度,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要深刻認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來抓緊抓實抓出效果。
  • 曾記畔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華:做優特色產業 帶動村民致富
    4月2日,當記者驅車來到位於寧夏鹽池縣王樂井鄉以北8公裡處的曾記畔村,藍天白雲下,一座座嶄新的民居錯落有致,顯得格外寧靜安詳。進入村部大院,曾記畔村村支書朱玉國笑呵呵地迎上來,聽說記者前來採訪駐村第一書記張華,他立馬豎起了大拇指:「小夥子工作作風非常紮實,給老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曾記畔村村部。
  • 「我的扶貧故事」瑤山之行,我不後悔!丨荔波縣瑤山鄉菇類村脫貧...
    我叫謝學英,也是一名地道的菇類村人。 瑤山是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回到家鄉開展扶貧攻堅,這是我的榮幸,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該比任何一個脫貧攻堅隊員更有主人翁精神,於是我收拾行囊,啟程回家。2018年9月1日,我正式到菇類村報到。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2020-04-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財經頻道《走村直播看脫貧》走進甘肅
    新甘肅客戶端靜寧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朱宇鯤通訊員馬炳玉)9月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欄目組走進靜寧縣甘溝鎮楊咀村。省委副書記孫偉就我省脫貧攻堅經驗、脫貧攻堅布局、鄉村振興等方面接受了採訪。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你的背包,成為脫貧路上的另一半
    秘密藏在海報裡,詳細故事請點擊閱讀【醫者仁心】龍裡縣灣灘河鎮翠微村曾經看病遠、看病難卻因羅木的學成歸來從此多了健康的護航上午在衛生室坐診下午走村串寨上門看病群眾離不開她她更離不開大家在她心裡只有一個信念「不管村醫這條路多苦多累
  • 電影《駐村第一書記》舉行首映式講述脫貧攻堅真實故事
    11月22日下午3時,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河南晨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聯合拍攝的獻禮脫貧攻堅戰、記錄偉大時代變革的主題電影《駐村第一書記》在河南省人民會堂舉行首映。影片由康紅立擔任編劇、導演,知名演員趙濱、趙成順、於根藝、萇哲濤、李丹翼、底玲衝、張清、巴寧聯合主演。
  • 以紀錄之名,向堅守致敬:《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導演手記
    我們嘗試用微觀視角和個體故事來闡釋重大題材。」那時候擬定的片名叫《告別貧困》。發布之後,這個項目便開始了漫長而孤獨的創作之路,從此寂寂無聲。4年過去,《2020 我們的脫貧故事》終於要播出了,雖然改了片名,但未變初衷。其間必經的苦樂自不必多說,肯定也無法避免「最好的片子永遠是下一部」的例行遺憾,但總還是通過紀錄片這種方式,認真誠懇地為脫貧攻堅這樣一個重大命題留下了一份影像檔案。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好斯拉吐、王玉林、趙呼格吉樂圖、魏鳳林...
    2019年,駐村工作隊深入了解王玉林家情況後,針對他家勞動力少等實際困難,為他量身定製了「脫貧致富套餐」。2020年,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協調鎮裡扶貧部門,為王玉林家引進3000棒黑木耳。王玉林從未接觸過木耳產業,為了讓他儘快掌握養殖技術,嘎查提供了全程專業技術指導。
  • 奚夢瑤故意把長褲剪一大口子,看清開口位置,真不怕何猷君吃醋?
    奚夢瑤故意把長褲剪一大口子,看清開口位置到哪,真不怕何猷君吃醋?看奚夢瑤和何猷君在外出後,她身上穿的褲子也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可以看到,她為了顯的自己的腿細,故意把長褲子給的剪出了一個口子,而且還是一邊,太顯眼了,當奚夢瑤在走路的時候,就看得是比較明顯了,不過當看清奚夢瑤的全身照之後,在看清她的褲子開口到哪之後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7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從江蘇徐州出發,兩輛攜帶5G新媒體移動雲制播系統的大篷車,走進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脫貧村,挖掘鮮活脫貧故事,直擊村容村貌巨變,展現村民如何突破生存發展困境、走向致富之路的歷程。
  • 我們找來了一群朋友,一起「開口笑」了一下
    也跟我們說說你的#就要開口笑#故事吧,當然是有重磅福利的啊!
  • 感受「榜樣的力量」 德陽5名脫貧攻堅工作者亮相講述脫貧故事
    感受「榜樣的力量」 德陽5名脫貧攻堅工作者亮相講述脫貧故事 2020年12月22日 08:55:06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記者 周鴻 攝影報導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養牛脫貧過上「牛」日子 |​ 吳照那木拉...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養牛脫貧過上「牛」日子 |​ 吳照那木拉老人的脫貧故事 2020-11-04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